分享

伤寒秘录传(第二十八章 太阳经之我见2/3)

 明月照书窗 2022-03-06

太阳经之我见

小本子把我们的国粹用得很好,其中就有这个,价格贵的要死。

上个世纪,小本子‬‬汉‬医学‬大冢敬节曾对他的学生说,虽然中医是从天朝‬传入倭国‬的,但现在我们跟天朝‬学习中医,10年后让天朝‬跟我们学习。现在,恐怕不幸言中了。

小本子‬已经申请了超过数百种的中医专利,而这些专利都是从《伤寒论》、《本草纲目》等著作中而来的,现在多有‬天朝‬游客去倭国‬购买这些汉方药,回赠亲友,多么的‬讽刺‬,多么的‬令人悲哀,痛心疾首‬,捶胸顿足‬!为什么‬我们自己的人‬不相信‬?经过‬外面‬一包装‬,国人‬趋之若鹜‬,根本上来说‬是‬“洋奴‬心理‬”。

《皇汉医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了解?单从字面扣,皇,至尊无上的意思;汉,即代表我们,所以说从骨子里他们把天朝奉为他们的“皇”,什么意思?那是极度尊敬我们,对我们的医学,拜服,五体投地,俯首称臣。

但也不是无懈可击,他们讲究个“方证”,也就是“以证测方”,有什么样的症状给什么样的药,这不是精髓。精髓是什么?凭脉辨证,方无定方,这一点小本子学不会,永远学不会,因为这是藏在我们的血液里的密码。

但是看看绝大多数的中医人?基本上也学成了这样!什么问题?教育的问题,批量化、规模化生产。看看国医大师,有几个是这样来的?啰嗦了几句,言归正传。

前面曾经聊到过“太阳之下是少阴”,比较抽象,结合上一章再看看?伤寒之后ACH分泌,这个东西由哪里分泌,不必说了吧。

再来说一个比较现实的,由于颈椎问题导致心慌、心悸的情况比较常见吧?叫“颈心综合Zheng”,解剖学认为是压迫神经,传统则认为是压到少阴心经。诸如这样的情况怎么解决?麻黄汤加葛根,不就是葛根汤么。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此“中风”非彼“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由此得出太阳在经两证,即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一脉缓,一脉紧,但均在“浮”的基础上。中风为热邪,伤寒为寒邪,风温,风寒。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名曰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为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这一文后面写到“不可下,也不可火,即不可温”,这个是个什么病?就是后世的“温病”,不管你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摆脱不了这个事实!

太阳病还有腑证,蓄水和蓄血,“五苓散治太阳腑,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蓄水。还有一个蓄血,“桃核承气五般施,硝黄甘草并桂枝”,这是蓄血“其人如狂”。后世《医学起源》又创立“桂苓甘露饮”,五苓散加三石,摇身而为寒。

以上均是本经问题,比较单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