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熊猫老师玩转伤寒系列090409

 章木匠 2010-07-26

大熊猫老师玩转伤寒系列讲座整理文稿20090409


今天该说太阳病的兼变证了,再说之前呢,先说几句废话,也是有感而发的。

昨天还是前天在QQ上我看到海韵发的一个消息吧,于丹主持了一个中药类的节目,然后看到上面呢,于丹总结了人生的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求温饱的层次。第二个层次是饱暖生淫欲的层次。第三个层次是关注健康的层次,第四个层次是探究生命的层次,第五个层次是修性命的层次。然后我就给他回了一个;我给他回的是什么呢,这些个文化界的学者,这些学者们把中医理解成第三个层次了,就是关注健康的层次,它们没有看到实际上我们中医的内经上面远远不止是在关注健康的层次,就她所总结的这些个,探求生命和修性的层次实际上我们内经上面都已经包含了。但是作为一个文化的学者,没有看到这一点。相反的说,作为中医关注这个健康这个关注度是不够的,这些搞中医的人我们以前我就反复的说过从宋代以后因为理学兴起以后,往往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了一个重道而轻气的这样一个歧途。重道,都是在那些大道理上打圈圈,似乎谁讲的更深更玄,谁的层次就更高,但是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光是中医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解决具体事物的具体办法认为那些是雕虫小技。既然认为那些是雕虫小技,那么就是延续下了我们搞中医的往往不去关注他本职应该关注的健康方面的工作,反而去关注文人学者所没有关注到什么什么探求生命啊什么的。然后我给他回了一个,假定把文人和搞中医的掉个个,那就完全符合各自的身份了和职业特性了。这真的是有感而发的。说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学医业医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出去搞中医别的本事没有,这辈子就得靠中医混饭吃,那你就得琢磨中医啊,中医是干什么的?我们不要把它说的玄而又玄,其实说白了中医就是一个:我么就把它理解成一个治好病的方法手段。也是我们谋生的手段,这样说好像也特别俗气,但是俗气就俗气吧!假定搞中医的人,头痛,找你,不会治,肚子痛不会治,人家找你干什么?只有生病了才会找医生的,你作为医生呢不去关注怎样提高自己的医术,反而去关注这些虚无飘渺的东西,那么这个也就是宋朝到现在,所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那种重道轻气的,其实我们每个人我们不管是做什么工作你做所的都是一个具体的工作,你不管搞医也好,做工也好,打工也好,种地也好,你做的都是一件具体的工作。通过一件件具体的工作,你能把它干好,你才能在这个基础上上一个台阶。算是有感而发吧!几句废话。我们继续。

今天我们该说太阳病的兼变证。高天是不是把这个发上来。

我们先说变证的治则,这一段呢,这一段我以前就说过,伤寒论全书的书眼在什么地方,我认为就是这一段,因为伤寒论讲了那么多的条文三百九十七条,一百一十三个方子,九十多味中药,他们这些是在干什么,是在教给我们具体的方法。三百多个条文,一百一十多个方子,九十多味中药,是不是就能涵盖天下所有的病患呢,那远远是不够的,你看那千金方,五千多个方子,本草纲目有一万多个方子,但是这些方子是不是把世间的疾病所有的都涵盖了,也没有涵盖。到目前为止我们依然有众多的问题,从这些书上找不到答案。这些方子也不能治愈天下所有的病患。那伤寒一共就三百多个条文其实就是给你讲了三百多条的道理,给你说了一百多个方子,这一百一十多个方子呢也就是告诉你一些最基本的东西。这些条文,我们把这些个条文搞明白了,把这些方子掌握了,然后还需要去下一步做什么,下一步就是我们说的这个玩伤寒,玩转伤寒。怎么玩转伤寒,就是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是说我们会背这三百多个条文,会背这一百多个方子我们就算会用了。在用的时候情况是各种各样的,是复杂多变的。那么病人在变,我们的辩证立法处方也要跟着变,那么怎么变,就像张仲景在他的序中所说的,“虽未能尽愈诸疾,但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他在序中说的非常明白了。这些个条文都是最基本的东西,下一个“寻余所集”,就按照我提供的这些东西你去分析去思索病气,然后是“思过半矣”,就是说可以掌握一半以上的东西了。正因为是这样说,所以我就认为这个条文辩证治则。高天把这个16条发上来。

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所谓书眼就是这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我是从西医转中的,开始肯定是按照西医的那种方法寻找有效的方剂,以前也大概地介绍过,哪个方子治什么病,大概就相当于云南白药止血啊,三黄片治大便不通啊,在开始就是这样思维方式。随着时间的延续和临场碰到的问题的不能解释,然后就是按照我们这个五版教材按照这个这么学下来的,其实啊,五版教材还真的不错的,这样算是我终于入门的东西,但是以后随着在临床碰到的东西越来越多,那么用我们现代中医的这些东西也有好多问题不能解释,就掉过头来去学经典的东西,读内经、读伤寒。开始读是不懂的,然后读的次数多了,遍数多了,就慢慢的明白了。原来在这个古代中医像这个尤其是伤寒,它讲病讲得并不多,但是他通过这种所谓的六经辩证、六个层次、六个分部,通过这种办法用这个六个层次、六个分部,它把天下的病都给涵盖了。所以我们说这个伤寒文字不多,但是文字很深奥。包含的内容非常多。我们在学伤寒的时候呢,掌握好条文是第一步的东西,每一个条文他说的什么意思,我们要理解,每一个方子呢都要记住。然后这仅仅是一个基础,就像我们比如说你毕业以后当会计,那么小学时候的一加一等于二呢这就是基础一样。你把这个特别熟了,你才能去干会计啊或是街上买菜算个帐啊,这样的东西。那么我们学伤寒,伤寒的条文的东西实际上你说它复杂它也复杂,你说它不复杂它也不复杂。但是每个条文的意思我们要搞明白,这就是基础,就是一加一等于二。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面我们如何在临床当中达到知常达变,这个是需要时间的。一方面需要时间去感悟体悟,再一个需要长时间的临床上面的观察、分析,然后反思、总结,然后才能比较灵活地去运用。所以我就说这本书的书眼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再下面,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先说词解,不解,就是病还没有痊愈的意思。此为坏病,坏病就是变证,证型的变化。它指的是呢因为误治而使病证发生变化。变化是呈恶化加重趋势。这个后一句很重要的,变化是呈恶化加重趋势。如果不是恶化加重那就是趋向于痊愈了。不中,河南的方言,因为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南阳的地方话,不中就是不能、不可的意思。也就是说不可以再用桂枝汤了。这是第三个,第四个,观其脉证,观就是诊察的意思,四诊。逆,指的也是这个变证,知道发生了什么样的变证,然后随证治之。这是五个词解,下面是提要。

提要:太阳病发生变证的原因主要特点和诊治原则。下面是解释。我们还是先看前人的解释。程郊倩是这样说的:在太阳病三日,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治病非本来之病,而已坏于法治不对矣。这个的意思就是患太阳病几天,已经用过汗法或者用过涌吐啊、攻下啊、温针啊,等等方法,病症不仅没有好,反而加重恶化,这就是变证。由于变证它已经不属于太阳表证了,所以桂枝一类的辛温解表之剂已不能再继续使用,当诊察辨明什么原因引起什么样的严重的变化,然后按证立法用药。发生变证的原因有多种,常见的比如说;汗法,太阳表证用汗法是对的,但是用汗法的时候呢我们在讲桂枝汤的时候一再地强调,要温覆,微取其汗。在太阳病汗法当中其实这个方法非常重要。因为汗不如法,比如说汗出过多,出现那种大汗伤阳的那种情况,或者说发汗的时间晚了,或者汗出不够,觉得身上刚一热乎就没汗了,这时候汗出的不够。这都属于汗不如法。一个汗不如法,再有误吐啊,误下啊,误温针啊,当然肯定还有其它的东西。因为在这个伤寒当中它提出了八个方法,在这里只是提出了这么几种。那也就是说,太阳病发汗变证的原因,原因有多种多样,它仅仅提出了这个汗不得法,这个误吐、误汗、误温针,仅仅是以这个为例去说明的。

太阳病变证,它这个主要特点呢,应该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个特点呢,是由太阳病变化而来,但又不属于太阳表证,比如说这个传经,比如太阳传入到少阳、阳明,或者直接传入到三阴。第二个,不属于传经之变证,不能明确地归入六经病的本证。第三个特点呢,就是变证症候复杂、变化多端。辩证之间不具有规律性的联系。在这个条文当中呢,张仲景没有给出具体的治法,他只是告诫我们: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没有直接给出方法,那我们如何能知道所犯的是什么逆,又怎么能随证治之?那就是下面我们要介绍的辩虚实寒热真假这些办法。

再下一条,(变证当中)辩虚实,我们知道,后世医家给伤寒叫做六经辩证,实际上我们看这个六经辩证当中它就包含着八纲的辩证。八纲辨证不就是一个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嘛。同时它也包含着脏腑的辩证,五脏六腑的辩证。一个六经的辩证体系当中它是有机的融合了八纲的辩证和脏腑的辩证。在这个辨虚实的条文当中呢,高天先把70条发上来吧。

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我们先说它的提要:太阳病汗不得法引起虚实不同的辩证。下面是解释;太阳病汗不得法所出现的辩证往往和人的体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素体阳虚的那么发汗过多更伤阳气。阳气损伤以后呢,因为他本身就是阳虚的,所以出现一个温煦不足,所以喜暖恶寒。这就是条文上说的恶寒者虚故也。因为本身就是一个虚的嘛。发汗过多导致进一步损伤所以就更虚。如果说素体阳盛的人发汗过多伤及津液转属阳明胃家实证,出现胃家实以后就见到这个发热不恶寒的表现,素体阳盛发汗过多伤及津液以后呢他虽然出现发热不恶寒的胃家实的证,但是它还是一个阳明腑实证的一个初级的阶段。所在条文中与调胃承气汤。在这儿没用大承气,没用小承气,用的是调胃承气汤,因为就是阳明胃实的初级阶段。我们知道调胃承气汤就是大黄、芒硝、甘草。这一段就解释这么多。

我们下面说他的玩法。玩法一,在条文当中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他指出这是一个汗多伤阳造成的一个阳虚,但是没有给出治法。那我们玩法的第一条就是这个虚用什么去治。尤在泾有个解释;汗出而恶寒着,阳不足而为虚也,芍药甘草附子汤治之是矣;汗出而不恶寒但热者,邪入里而成实也,然不可峻攻,但与调胃承气汤,和气胃气而已。那么玩法的第一个就是这个虚就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第二个玩法呢,我不知道有多少朋友手上有这个五版教材的伤寒的讲义,在这儿把这个讲义上面的东西说一下,然后做一下补充,我们刚才的就是按照这个教材解释的,“素体阳盛发汗过多,伤津化燥而转为胃家实的”,就是把教材上这句话作一下补充,因为教材里面指的就是一个发汗过多伤津化燥而转为阳明胃家实证。它就强调了一个发汗过多,那么汗出不及时或是汗出不畅是不是也会转化为胃家实证?因为在这个条文当中提到了一个调胃承气汤,我们就把这个阳明病相关的东西先说一下,好有点印象。

阳明病的定义就是128条:阳明病胃家实是也。

这就是阳明病的定义。这个胃家实呢,在阳明病的基础上面呢,它又分出三个,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太阳阳明,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胃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在这个条文当中啊,正阳阳明指的是胃家实,太阳阳明指的是脾约,少阳阳明指的是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如果我们单从条文的字义上去理解,发汗后不恶寒但热的是用调胃承气汤,这是一个太阳病,太阳病你就再去发汗吗?这是一个从太阳转入阳明的,如果我们单从字的表面意思去理解的话,那应当是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应当是一个脾约,脾约那不是一个调胃承气汤了。脾约用什么,条文上面也是有解释的,就是这个247条: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那么脾约当然要用麻子仁丸,可是在这70条当中呢,他用的是调胃承气汤,用的调胃承气汤那就不是一个脾约证。他应当是正阳阳明。在这儿牵扯到的问题就不能单纯的从表面意思去看,假如我们从表面意思去看的话,这是一个由太阳转入阳明的辩证,那么太阳阳明它就属于脾约,实际上在这个疾病的变化过程当中可以出现多种多样复杂的变化。我们刚才谈到一个脾约,也就是刚才我们说的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和少阳阳明。

那么太阳阳明呢它是一个脾约,这个脾约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内经上面这样说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约的意思也就是太阳病发汗解表以后损伤津液胃热肠燥约束脾阴的传输功能,导致大便秘结。这叫做脾约。由这个条文呢,我们还可以推导出脾约它应当有的症状。

高天把这个脾约的症状打一下吧:没有燥热腑热、烦躁、腹满硬痛,就是无潮热、恶热、谵语、烦躁、腹满硬痛等症状,饮食小便如常,只有大便的解硬、或数日一行、或排出不畅。

那么我们说这个脾约,在临床当中也是很常见的,像这个麻子仁丸啊,芦荟胶囊啊,这个都是对这个脾约效果不错的。这是一个太阳阳明的脾约。再有呢就是条文当中这个正阳阳明胃家实。这个胃家实啊,就是胃肠素有内热,或夹有素食积滞,每易致外邪入里而成阳明病。胃家实呢又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呢,是这个燥热,这个燥热就是内热加外邪,燥邪位于有形之积滞相结而弥散全身者,为阳明经热证。是白虎汤类的适应症。第二种是胃热与有形之积滞相合形成燥实而阻结肠道的是阳明腑实证。是承气汤类的适应症。再有一个就是少阳阳明,就是少阳病误汗、利小便使这个胃中燥烦大便难,他这个症候呢应当参照脾约或者是正阳阳明胃家实去进行辨析。阳明病的这三型脾约、就是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和少阳阳明,要根据临床的情况去仔细辨析,不应当在这个条文或原因上边直接地去作出分类。休息几分钟吧!
 
不知道附中找到答案没有,上周四的那个题目是少阴病既然是脉微细,我讲的是尽可能不用那些附子啊肉桂啊那些热性药以免造成津液的损伤,然后附中提出了一个少阴病为什么以四逆汤做为主方,脉微细但欲寐这是少阴病的定义,但是四逆汤又不能用于这个脉微细的,这个怎么解释?我不知道过了一个星期找到答案没有?咱们说到少阴病的时候再说。在这儿说一下,四逆汤你看这个条文啊应用的条文应用于脉沉的,这条文我没找是哪条原话,我也没招儿,但是大家应该知道四逆汤是用于脉沉的,不适用于脉微细的。然后附中还问了一个肠壁的分泌功能障碍还是吸收功能障碍,在我们讲脾约的时候。我们说脾约,它约束了脾的传输运化的功能,当然指的肠道的分泌功能说的。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津液亏虚大肠干燥这些,在这些病机上边一个原因是脾约,使脾不能运化,还有的就是全身的津液的缺乏。这是附中那个问题。然后附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情况容易形成脾约?这个刚才我们已经说过脾约了。下面我们再说这个阳明病的病因
 
阳明病的病因,第181条: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这条呢就是太阳病发汗利小便造成损伤津液,出现一个胃中的干燥,转属的阳明。阳明它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这个不更衣实际指的也是大便的次数少,因为古代更衣指的就是上厕所解大便。再有是185条

 185条: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这两条呢,都是说的这个汗不得法,就是说汗出太过或者是汗出不彻,或者是伤寒无汗,总之就是一个汗不得法。如果说汗出太过的那么导致这个津液的损伤亏虚,外邪入里,化热成实,这是一个汗出太过。如果说是一个汗出不彻或是伤寒无汗的,那么外邪直接入里化热成实。我们说这个阳明病的病因是相对于我们这个教材上这个70条的解释说的。因为这个教材上解释的就是一个素体阳虚发汗过多更伤阳气,素体阳盛发汗伤及津液,它指的就是一个发汗过多说的。

对于我们初学者,我们在这个条文当中往往就会认为太阳病由于发汗过多它导致一个传入阳明出现的变证,我们之所以在这儿把这个181条和这个185条都说一下,就说太阳转入阳明呢是由于汗不得法或者汗出的过多或者汗出的太少,或者是伤寒根本就没汗,都可以导致邪热传入阳明出现阳明证,这是第70条。附中现在明白没明白为什么 xx ,明白就行了。明白了也把那个再说一下啊,太阳病发汗解表损伤津液出现这个胃肠的燥热,这种燥热呢它约束脾阴的传输转运这种功能而出现大便的秘结就叫做脾约,这个脾约就是因为胃肠的燥热约束了自己的运输转化这个功能,所导致的大便的干燥这个叫做脾约。这是第70条。高天把这个60条发上来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这条它的提要:误下,又误发汗导致阴阳两虚的辩证。下面是解释,先看前人的解释。成无己是这样说的;发汗则表虚而亡阳,下之而里虚而亡血,振寒者,阳气微也,脉微细着,阴血弱也。其
实成无己的解释就很到位了,这条呢就是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误下就是一个伤正,如果再误汗的话那就更伤正。正气受损以后所以见到一个畏寒战栗,脉微细,脉微呢,它是阳气受损伤失去鼓动之力,高天把这个打一下吧:误下伤正,再误汗更伤正,所以见畏寒战栗。脉微为阳伤而失其温煦之力。脉细为阴血亏少,脉道不充,故正属全身性阴阳两虚。这条呢其实,挺简单的,误下之后又误发其汗,导致这种畏寒战栗它的脉是微细的,他这种就是因为误治以后出现的阴阳两虚的这个辩证。

这条呢,玩法别的没有什么可玩的,这条怎么治,就是内外俱虚的治法。这个治法,张璐早已经给出答案了;他是这样说的,“恶寒亡阳,误下亡阴,故内外俱虚,虽不出方,其用附子回阳,人参益阴,已有成法,不必赘也”。他解释的就是虽不出方,宜用附子回阳,人参益阴,已有成法,不必赘也。这是治法的玩法。

今天就说到这儿吧。感冒已经好了,今天早上起来以后就洗澡,洗完澡以后没有穿衣服就披了一个睡衣,看了四五十分钟的书,然后鼻子又有点堵,别的没问题了。只是鼻子稍微有一点堵,我看刚才有位朋友提了个问题叫,找不到了,今天就说到这儿吧,哪位朋友有什么问题可以说一下。

过客这位朋友说,阳明病如何抓主证的问题。在这个后世众多解伤寒的这些医家当中,各家各派的观点非常多,从各个方面去解读伤寒的这个都有,其中这
个抓主证也是其中一派。它们就是把这个伤寒分成这个六经,它的每一个病它的主证是什么,有的还细致地分出它的标证、本证和兼证,在这个这些当中呢,应该说归纳得比较细致了。我去找一点东西啊。这个是俞根初的,俞根初在他的这个《重订通俗伤寒》上边,他是这么分的,首先分出一个六经的形层,然后分出一个六经的病症,这个病症就是分这个表证、主证和兼证,然后下边他又分的是六经的脉象,六经的舌苔,六经的治法,还有六经的用药法,等等。形成它的辩证、脉象、舌苔、治法、用药,这是俞根初他的东西。

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我是这样理解的,阳明病它首先是一个我们简单的说是一个四大,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在这个阳明病的主证呢,有这个四大呢,基本上就可以涵盖了。但是还有一些个做为主证的东西,你想那个刘渡舟主张抓主证,他这个对主张我没有看过,还有一些做为主证的东西,你比如说,这个腹部的硬实满、不大便,神昏谵语,也可以做为阳明腑实证的主证。但是一般的说阳明病我们掌握这个四大,也就基本上抓住了要领。不知道我这样解释,过客这位朋友是不是能够满意。还有一位克陈的朋友说附子助阳,细脉精血不足,用附子恐耗散阴精,xx细脉不用附子xxx,对应该是这样的,这细就是阴血的不足,假如附子啊干姜啊肉桂啊,这些个大辛大热的东西,它有耗散阴精的作用。它本身呢就是一个精血的不足,你再用这些东西,就导致这些阴精进一步的损伤。关于这个问题呢,就是附子的应用,就是避免火神派的一些用附子的争议。在这个争议上面的是是非非我们不过多的说什么,但是我们看伤寒上面,伤寒,我们可以说伤寒这一本书张仲景都在维护阳气,但是张仲景绝对不忘阴精,他绝对是照顾顾护阴精的。所以中医是什么,就是一个不偏不倚嘛!整个的伤寒其实伤寒应该是火神派的,不光是后世所有医家的祖师爷,它更应当是火神派的祖师爷,因为它这些个热性药,麻黄啊,肉桂啊,附子啊,干姜啊这些东西用的是很多的。我们可以说伤寒整个一本书都在顾护阳气,但是绝对不忘顾护阴精。在临床当中对于脉细的,附子不能多用,即便我们想用的话也要少用。因为什么,少火生气,壮火食气。还有呢,还有一句条文叫什么,“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它指的都是这些个邪火说的,像这个附子,同样脉细的不能用,同样在用麻黄的时候,讲麻黄的时候说过假定说这个心脉特别细的时候这个麻黄一定是非常正中小心的用,即便用的话一定要加上酸收的制约麻黄的辛散。这个就说这么多吧。哪位朋友还有什么,其实我们都是学生,在伤寒面前都是学生,我记得这样一句话;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教会别人。我们在这里学伤寒玩伤寒,虽然这个词用得非常地不严肃,但是在张仲景面前我们都是小学生,我们共同在一起在学习

 021问,有的病人40附子每天一剂用了一个多月,没什么热感。他的脉也是比较细的。没什么热感还可以继续用吗?这个首先要分析他这个40附子,他这个附子质量怎么样,你可以让他尝一下,把附子掰开以后有一个断面,舔一下这个断面,如果很快舌尖出现这个麻和针刺的感觉那么这个附子它是真的,起码药效损失的不大。有些个在这个市场上这些黑附子它可能不是附子,你舔一下什么感觉也没有。我们正常,其实我们用的现在都死熟附片,熟附片呢,是那种淡黄色的半透明切片,掰开以后新鲜的断面舌苔舔一下首先是有麻的感觉,然后有针扎的感觉。再有呢,这个病人他的脉比较细,它多大年纪不知道,这个,她如果年岁不大,她的脉比较沉、细、濡,这都是正常的女孩子的脉象。这是正常的脉象。再有,像他说这个每天40附子用了一个多月还加了桂附理中丸,xxxx,在这时候可以把这个思路换一下,就不是单用这个附子回阳的问题了,因为当归一类的也是温通的。不要把思路放在回阳上。还应该考虑一下这个气血上面的,补气啊,补血啊,再用一点这个温热回阳的药物。当归四逆也可以考虑,像这个小建中汤,脉象是细弱的,可以考虑,炙甘草汤啊,然后方子当中稍微放一点这些个温阳的也可以,对,或者灸关元也可以。灸关元和涌泉这也是可以的。但是最好不要这么用,40用了一个多月,也没有什么热感,除了药物的质量问题以外,那最好不要这么用了。哦,还有什么不良反应。附子这个我们说过几次了,现在就先不说它是这个出现这个副作用,我们学中医这个古典的东西,应该记得内经上有这么句话;饮食入胃各随所喜而入五脏,像这个苦入心,酸入肝,辛入肺,甘入脾,咸入肾,等等,然后是,久服增气,物化之常也,气生而久,夭之由也。这句话应当怎么理解,久服增气,物化之常也,任何一种事物也好,药物也好,那么你吃的时间长了以后呢事物或者是药物它各随所喜而如五脏,你长期的服用任何一种东西都会造成某一脏的偏盛偏衰,然后再下一句;气生而久,夭之由也,就是某一一个脏气它的偏盛或者偏衰造成五脏或者脏腑之间的这种不平衡不和谐这是使人夭折的一个原因。那么我们学内经也好,学伤寒也好,其实这个东西都是一种原则性的东西,我们先不要考虑它出现不出现这个附子中毒以后的症状,我们就单纯说任何一种东西都是不能长期单纯服用的,这也就是内经说的大毒治病,十去其六,附子是作为一种作用比较激烈的像我们中药上面称为有大毒的,应当是中病即止。这个不能拿这个当饭吃。在这时候可以考虑其它的途径,像小建中汤啊,炙甘草汤啊,当归四逆汤啊,从这方面变通一下,对,关元可以灸,涌泉也可以按摩的好了,各位还有什么?好的要不今天就这样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