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谦益读书会丨诠释古中医精髓,共读共学洞见医学底层智慧

 河洛娃 2022-04-22

导读

当下中医界流行一个名词「古中医」。那么,在当代的文化医疗背景下是否存在「古中医」呢?其与后世中医有何明确的学理界限乃至不同的临床意义呢……本文推荐书籍《沈谦益古中医传讲录》,此书将古中医的传承体系、文化背景、理法方术等内涵精髓贯穿其中。今诸缘聚合,公之于海内外,诚为中医界幸事,吾辈学子之福。与此同时,中医家开展《沈谦益古中医读书会》活动,邀请大家一起探讨学习中医的心得教训和对于中医学习方法的认识,助力大家由浅而深地步入古中医的殿堂!

缘起

沈先生得古中医一脉传承,曾在中医家《真传一刻》栏目发表系列文章,漫谈中医源流、疾病的来源去路、医疗条件和代价等,鲜明提出「古中医传承有天、地、玄、黄四大部,伤寒经方体系为天部的一部分」、「古中医、传统中医、现代中医,三者宇宙观不同,研究范围不同,理法不同」等观点,开人眼目,引发广泛讨论。

与此同时,很多青年才俊,满怀对中医的热情,读了不少书,听了不少课,学习中医多年,仍不得其门而入;一些久经临床的中医生,面对临床的瓶颈,不知从何处入手突破提高……

将升岱岳,非迳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有感于此,旅居海外、身负中医传承的沈谦益先生,十多年间一直通过互联网关注国内中医学术动态。如今将根据学子不同的现实情况,如何次第地学习中医,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借鉴,由浅而深地步入古中医的殿堂。

书籍推荐

《沈谦益古中医传讲录——一位民间中医传承者的医道独白》一书是沈谦益先生多年间在公开场合汇报部分中医心得的文字整理集结,曾有部分在中医家发表过,出版前进行了修订补充,丰富了很多内容。

文章图片1

学苑出版社 2020年1月第1版 I S B N:978-7-5077-5879-5

本书以宏观的视角,准确界定了古中医、传统中医与现代中医的数理界限,将古中医的传承体系、文化背景、理法方术等内涵精髓贯穿其中。

全书涉及到很多古典学理和概念,从太易太玄体系下的二三之学,到紫微九星、七曜五行、天地三元等不同体用,诠释了先天、后天、中天之「身心灵」的含三为一,披露了移星易宿、抽爻换卦、方圆合一的先圣绝学,展现了中和、保和、太和,卫生、护生、全生的不同治疗角度,提出了治疗疾病过程中对医疗条件与医学代价的反思。不但将古中医的天人观娓娓道来,同时对我们的穷理治学和临床方法都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倾情推荐

该书得到过多位中医实战派的认可,现分享一二:

爱新觉罗 恒伟——《千金方》研究学者

二十年来,业界的学子们大都经历过几波洗脑式的学术「风暴」,尤以不知「经方」为何物的「经方热」为最,一时洛阳纸贵。入手、转手、了手,能不能权宜而变,临床才是试金石。盖世间从未有一门显学,理论与实践相悖如是!不能不说这是学界的悲哀!如今,我们都应该静下心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医临床之路到底应该怎么走?沈公谦益先生大作《古中医传讲录》无疑是一部划时代作品,堪称古中医理法与法诀的大百科全书,将对我们以后的医路产生深远影响。

张驰——长春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教师

师父每每于门内讲学,论及《内经》、《伤寒》与《千金》、《外台》,及至金元四家等,常以多元之角度指点机窍,自然贯通诸子百家天文术理,令人茅塞顿开,感叹华夏传承之精深浩荡……这部书应师父的慈悲发心而生,法诀内藏,金针暗渡,以宏观的视角对古中医的传承架构进行了疏理。

姜宗瑞——深圳市经方中医协会会长

这本书当中,恩师反复强调了一个观点,也是本书的一个特色,就是「三位一体」,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太极元气,函三寓一」,书中处处可见。比如言生命:肉体的、心理的、灵魂的三位一体;言医道:天医、人医、水医三位一体;言经方:方证、气化、气运三位一体;诸如道医、儒医、术医,险行、慈行、仙行,古中医、传统中医、现代中医,比比皆是。这本书余读了不下数十遍,每一遍都会有新意。相信此书带给大家的不只是扶危济困的医术,也有由医入道的方便。

书籍作者简介

文章图片2

沈谦益

民间中医昆仑派传人,又得到多位民间中医华佗派前辈的指点。临床上以三元色脉统御识证、遣药、用针,灵活运用简易、变易、不易之古法,以精简的中医治疗方法从事临床多年。

沈谦益先生谈中医

①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的区别

现代医学是用微观认识定性,如微生物细菌、病毒,以及微解剖结构血栓、缺血等确定疾病的性质;用人体解剖部位来定位,如肝炎、肺炎等。当然,现代医学也有着以临床表现命名的方式,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就是现代医学最常见的疾病命名方式。

传统中医对疾病的认识都是建立在一定式法之下的。式法是一定周期内的顺序推步范式。比如,《伤寒论》是运用六经式法体系来认识疾病的。所以才有了太阳病、少阴病等疾病的名称。脏腑用药法要则是运用五行式法体系来认识疾病的。所以也就有了以脏腑为分类的虚实疾病的病名,如带有肝虚、肝实、肝阳、肝气等概念的各种疾病名称。

由上可知,不同体系下形成的病名内涵是不同的。西医的病名体系是由病性的微生物确认,与严格的解剖病位结合的命名方式。中医的疾病命名体系,则是在一定的式法规范下,根据临床脉证等一系列证候集合分析来命名的。

②中医入门法门

从方法来讲,在过去道医体系里面,据我所知,有一百多种途径可以进入,不是说很少的,根据不同人的资质、不同人的条件,就有一百多种法门。当然,最核心的无外乎十二个法门,一些比较交叉的简化的法门就更多了。这些法门可以称为式法,也可以说就是方程式、公式,你学这个式法就是学怎么运算这个公式。这些式法无外乎是古人根据天地人事之道的运转规则,在某些方面能圆通自治的某些公式、方程而已。过去道医有有这么一种说法, 没有学会一个以上的式法,不叫医生、不叫大夫,还没有入门,只是在学医中,不能叫医者。

为什么过去古人学医时间很短,像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现在被号称“补土派”“脾胃派”,他拜张元素为师学医,才学了几个月,就成为了一代宗师,而我们现在中医院校的学生学五年,甚至十三年,有些还根本看不了病,李东垣写的东西也都读不懂?这就证明我们的路子不完全正确。

去年在这儿跟大家交流的时候,谈到说清朝的时候编撰出来一本《医宗金鉴》,在晚清民国年间就有很多人从这个方法人手,成为很好的医生,包括过去我认识的些老先步发指品以这职入手。这本将大家可以去看,我一直和很多朋友推荐这个人门方法。《医宗金鉴》有一个好处,脉、证、方、药很详细,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把所有这一切编成了口诀,方便背诵记忆,很短时间就可以上手,而且很全面,不会造成很大偏差。现在一此中医教科书号称大部分脱胎与《内经》,们是远远不如《医宗金鉴》更精到、更全面。

当然,还有一个很简单的入门方法,就是前面谈到的伤寒方证对应学派,三个月到六个月的时间,背下《伤寒杂病论》就够了。看一个病人时,「有是证,用是方」,大不了从第一个字背到最后一个字,你如果知道哪个在哪儿,还能它给找出来,用上往往有奇效。

说到《伤寒杂病论》,我再多说一句,现在的伤寒本子有些问题。当然,现在的本子号称是王叔和编撰的,并不是仲师的原本,本身也是由散佚的内容编成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可即便是这样,在过去王叔和编纂修订的《伤寒论》,也不是我们现在见到的样子。现在我们通常见到的本子是陈修园以后的,陈修园认为过去的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这些东西都是王叔和的,不是仲师的,给全部去掉了。

所以从陈修园以后,再印刷的一此本子就再也没有前面这些东西。其实我倒建议大家如果对《伤寒论》感兴趣的话,应该找回那些全文,即便不是仲师的原文,是王叔和编纂的,也会加深对现在通行版的《伤寒论》的理解。

购书者反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