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微信十讲系列之五:中医之传承忧思

 风清云淡1229 2018-09-01

各位中医传承论坛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有感想说两句话。咱们中医传承论坛建坛以来,我们没有像其他群一样的风风火火地去做一些大量讲课或者什么样的活动,为什么呢?我觉得传承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时间,需要一个酝酿。还有呢,需要大家能够拿出我们每个人的真诚心,相互认识了解和坦诚相对,能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相互交流和切磋。既然是真理,就不怕争论;既然是反复经过验证的东西,就不怕大家去质疑;既然是亲身的经历,就不怕别人去怀疑。

我们中医呀,有些时候确实有些地方把我们自己看得过于高大,或者妄自菲薄,我觉得这两种观念都不是正确的观念。中医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如果能看到自身的优点,同时又能够包涵这些缺点,才能往前进一步的发展。

现在我们的中医是缺少传承人吗?现在学中医的人少吗?举国上下都说中医是祖国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那我们,包括在座的所有人,难道说真正懂得中医了吗?我们可能对中医的某些理、法、方、药有些体会、认识和运用,取得了一些效果或效验而已。我相信咱们入群的各位老师、各位中医学的学者和临床大家们,如果说没有治好几个病人,没有对中医有一些体会,可能我也不会请大家入传承论坛;如果没有一颗真诚心和想学习的心态,我也不会把大家请到论坛里,跟高师们进行学习和讨教。

我受舅父影响,从十三岁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至今,我觉得自己对医道的领悟和认知不是日趋加深,反而是越来越浅薄和无知。对生命更是敬畏。对大多人认为是已经确切的一些言论我产生了一些质疑。中医是这样的吗?中医怎么会是现在这样呢!那么中医到底丢失了什么?中医的灵魂在什么地方?中医的精神实质在哪里?它到底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利益?它到底能庇护多少苍生?不知道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它的边界在哪里?它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的境地?到今天为止它仍然能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还是说它即将被现代医学所吞噬,或者说学中医没什么前途呢?

至今为止,好多的朋友劝我写一本专著出来,说马医生或马老师,你的这个,已经足够写好多书了。说实话到今天为止我都没敢写!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我非常地浅薄,非常地浅陋,对一些事物只是有一些感受和零星的体会而已,谈不上已经通透明了。

正因如此,我想请各位老师来帮助我、完善我;也想请各位同学能够激励我们,督促我们,去完善我们自己。我们传承群许多人想请我做第一次讲课或者叫演讲,我觉得自己德才、学识各方面都非常不够,非常不足,诚惶诚恐,不敢为天下先。所以,我们请沈谦益老师给大家做第一场的演讲。沈谦益老师是经过我多次的请求,我说一定要给咱们传承群讲点东西,讲点能够引导大家思路或思维的东西。沈谦益老师经过慎重的选择,准备了两三周时间,才应允下来讲第一课。因为手机的因素,有许多东西还没完全谈出来,所以我想呢,能够请沈谦益老师在他真正适当的时候,能够给我们做一些更精彩更精辟的演讲,我们拭目以待,我们洗耳躬听。

我们请进来的许多老师,可以说是当代中医界的大师级人物,或是在当地很有名气的医生,乃至全国都很有影响力的老师。在每位老师的身上我都学到了很多我以前从来没想到的东西,或者是他人格上的魅力,或者是他技术上的特点,或者是他对中医浓厚的感情,我都能体会到,都能感知到。

在中医皮科界赫赫有名的,赵炳南老先生的嫡传弟子邓丙戌老师,我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他给我说了一句话,使我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说“其实啊,我们在群中,或者在全国,真正的高手,甚至是顶尖高手,可能连我们古人30%都达不到。何以知之呢?他的学识德才都达不到古人的至精至一的状态!”。我当时听完以后若有所悟,心中觉得有种说不出的痛。

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能代表中医吗?我们是真正的中医传承人吗?我们传承了什么?我们能够给我们的后人带来什么?我们真正了解先祖流传下来的这套活人之术的精益所在吗?我们谁敢这么说呢?谁能这么说呢?谁又真正有资格去这么说呢?斗胆向群中各位老师说一句话,谁敢说自己的学识已经达到了不需要和别人去商议,完全达到无与众谋,完全可以说是我已经对医道了然无意了?谁人敢说?我相信各位在座的老师当中,我相信自己会明白的,无人敢说如此大话。正因为如此,我们创立了传承群,相互交流,能够激励自己,提携后人,叫他们通过我们交流当中能够学到许多东西。

经常有人问,马老师你这个体系是什么体系,我想了半天我也说不出我这个叫什么体系。我觉得只要能帮助我们提升自己,能够通过提升自己来帮助更多患者,我觉得这就是我的体系。不论是外感式法亦或内伤式法,无论是伤寒亦或杂病,无论是热病还是其他等等方面,只要能够给老百姓解决实际的问题,同时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我们都应该把它传承下来。只是,传承的层面可能不一样,可能有些在理,有些在法,有些在方,有些在药,有些在术的层面,不管哪一方面,是哪个层面的医生,我们都应该虚心地向他们学习,虚心地向他们请教。而不是自以为是,自以为医道必了。     

医之道,任非小,关性命,诚是宝;

医之理,很深奥,花气力,抓主要;

边学习,边创造,通古今,明医昭。

我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来激励自己。 

首先我们得有一颗真诚的心。请问一下在座的各位,我们拿出了我们的真诚心了吗?真正拿出真诚心来和我们大家用心去交流了吗?

我们只有真正的真信,真学,真用,才能真效。这四个真,就是邓丙戌老先生在他讲课的时候,讲得非常清楚。真信、真学、真用、真效这八个字,非常地叫我感动。这道出了一切学问都必须从“信”开始。当然这个“信”是“智信”,而不是“迷信”。什么是“迷信”,迷了就相信了;什么是“智信”,有智慧才能相信。那么智慧怎么去开启?需要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当中,多年读书临证当中,去反复体会,相互切磋,去粗取精,破除我执,破除法执,之后才能达到自身境界的提升。什么才是医术医技的提高,我个人感觉,其实就是你的心念的改变和你的思路方法对与不对。

我个人的学习不光是跟书本上学。“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也曾经怀疑过许多。当我亲身在临床当中去体会的时候,书中的许多东西变成了鲜活的场面,你就一下子就明白古人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古人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有他的道理的。如果说我们没有见过临证,那么通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方法,能够间接掌握这种知识,也是很好的。好多人会说要治疑难杂症,我们切身去体会的时候,如果你连最基本的原理都没搞清楚,你怎么能够治疗疑难杂症。

自从听了沈谦益老师的课,我想了很多的问题。我有许多的推论,我怀疑什么呢?我怀疑的东西其实沈谦益老师都有答案,因为他有传承,而说实话我们中医的传承断了一百年了,中国传统文化至少也断了一百年了。现在这个时候,好多的东西都秘传,因为大家不相信了。只有真正有福德资粮的人才能听到,只能给真正能听懂的人去讲。否则你讲了,如同没讲。

我现在就觉得这东西很简单嘛,怎么会没人去理解呢。当我自己开始教授一些学生的时候,我就有深刻的体会,有些东西你觉得非常简单,是因为你经过十年二十年的训练了,而对学生来说确非常的难,难以置信。

当我们看一些病的时候,甚至说实话,有些病人根本不需要号脉,一眼看去就知道个大概,你给病人讲你是什么什么情况的时候,病人会认为你是神医,惊为天人。实际上不是,是我们细致地观察了病人,你有深刻的人生体会,你有对医道的热爱、钻研和反复体会。病人是我们非常好的老师,他会告诉我们这些东西吃了会是什么样的,给了我们很好的反馈而提高了我们的认知,我们应该去感谢我们的患者,而不应该是和我们的患者对立起来,是他们成就了我们医生,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在许多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当中,中医的疗效是非常优越和独特的。这是有目共睹的,是确实可以明白的,是可以证实的。还有许多的疑难杂病和一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我们只能去缓解症状而不能彻底治愈。原因何在?古人有没有具体的方案,有没有具体的办法,其实那天沈谦益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讲解。

那么呢,膏、丹、丸、散、汤药,汤者荡也,膏者膏滋也,丸者缓也,散者散也,各有各的用。我们光用汤药,是不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很好地得到解决呢?恐怕不能。如果说汤药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就没有这些丸散膏丹这一说了。每种剂型针对的边界是不太一样的,既有重合又有不同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全面地系统地去整理和继承这些古人留下的东西,首先我们要知道边界。我们现在要么以汤药为主,要么以所谓的中成药作为一个方法,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都有所偏颇。

我们只有真正地知道了中医的源在哪里,穷源尽流,穷源尽尾,探本溯源,博极医源,才知道我们现在的问题倒底出在了哪里,我们应该怎么去办。对这个常识,我相信群中的许多老师都做了非常劳高功苦的事儿。甚至呢,我们许多老师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半夏、附子、甘遂、大戟、芫花,甚至雄黄、马钱子,都在亲自做尝试,有一种神农尝百草的精神。为什么我们会去这么做?为什么我们会义无反顾地去做这些事情,那是因为骨子里流的就是对中医的情结。

古人看病和我们现在一样吗?是像我们现在这样看病的方式或方法吗?我们现在到底继承了什么,丢失了什么?我们要好好的反思反思。我们在《千金》、《外台》当中,可以看到许多的方子讲述的症状,使我们匪夷所思,甚至见都没见过,他们都有具体的方案,药物的剂量比例都写得非常清楚。这些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什么疾病呢,古人见过这些疾病没有?如果他没有见过,他不可能写出来的,一般不可能故弄玄虚,写得言之凿凿。

当然还有些儒人们写些故弄玄虚的东西,或者自以为是而乱编的书籍,我们把这些主观臆断的东西刨除掉。那么这些东西当中的这么多的疾病,到底是相当于现在的什么疾病。我们是不是该做一些研究啊?是不是拿到临床上去验证验证啊?体验才可以理解,阐扬才能光大。

我们的老前辈写了许多的医书典籍,当我们用这些医籍中记载的东西去解决类似的情况的时候,有些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也有许多无效,是不能重复的。为什么呢?也许是我们看到的和前辈们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也许是那个病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也许是病自愈的,也许是巧合,也许只是症状减轻了,而病根本就没好。而我们好多的前辈,由于种种原因写书经常是马后炮,而不是马前炮。偶然获弋,便觉天下没有敌手。这样的事情,恐怕我们在座的许多高手们也有类似的体会,觉得这个病就我看好了,别人没有看好,是那么一回事吗?你再倒过头来看看,所谓的看好,是看好了什么?是症状吗?还是病看好了?还是整个生命状态得到了提升?到底是哪个层面呢?

当你研究医道越来越深的时候,有些时候你会觉得很失败。你表面看是一个感冒,他可能就是一个癌症,你看起来是一个带状疱疹,他可能就是个癌症,你看起来稍露端倪的一个病,你说了句大话,这个病可能会招来很大问题,一步一步失治误治,一步一步把人家病硬是治成肿瘤癌症而不可救药。这些东西我们向谁去请教,我们向谁去验证,那些冤屈的冤魂,该向谁去讨个公道?我们真正看病,到底有几分把握?到底我们对医道有多深的了解?我们敢做这么多的论述,敢于说出这么多的一些推测,敢于讲出好多逆天悖经的好多东西,我们试问一下,你验证了吗?

我们扪心自问一下,自己的临床疗效一定很好吗?所谓有效就好。那么这个效是如何评判的?有些人的症状缓解了但病并没有好,有些人的症状缓解了病也好了,有些人病情加重了病却退了,有些人症状加重了人也死了。那么怎么评判,评判的标准在哪里?

我们治的好好的一个病人,一切都很好,突然这个病人就死了,我们治的是对呢?还是错呢?有许多医案里讲的是天花乱坠,你临床验证的时候是那样的吗?根本不是那回事。我以前读了许多医案,现在好多医案我都不读了,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水份太多了。因为以前学识很浅,当然现在学识也很浅,我看到别人有不同观念的时候,我总是去评价评价别人的方子,这个方子热了、凉了。我们看过了那个病人没有?看过当时的状态没有?当那个药不下到那个程度,病是好不了的,只能伺其自愈。许多病是不能够完全自愈的,该怎么去办?许多药轻可去实,重可去怯,在治疗疑难重症的时候,超剂量用药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轻剂量用药也可以调神调气化。至于是不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还需实践来检验。

我有好几个朋友,都到我这里来观摩过我看病的过程,我都非常欢迎大家来批评指正,来指导我的临床,希望能够为更多患者解除痛苦。

有些同道来了以后就觉得,马大夫怎么内外妇儿皮肤血液肿瘤各种病都敢看?我说不是敢看,这是在基层叫病人们逼的。当所有的办法使尽的时候,他找到你的时候,你就是最后一站。有条件咱们上,没条件硬着头皮也得上。这时候风险和机遇都是等同的,一步一步的磨练,从失败中得到教训、经验,一步一步总结,形成了现在的我。当一个方、一个法我们用得炉火纯青,觉得自以为得其真传的时候,老天爷总会派几个叫你用这个方法根本无效的人,来告诫你,天下不是说你想把所有的病看好就能看好的。这时候你会反思,以前觉得非常确切的东西,到现在却不确切了,以前觉得百试百验的方法,到一百零一的时侯就会发生失效。

我这里的病人,从一个简单的感冒到肿瘤,涉及到各个层面的病非常多,可以说有些病人从头到脚一大堆所谓的病。那我们应该怎么去处理。许多人问我这啥病,是什么情况,我真的叫不出名字来,但是我可以用中医的理法来使他的生命状态得到调整。

当你治疗的疑难危重病人越来越多的时候,你会有感觉自己的能力和疗效在下降。从以前的上工之列十愈八九到十愈其七,到十愈其六,后来连庸工的十愈其六都做不到了,为什么你的病人一个一个离你而去,这个离你而去是永远的离你而去。为什么许多病人的症状得到了缓解,但是病仍然没祛除,人走了呢?我们其实只是缓解了他的症状,而并不是把他的病能够真正解除掉。

所以说医学就是一个遗憾的学科,使人们会重新审视人生宇宙的真谛在哪里。俗话说活着就是修行,我们每个能够在临床上看病的医生,我们常常应该告诫自己,我们不是神,我们只是用我们的医术来解除病人痛苦的一个普通的人。因为有了古今圣贤用生命和鲜血给我们做了验证的东西,才显得我们可能比别人稍微高明了一点。如果我们能把我们的东西汇聚到一起,相互交流好和学习,尽管达不到那种境界,至少我们努力了,至少我们曾经这么做过。 

希望我们给整个中医界做一个榜样出来,我们是怎么去做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哪些是不应该去做的?从我们每一个人的临床当中做起。我经常在我们群里面,把我临床的一些方子发上去,并非炫耀,并非是自认为自己水平高明,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想给大家有个交流的东西。也许,给那些有心人看到了,他会去揣摩,也许他会去试用,也许他会通过这些东西,找到我们的根在哪里,也许通过这一个方子使他成为当地的一个名医,有可能的。

前段时间应邀在春播的学员当中去讲一些课,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点,他们的中医的底子,比起各位来说可以说是没有,但是他们那个执着的劲儿,那个想要为当地患者解除痛苦的心,我觉得一点不比各位差。所以说,我当时就当机立断,把自己多年治疗一些疾病的效方,在他们问的范围之内,毫无保留地全部讲给他们。我觉得这没什么,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我们通过研究古人的东西得到的验证和继承下来的东西,有些时候我们只有稍微的一些发挥而已,谈不到创新。我个人觉得,教给他们,他们可以去体会,再去验证,可能这一个方,一个法,可以使他在当地的这些病人得到很大的收益,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谈很多高深的理论对他们来说是不接地气的,他们没法去继承,但是传授很简单的一个方,这时候我就深深地体会到了,古人为什么说:“你跟我抄两个方儿吧”,张仲景为什么说“余素尚方术,请事斯语”。他们学员当中有很多人给我发来了微信、短信,讲完桂枝汤,立刻敢用桂枝汤,用完以后效果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一下树立了他的信心,我觉得中医呢,信心非常关键,有了好的疗效,他自然而然就会被吸引进来,他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去运用这些东西,到后来就成了他拿手的看家本事,愈用愈验的效方,对吧。我们不追求他成为一个国医大师,但他在当地患者的心目中就是当地的神医。

当今社会,神医太多了,这个“神”呢,本来的意思是上天对人们的垂视的意思,现在基本上把神医变成和骗子是等同的意思了。是这么回事吗?我们许多民间的医生也罢,学院派的医生也罢,各个流派的医生也罢,难道说我们学医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除更多人的痛苦吗?这是医之道啊!

那我们中医传下去到底要传什么?我们传承中医的道、法、术,传承中医的理、法、方、药,或者是理、法、方、针,各种各样的技法,所有能够帮助我们患者的方法,我们在这里都可以继承、传承、交流。

中医各门各家所擅长的各种式法,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每种式法都能解决一部分问题。我们如果能把这些东西进行系统地整理和研究,比较那些式法从哪里入门或入手最佳,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探索和研究。中医的各个学派之间,因为他们传承是不太一样的,有些东西是不能相互通约的,那我们能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重新解读一下,能把它融会贯通?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大家不要怀有成见,而是先去把自己腾空,变成空杯的心态,以一个儿童的心态去学习,当达到一定时间的时候,自然就融会贯通了。当然,融会贯通的时候你再去看,就会知道他说的或是那个学派讲的是哪个层面的事,或是哪个是最快捷的法式,临床当中就会去验证,去实践,去检验。 

十二年前,当我得到《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时候,就有人说这本书是伪书,网上都在争论这个事儿。我当时想,这个伪书它到底是怎么伪的?我就抱着好奇心把它拿来看一下,看了以后,我大吃一惊,好多疑惑的地方就自然而然解了。有人说这本书是新的,是后人假借仲景之名而写的,但这个伪书所伪的水平确实相当的高。这里还解决了许多张仲景没有讲的问题。这本书如果说是伪书的话,那伪著者的目的何在?他是为了混淆视听,还是借张仲景之名传播他自己的学术?还是想要贻误后学,做奇人之高论?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他要是想做奇人之高论和显示自己的水平,写他自己的名即可,为什么要写张仲景的名?大家想过这层关系没有?

这本书也许就是张仲景第十二稿,也许不是。无论是与不是,我觉得这对我们来说不是最关键的问题,而是说他讲的对不对,临床上能不能去验证,他所记载的这个方、法或理,能不能临床去运用?实践证明,即我个人十二年的临床验证,该著里面的许多方和法,不但能够运用,而且临证效果非常好,非常神奇,一点都不比仲景原文的方子效果差。

当然,我说的仲景原文是以宋本为主的。那么仲景的这些方子到底是怎么构成的?这个方子是张仲景创立的吗?这个方子不是张仲景创立的。他只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采来的。可能好多方子张仲景也不知道他的原意是什么,但是他会用,他就这么用了,传承下来就这么用了,他就这么记载下来了。

当我得到《辅行诀》的时候,可以看出他的许多方子和仲景是一脉的,是师兄弟的关系,可以相互通约。有些方子完全一样,有些主治范围会发生变化,这其实是可以通约的。当我看到了僧深师的东西和认识了恒伟老师以后,我刚开始看也是和大家感觉一样,也觉得非常怪诞,药物那么大,但是倒过来想想,《千金方》和《外台秘要》里的许多方子也是如此啊,它用药的繁复程度,包括它的手法之细腻,许多地方其实在伤寒杂病论之上的,我说这个话可能会得罪许多学伤寒的人。它其实跟伤寒是一脉的,也是有传承的,只是说它的传承有好多,它有很多传承,它把很多穿插在里面,你看不出来,它也没给你挑明,不同学派的东西被穿插在里面了,但确实是古中医留下来的东西。

再比如说那个《脉经》,王叔和编的这个《脉经》,自古以来就有气运脉法和所谓的全息脉法之争,它的用法完全不一样,还有好多不同的学派对脉法的运用,每种式法对脉的要求是不太一样的,关注的侧重点也是不太一样的,是不能够相互通约的。每种式法都对应每种脉法,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我们请教了沈谦益老师,沈老师给我们做了回答。脉该怎么看,应该看哪一些地方,它略略给我们指点了一下,当时我听完以后,忽然就觉得豁然开朗了,原来这东西看起来乱,讲的不同层面的东西。

真正得到中医传承的人,他会告诉你具体的口诀,应该看哪些,哪些是显传的部分。学有经学和纬学之分的,经学是传下来的,纬学是不传的,是口传心授的一些东西,只有当经和纬碰到一块的时候,那个点才会确立起来。大家知道这个原理吧,那既然如此,我们都是传承人,介于他们师门中的一些东西,是不能够完全明白的讲出来,但是在我们一再请求下,他们已经破例把一些东西抛向了我们当中。因为这有些地方跟看病没有直接关系,和修行有关系。我尊重我们群中的各位老师,他们有他们传承的规矩,给我们大家略略做一些式法,有缘人自然而然的想要进一步提升的,就会跟上去。

作为我们世间的一个凡夫俗子,我们只想把医搞清楚搞明白,那么我们光集中在我们的一亩三分地,很容易跑偏,自以为是,要么就是妄自尊大,要么妄自菲薄,这都不太正确。我们怎么办呢?我们能不能扩展一下眼界,借鉴一下现代医学的东西,然后看看古人的东西,融古汇今,张仲景给我们留下的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我们能不能为我们后来者提供更好的研究方向,或者研究一些传承的东西呢?

沈谦益老师讲的时候,我就非常有感受。中医现在常讲“始终理会”,其实只讲了四分之一。道和古中医学的表达,是通过“象数理炁”来讲清楚这些问题的。抛开“象数”是完整的医学吗?不是。那么谁能够把“象数理炁”一以贯之地说清楚呢?说实话,至今我碰到的高人中,真的把“象数理炁”完全地讲的很清楚,能够一以贯之了然无疑的,至今还没碰到一个。可能是我们的福德资粮还太低,所以没能碰到。

偶有所得、偶有所悟,高出众人一点的这种老师,我碰见很多。碰到的这些老师,因为我们的真诚,这些老师有些时候给我们简单地做一些示法,指点一二,每次看到这些高人在我们面前做一些表演时,你匪夷所思。你觉得你高明,比你高明的人多呢,太多了,可以达到匪夷所思一种境地。那么我们看看他们比我们多了什么呢?什么都没多,就是因为他有传承,有些方法被传承下来,而我们没有,我们没有这种机缘去学习它。

仲景在他的《序言》当中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我相信了。因此,我到处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从佛经,道经,儒家经典,古典经典当中、易学当中去寻找对中医有益的东西。我发现好多东西以前不明白,等你真正地明白一点的时候,倒过头来再看时,你会发觉,古人说的全是真话,只是他说的东西我们没有理解而已。不是真信,就不会真学,就不会真用,也不会真效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我们不停地学习,不去动脑子思考古人为什么这么说,不去精思之意,则罔,就会迷惘。古人留下这么多东西,我怎么能学完呢?“思而不学则殆”——每天苦思冥想,就像一个苦行僧一样,不去学习,光胡思乱想,自以为是。结果是啥结果呢,“思而不学则殆”,殆是什么?亡了。

我常常给学生们讲,“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非常热爱尊重我们的老师,但我更热爱真理。为什么要热爱老师呢?是因为老师就是真理的化身,当老师不是真理的化身的时候,我怎么能够去热爱他呢?我怎么能提起对老师的热爱呢?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当我们老师不能给学生去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就枉为人师了。那么,我们的医学该如何去办,我们的中医该如何走向世界,如何更能够庇佑苍生呢?

当我用心给病人看病的时候,许多病人就说“马大夫您这么为我们大家服务,我们感谢您。那么,我们怎么感谢您呢?”,我说“啥都不需要”。 他们说“我看你爱看书呀,我们家中有古中医书你看不看呢”,我说“好呀,太好了!”。后面呢,患者们就把家里没人看的书拿给我看,像《伤寒论浅注》、《伤寒论篇》,都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在火盆里面烧了一半,从火盆里救出来的。

还记得曾经有一位甘肃籍的老人,他是祖传中医,他来到新疆的时候就拿着一本《内经》,是《灵枢》和《素问》合订的一本,是一个卷子。他一直带着他的爱人找我看病,等到观察了我半年以后,告诉我“马大夫,我看你爱读书,我有本书,我想叫你看一看”,我说“什么书”,他说“《黄帝内经》”,我说“好呀,您拿过来看看”,老先生说“我只借给你啊”,我说“好啊,我看完以后会还给您的”。

实际上,老先生观察我了半年,他给我这本书就压根儿没打算要回去。他说“你三个月就必须还给我呀”,他说这个话其实是怕我不好好去读这个书,怕我就把书放在那里了。后来,老先生过了半年来了,我说“啊呀,老先生,那本书我已经读完了”,他哈哈一笑说“那本书呀,其实我就送给你了”。我说“那怎么行呢,这是您家祖传的东西呐”,他说“我看了一下,这本书也就只有你配来读,在别人那里我看也是个没有用的东西了”,我非常感动。后来老先生去世了,去世的时候我都不知道,他家里人来跟我说,老爷子去世了,在去世之前还说“啊呀,马大夫呀,你们要有机会好好地向马大夫多学习学习”。

还有一位我们当地的名医,当时我们没有钱去买那么多书,他有一套《景岳全书》,还有《济阴纲目》、《名医类案》、《针灸甲乙经》等,他的那些卷子全是古本的。我给他家里人看病,先给他爱人、他的子女去看病,他得了中风以后我去给他家里给他看病,后面他们说要感谢我。我说“老人家,你给这么多患者带来了福音,我看病给您免费看,不收您一分钱,就当是我们后辈表示对前辈的一种尊敬”。老人朝我笑了一下,说“我知道你想要啥”,完了以后,给他爱人一说,把柜子打开。他的柜子,走到哪里都会背到哪里,最穷的时候,那柜子都是不离身。里面一看,全是医书。这就是我们老一代中医的风采,嗜书如命,把医书当作自己的生命。它不光是本书啊,传载的是我们中医的精神,是骨子里面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的一个“术”层面的东西。这些书呢,有一部分,我们群中的张苍老师,张广中老师他们到我家去的时候都看到了,他们还拿照相机拍了一下这些古书。

我觉得人呀,只要有真诚的心,我们可以感动天地鬼神,可以感动群中的各位老师,把自己的真东西能够适时地拿出来,供我们后学者和我们同道相互借鉴学习。如果说大家都能够这样子,我就非常非常开心了,我觉得我们的传承群没有白白地立。

群中的各位,我都是在各个群,还有其他地方,通过平时的表现,以及我的一些感觉,我把大家邀请来到群中。因此,希望大家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医道的水平,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同时能够有能力的人著书立说,传于后贤。“为子条记,传于后贤”,这也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面常常出现的字眼。

我今天的讲话不是做什么演讲,也不是什么报告,只是把自己有感而发的一些东西多说两句话,占用大家这么长时间,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的苦心,希望我们大家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传承我们的中医,有正向的观念传承中医,把我们中医的“精气神”传承下来。我们现在中医不是缺乏传承人的问题,而是缺乏学术的问题。

我们是不是真正地把中医的学术能够传承下来。中医的基础是临床,临床的核心是疗效,而疗效取决于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学术。因此我们传承论坛,提倡的是学术精神,而不是说唯何人为主,不是这样的,不是造神,而是拉下神坛,抛开面纱,直指人心,共创辉煌。

严格来说,讲《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我是没有资格讲的。我只是一个施术者、研究者,没有真正地传承。但是我相信,我们思之思之、鬼神通之。张仲景老先生看我们这么诚心实意地去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他也许在天之灵会帮助我们。还有这么多的老师,对伤寒有这么深刻的理解,有这么深刻的体会,我相信大家都会拿出自己对它的理解。

其实我心中始终一直有这个想法,假设张仲景有第十三稿《伤寒杂病论》,它会是怎么样的,当今世界还存有吗?如果我们传承群的老师知道有这本书,或者知道相关的线索,可以提供给我们。我很想一睹第十三稿《伤寒杂病论》是怎么样的,张仲景作第十三稿《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心境,我非常想了解。同时如果有《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真正的传承人,想请大家务必通知我,我们一定要把他请到传承群里来,想听听原汁原味地有传承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怎么回事。  

同时我们也想邀请《辅行诀》的传承人,孙真人真正传承的老师们,陈士铎这一门的传承人,金元四大家的传承人等等,能不能出来给大家做一些原汁原味的东西呀?据群中的一些好友告诉我,还真有《桂林古本伤寒论》的传人。因为种种因素不愿意出来论述。我们的真诚心能不能感动他们,把他们所知道的东西能够原汁原味地传承给我们,使我们也能一睹真正的《桂本》的传人是怎么回事儿。

光就《伤寒杂病论》我这里就有十个版本,我在其他群中也讲过。这十个版本我都看过,不敢说研究,这么多年来,特别是对桂本里面的许多方子,我用的略略有一点体会而已。其实这几个版本,并行而不悖,甚至和《千金要方》里面很多东西是完全可以重合的。我们在里面没有讲详细,没有讲清楚的东西,在《外台》和《千金》里面有些记载。还有些方子,竟然在各门各家都在传抄。比如说僧深师里传抄的变阳汤,我在陈士铎的医书中,就发觉了他们传抄当中就相差了一味药,别的剂量完全相同。说明了什么,自古以来的传承是没有断过,只是我们近一百年当中出现过许多的问题。我们读清以前的书的时候,还能找到它的原文。

群中的姜宗瑞老师是《辅行诀》的正宗传人之一,我们群中的付邦泽老师是研究《辅行诀》的高人,我都非常佩服。我们能不能请姜宗瑞老师、付邦泽老师还有好多专门研究《辅行诀》的老师,各自能够把对《辅行诀》的一些体会给大家讲一讲?因为对《辅行诀》的一些体会一直是我们中医人争议比较大的。

群中的刘国轩老师是我非常尊敬的老师,修炼正境非常高。我和刘老师结缘,皆因他的针法超群,人称“刘一针”,针法卓绝,而且丹法也非常妙。做过很多的丹药,为做丹药付出了很多的心血,甚至牙齿都枯槁而不悔啊!他的这种精神,我非常地佩服。那么,能不能请刘国轩老师讲讲咱们丹医的好多方法?而且,刘老师破例把他的化结石的方子也传抄给各位。有句话“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给我们讲了化石的一些药。那么刘老师能不能给我们大家讲讲他最擅长治的病呢?比如糖尿病?他有一整套的体系。

所以我发出邀请:各位中医传承论坛的老师,我今天向各位老师发出最诚挚的邀请,最真诚的邀请,希望大家能够不吝赐教,希望大家能私信与我,将您的独得的中医之妙分享给大家,使我们中医薪火流传。我今天以所有学生的名义,向各位老师发出请求,请各位老师把您的东西能传承下来,能够造福后人!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原创,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有侵权,后果自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