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白玉碳画艺术——王珂

 艺坛名家 2022-03-06

张白玉碳画艺术

碳画,顾名思义是碳笔画,其实不然。

碳画是中国画、油画以外的一个独立的画种。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技法。

油画是以体面为造型基础,基本概念是“写实”;中国画是以线描为造型基础,基本概念是“写意”;碳画则是以光色为造型基础,基本概念是“写真”。

一、碳画的起源与特点

碳画起源于二十世纪初期,辛亥革命以后的新文化运动,随着女性的解放,女学生的形象走进社会的视野。1914年杭州的画家郑曼陀在中国画线描的基础上,用羊毫毛笔蘸着碳精粉在纸上擦出既美观又性感的女性形象,得到上海大商人黄楚久的赞赏。高价收购了他的画,在画上印上广告和农历月份牌,随着商品散发到国内外城市和乡村,郑曼陀名声大震。但当时的文人,不承认郑曼陀是画家,认为是商品广告,又印上日历月份牌,称他的画是民间艺术,月份牌年画。

到了30年代,年轻的杭稚英,在郑曼陀月份牌年画的基础上,再辅以透明颜色,创造了更加艳丽的旗袍女性年画,受到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使月份牌年画又发展了一大步。

40年代,随着摄影技术的传入,上海的金梅生、李慕白为代表的创作高手把摄影作品加以剪裁和美化,再经过擦碳处理,使得人物形象更逼真,更艳丽。在内容上添加了戏剧人物和民间喜闻乐见的神话故事。他们的年画传遍全世界,更上一层楼。然而抗日战争爆发,上海陷落,经济萧条,月份牌年画也和依托美丽的昙花一样凋零了。

新中国成了以后金梅生、李慕白等艺术大家,一改前辈的画风,创作了现代劳动妇女的美丽形象,去掉月份牌,直接以年画的形式,赞美新中国,出版了大量新内容的年画。内容扩大到英雄人物、领袖风采,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和青睐。

五十年代中国美术受到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侵略,中国文化全盘学西方,别具一格的月份牌年画也被西化了,完全变成水彩画。

六十年代极左思潮泛滥,美丽的月份牌年画,被扣上“资、封、修”的大帽子,把健康新潮的劳动妇女形象,说成是资产阶级大美女。受到批判,再也没有人敢画了,随着金梅生、李慕白等老艺术家的离世,兴盛多半个世纪的月份牌年画就消声灭迹了。

二、碳画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张白玉的碳画是继承了月份牌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了中国画的传统形式,吸收了油画的先进技法。上升到理论研究,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

张白玉1940年出生于胶东半岛黄海之滨盆子山区狼虎山下艺术世家,外祖父早年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公开身份是教书先生,远近闻名的书画家。党派他去上海开展工作,就是以卖画为掩护,学会了画月份牌年画,牺牲后留下许多遗作。其中最得意的一幅:画中人物是色彩柔和,皮肤白净,身穿紧身可体旗袍的烫发女郎,手擎白玉杯,姿势很优美。那幅画成了他学习的摹本,但是没有资料,由于画材、画具、画法都不具备,怎么也画不好。

直到1956年考入山师艺术系,跟赵修道老师学习民间艺术,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解决了月份牌年画的创作程序问题。借鉴油画中的色彩、透视、比例等技法,上升到光与色的理论研究,奠定了碳画的理论基础。

碳画是以光色为造型基础的,以光与色的变化规律为创作的基本法则,以羊毫毛笔或软态扁头水彩画笔蘸着碳精粉在画布上作画,碳精粉不需要油、水调合,直接擦到布上的。画布有网目,碳粉颗粒是擦进布纹里的。而且碳精粉在低温下就会乳化,与布融为一体,不会掉色,各种色彩都有很强的亲和力,色彩会很协调,最适合画伟人和女性,因为碳画是以柔和的光色变化为造型基础的,画面没有强烈地块面,也没有黑白的线条勾勒,所以画面干净利索,变化统一,逼真细腻,画出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生动真实,惟妙惟肖,更富有生命力。

碳画艺术源于中国画,但又自成体系。张白玉作为碳画理论的奠基人,把中国画、油画中的先进技法汇聚在一起,再配以摄影、幻灯、网络美术,创作性的采取超现实的表现方法,把碳画艺术打造成一门综合艺术的独特画种。实际也是继承民族传统,发扬了中华民族艺术形式的一个创新,让古老的传统艺术穿新衣、换新装,跟上新时代。

张白玉碳画艺术——实际也是传统的中国画,枯木逢春发出的一枝新芽。古为今用、中西结合的独树一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