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馆藏丨辽宁省博物院藏玉器拾珍

 馱夫 2022-03-06
Image

辽宁博物馆(英文名称:Liaoning Provincial Museum)位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馆舍原为奉系军阀热河都统汤玉麟官邸,1931年后,满洲国政府在此设立国立博物馆奉天分馆。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成立了东北博物馆,1959年改名为辽宁省博物馆。2004年 11月12日,筹建六年的辽宁博物馆新馆开馆。

2015年辽宁省博物馆市府馆于3月30日正式关闭,2015年5月16日浑南新馆试开馆。

Image

Image

玉猪龙

红山文化(距今6000—5000年前)

高15、宽10.2、厚3.8厘米

辽宁省建平县采集

      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这件是已知红山文化玉猪龙中形体较大,形制最规整的一件。白色蛇纹叶岩,肥首大耳,圆睛、吻部前突,口微张,獠牙外露,体蜷曲如环,扁圆厚重,背部有一穿孔。玉猪龙明确出土于墓葬中,而且成对佩戴在墓主人胸前,是社会地位、等级、权力的象征,是按照一定规格制成的原始“礼器”。

Image

玉鴞

红山文化(距今5500—5000年前)

辽宁省阜新胡头沟红山文化墓葬出土

淡绿色玉,表面泛黄,全器作成展翅的鴞形,头部雕出耳、目和喙,尾与翅均雕出羽纹,鴞的形象生动,简练概括。
玉鴞即俗称的猫头鹰,它能昼伏夜出,火眼金睛,面对红山地区虎豹豺狼熊等大量的猛兽,红山人为了躲避野兽的袭击,本能地羡慕这种飞行动物,还有玉鸟、玉凤等,被视为吉祥之鸟,并向往着像它们一样远走高飞,达到通天接地的愿望。这些飞行动物应与当时的生态环境有关,也富有很深的宗教意义。

Image

玉鸮

长2.5厘米

红山文化(距今6000—5000年前)

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墓地1号墓出土

淡绿色玉,泛黄白色,外轮廓为展翅状鸟形,装饰极为简略,处头部以极浅的圆雕手法表现五官之外,无其他细部表现。

Image

Image

玉龟

红山文化(距今5500—5000年前)

牛河梁第五地点中心大墓出土

两龟呈黄绿色,龟颈微缩,并雕出口、目、四肢和龟足。龟背微弧凸,光素无纹,做工精致。由于形体大小略有差别,故有人认为是雌、雄各一,或有人认为非龟是鳖。
在上古时代,龟和鳖是长寿吉祥物,是人们崇拜的神灵,中国早就有了千年龟万年鳖的说法,把玉龟和玉鳖放在死者手中,希望龟神与鳖神在另一个世界里保佑死者。

Image

勾云形佩

红山文化(距今6000—5000年前)

长22.5、宽11.5、厚0.5厘米

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第16地点出土

      勾云形玉佩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器物之一,一般都出土于中心大墓,这件出土于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中心大墓。青绿色玉,中心透雕,呈卷云纹,四边卷角,佩的正面磨出与纹饰相应走向的线沟槽,背面钻有四鼻孔。勾云形玉佩造型各异,抽象、幻化而神秘,其形状似鸟非兽,令人产生无限暇想.勾云形玉佩的基本形态源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简化玫瑰花卉纹的卷勾,可称为“玉雕玫瑰”。

Image

玉三联璧

红山文化

高6.4、最宽3厘米

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出土

Image

玉外方内圆形器

红山文化

宽11厘米

辽宁省凌源县三官甸子出土

Image

玉马蹄形器

红山文化

Image

玉双兽首三孔器

红山文化

长9厘米

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采集

Image

玉马蹄形器

红山文化

高14厘米,上口径10厘米

辽宁省建平县采集

Image

玉马蹄形器

红山文化

高11厘米

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出土

Image

玉二连璧

红山文化

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出土

Image

玉双连璧

红山文化

宽11厘米

Image

玉勾形器

红山文化

长10厘米

Image

玉勾形器

红山文化

长10厘米

Image

玉勾云形器

红山文化

长11.3、宽8.9、厚0.35厘米

Image

玉兽面纹丫形器

红山文化

长15.2、最宽2.5、厚1.35厘米

Image

玉鸟形佩

红山文化

阜新县石戈乡出土

Image

鸭形玻璃注

十六国

全长约20.5厘米 腹径约5.2厘米

器高(以底部圆饼贴地平直计)9厘米

Image

青玉双鹅带盖小盒

高9.3、宽3.8厘米

辽宁义县清河门辽墓出土

      青玉质,表面大部分呈黑色,似经过火烧所致。器体呈长椭圆形,自然放置时容器呈横卧状,器口在旁侧。圆雕同向交颈并卧的双鹅,其内腔为长管形,应是盛针之用。在器口的两侧各有一孔,与内腔相通。

Image

玛瑙盏

上高3.4、口径5.4厘米  下高5.3、口径14.4厘米

辽宁法库叶茂台7号辽墓出土

      均为半透明的素色玛瑙,即玉髓质。上件为小盏,圆形敞口,圈足外撇,琢制粗率,光素无纹,出土时置于一绿玻璃方盘上。下件为六瓣花式碗,形仿瓷器,器形硕大。

Image

荷叶式琥珀饰

辽代琥珀饰

上:长8.3、宽6.8、厚0.8厘米

1956年出土于辽宁省新民巴图营子村

暗红色,透明,光泽很强,整体作荷叶状,侧面贯穿一孔。

Image

复叶琥珀饰

辽代琥珀饰

长9.5、宽7.1、厚2.9厘米

1956年出土于辽宁省新民巴图营子村

阔叶状,一面凸起,上雕一叶形花纹,下覆重叶,两端有穿孔,背面雕阳刻“心”形纹。

琥珀是地质历史上的树脂经过石化作用的产物,被称为“树脂化石”。具有非常美丽的典型的树脂光泽,有的是珍珠光泽,透明或半透明。质优者常用作玉雕材料,最上品称血珀,作赤红色。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琥珀最贵者瑿(音依,此值黄金五倍价),红而微带黑。然昼见则黑,灯光下则红甚也”。这两件琥珀饰均以血珀雕成,质工俱佳,十分珍贵。

Image

白玉莲花纹杯

辽代

高3.5、口径6.1厘米

1967年辽宁省阜新塔营子出土

Image

链白玉竹节盒

辽代晚期

辽宁阜新红帽子乡辽塔地宫出土

通高17、盒宽4.4厘米

      白玉质,雕成六节竹节形,最上一节为盒盖,下面五节为圆筒形盒。在盒身的下、下两节及盒盖两侧雕突出的耳,耳中为上下贯通小孔,其中穿金链。金链以双股金丝环环相套而成,下端穿缀茄形金蒂蓝色琉璃珠。此器出土时位于金塔之内,盒内贮存舍利子。

Image

琥珀盒

辽代

高9.8、宽5.6厘米

1967年出土于辽宁省阜新红帽子乡塔营子辽塔地宫

盒为一盖一底,有子母口可以扣合,盖底同式,并同样阴刻欧体楷书“叠胜”二字。中国古代以菱形类的几何图案花饰为“胜”,寓意吉祥,妇女首饰也常用。其正方形者则称“方胜”。“叠胜”状如双胜相叠,犹如双喜字。古时于春日或其他节日,剪制胜形图案作为装饰。此盒边缘有绾彩状纹饰,应是节日悬挂或佩带之用。盒内盛装一些具有节日特征的物品,如端午节用的雄黄、艾叶等。这种图案后来又发展到使用于建筑物,见于窗格,脊饰等处。

Image

玉飞天

每件长4.6、宽3.5、厚0.7厘米

辽宁喀左县白塔乡辽墓出土

      两件飞天形制相同,左右方向相对。玉质青白色,局部有白化现象。飞天作侧身俯卧态,昂首挺胸,面部较长,似男相,额际佩步摇,头发上挽,脑后伸出一略呈“S”形的细长角状物,应为插耳之用。双手端于胸前,一条长丝带从肩部飘绕至足部,身下有几朵流云托浮。

Image

玉钵

北燕

口径8.6、底径5.4、高3.3厘米

辽宁省北票县冯素弗墓出土

      透闪石玉质,灰白色中杂有墨点,可称为墨玉。圆形,敞口深腹,弧形腹壁,圈足极矮,看似平底。琢磨精致,器壁极薄,在外壁口沿下阴刻两周弦纹,外底圈足呈打凹的环状。抛光明亮,呈现玻璃光泽。

Image

Image

玉花觚

明 

高18.1、宽5.65厘米

      这件玉觚的玉质为新疆和田玉中的青玉山料,局部有边皮和绺裂。从器型到纹饰都是模仿青铜觚制作的,器型仿照商周青铜觚的样式,方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四个边棱及每面的中间均雕琢出脊的扉棱,并琢有青铜器觚上常见的雷纹和兽面纹。

Image

白玉莲蓬式印泥盒

清初  

白玉质地优良,器体雕作一只莲蓬形状,盖与身以子母口相合,盒内还残留着用过的朱红色印泥。器壁外一侧雕琢一只未成熟的小莲蓬,另一侧雕琢一只小鸟,器底缠绕枝叶,生动逼真,小巧可爱。盖上用管钻制成的一个个凸起的乳钉纹表示莲籽,器外透雕莲蓬、小鸟和梗叶,非常逼真。玉质纯净温润,造型独特,雕工简洁,打磨较细,令人爱不释手。

Image

Image

玉插屏

长34.5、宽24.7、厚1.45厘米

      其一面浮雕妇女养桑上箔的情景,另一面浮雕妇女织布的场面,有人物、房屋、树木和小桥流水,生动逼真,极富绘画效果。下配有雕花木座。

Image

和田碧玉兽面纹簋式香薰

通高14.8、通宽21.8厘米

      碧玉,仿铜簋式样,圆体,透雕龙首形双耳,兽吞式三足,有盖。器腹与盖的外壁浮雕饕餮纹下压雷纹地,盖钮透雕云龙纹。玉色深沉,器体厚重,极似青铜器庄重肃穆的韵味。

Image

世宗雍正满汉文谥宝

高11.6、宽13厘米

Image

玉耳杯

清乾隆

长10.45、通宽8.1厘米

      耳杯,又称羽觞,是古代的饮酒器皿,汉代多见漆质耳杯,清乾隆时期仿此器型制作玉耳杯。淡青色玉质,器体为瘦长的椭圆体,腹较浅,胎较薄,椭圆形圈足。器底中央阴刻隶书“大清乾隆仿古”六字,分三列纵排。通体磨制光润,秀丽素雅。

Image

描金云龙纹青玉碗

清乾隆

口径11.5、底径5、高5.2厘米

      青玉,内外壁均以金粉描绘四条两两相对的龙纹,内心还绘一盘龙,龙间空隙填绘缠枝莲花纹,底心描金楷书“乾隆年制”方形章。

Image

青玉岁寒三友笔筒

清代

青玉,椭圆柱形,内膛挖空,外壁以减地浮雕技法雕松、竹、梅、鹤图案,一面以一棵古松顶天立地,松下有竹、石;另一面一枝干枝梅从石上曲折向上,枝上立一长尾绶带鸟。在雕竹子图案的部位和口沿部位有非常鲜艳的橙色,从玉料的新旧程度和时代上可判断它不会是沁色,从颜色的部位上可以看出它也不会是仔料的皮色,所以只能是人工染色的结果,染色的目的是为了模仿仔玉的皮壳。

Image

青玉人物山子

清代

这件玉山子以一块细长形状的料截去一端磨平作为底座,背面保留籽料凸凹不平和褐色皮壳的原状,正面剔除皮料雕琢图案。底座一半雕石头,一半雕为水波纹,水波上站立足踏祥云的观音菩萨,端庄慈祥,衣带飘逸,手持净瓶杨柳,石头上站一双手合于胸前向菩萨祈祷的小童。
玉山子为清代流行的陈设品,是以玉料雕琢成山形的玉器,其上一般以浅浮雕或高浮雕技法雕琢山水或人物故事图案,这类题材的图案是以绘画作品为蓝稿,犹如立体的绘画。

Image白玉碗

清代

清代实用的玉器皿种类繁多,器型规矩,切割、掏膛、磨平、抛光技术精湛娴熟,大大超越了前代。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具有实用价值的碗、盘、杯等饮食器,乾隆皇帝曾经下诏,一次就制作上百件的碗。有些也像其他种类的玉器一样,在器底镌刻“乾隆年制”或“大清乾隆年制”款,是重要的清宫礼仪和清帝赏赐用品。此碗为圆体,侈口,深斜腹,小圈足。器型规矩,器胎轻薄,通体打磨细致光滑。

Image

青白玉和合二仙

清代

   以一块纯净温润的白玉雕琢二个童子形象,左侧童子左手持荷花于肩头,右侧的童子左手执圆盒,二人均喜笑颜开,上部有多个镂空的小孔,可穿绳系佩。此图案题材是民间传说中的“和合二仙”,亦称“和合二圣”。相传古时有寒山、拾得二人,虽为异姓,却亲如兄弟。寒山年龄稍长,与拾得同爱一女但不知道,直到临婚时才知晓,于是离家到苏州枫桥,结庵修行,削发为僧。拾得听说后去寻找寒山,探知寒山住地,折一枝盛开的荷花前往见礼。寒山见拾得前来,急捧饭盒出迎。二人喜极,遂同为僧,开山立庙称寒山寺。在工艺品上二仙多作童子形象,一人持盛开荷花,一人捧有盖圆盒,寓意兄弟朋友亲密无间,是明清时期非常受欢迎的玉器品种。

Image

墨玉巧琢菱角双蝠佩

清代

这是利用一块与白玉共生的墨玉雕成的玉器,巧琢而成的一件成功的俏色玉。设计者以墨玉制成菱角,边缘保留部分白色玉料,雕成蝙蝠。因为明清时期流行吉祥题材的玉佩饰,蝙蝠通“福”,菱角通“灵”,因此以蝙蝠与菱角为题材雕琢的玉器,寓意“福至心灵”。

      巧琢又称巧作、巧雕或俏色玉,是玉工根据玉料上不同颜色的分布情况,进行巧妙的设计,是成功地运用“相玉付形、因材施艺”玉雕原则的范例。玉器中最常见的巧琢作品,是利用与白玉共生的墨玉或带皮壳的仔玉雕成的。

参考资料:
  1. 辽宁省博物馆官网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