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山工业文明的形成——陶瓷(五)

 你我入画 2022-03-06

转自 博山文化研究院




十一、油滴瓷

油滴俗称“雨点釉”,是博山窑古代黑釉陶瓷当中的名贵釉色种类之一,其烧制期在宋、金、元时代,主要器物有碗、盏、瓶、壶等。油滴瓷的釉料为粘土,俗称“白炭土”,其成色取决于铁的含量多少。油滴釉烧成曲线和烧成临界点幅度较窄,有窑温少一度不达、多一度则废的难点。好的油滴呈结晶状,以点的大小及均匀分布决定其精品度。博山古代油滴釉的烧造以大街窑水平最高

图片

博山窑油滴釉玉壶春瓶/元

 十二、兔毫瓷

博山窑宋元时期产品种类之一,见于城里窑址和八陡窑址,又称“兔毛斑”、“丝毛釉”,系在黑色或褐色釉面上产生密集排列的针状细纹,犹如兔毛而得名。其形成机理与油滴釉大致相同,但烧成温度相对要高,是黑釉系统中的名贵品种,主要产品有碗、钵、茶盏等。其釉中含铁及少量磷酸钙,当烧成达到一定温度时,釉料熔融而向下流动时析晶而成“兔毫”,釉色绮丽,观赏性强。

图片

十三、铁锈花瓷

博山窑宋、金、元时期产品种类之一,以八陡窑所产最佳,又称“黑釉铁锈花”。系在施黑釉的坯胎上,用含氧化铁的釉料作局部块面装饰或绘制花纹图案,产生斑斓多变的装饰效果,沉稳幽丽,富有气魄。该瓷需高温烧制,在冷缓过程中,釉层表面花纹处铁晶体析出而成。其主要产品种类有碗、盘、茶盏等。

十四、茶叶末釉瓷

博山窑产品名釉种类之一,自宋代以来历代均有烧造,至今连绵不断。茶叶末釉瓷釉色呈半无光状,又称“无光釉”,色泽黄绿掺杂,又密布黑色微点,类似茶叶细末之色,因而得名。茶叶末釉料中以钙镁为主要助熔剂,含铁量在10%以下。该种瓷类在烧成时受环境影响,导致不同釉效果,有老僧衣、蟹壳青、鳝鱼青、鳝鱼黄、大茶叶、蛇皮绿等不同变种。博山窑古代茶叶末产品有各种器皿、摆件、玩具等。清末民初,艺人陈希龄恢复茶叶末品种后,博山窑所产茶叶末器件曾风靡省内外市场,当时的北京古玩铺以此充古,日本商人亦大批抢购回国,充当古瓷牟利。陈希龄制造的荼叶末螃蟹盖煲最为知名,以观赏和实用双重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茶叶末釉适宜烧制仿青铜器和文房四宝器具,因其釉色沉静无光,有“养目”之誉。

图片

十五、红绿彩装饰瓷

红绿彩装饰瓷是博山窑独具一格的品牌产品,盛行于清末至民国期间。红绿彩瓷主要分两大类:一是指敷着红绿彩釉的各种人物和动物摆件等,有仙人、佛像罗汉、仕女、娃娃和狮子瑞兽以及各类玩具等。二是指在各类器物上的红绿彩釉绘画,题材有山水、人物、花鸟、戏剧故事、神话故事、吉祥图案等。红绿彩瓷器物有茶具碗、盘、盆、瓶缸、帽筒、枕、文房用品等,种类繁多,其中又以红绿彩茶盘、瓶、枕等富有特色。

图片

博山窑各类器皿上的红绿彩绘画主要以传统国画中的小写意和大写意为主,充分展示了博山窑艺人在陶瓷载体上的绘画风格,色彩浓烈,艳而不俗;淳朴率直,化拙为雅;可称陶瓷绘画中的“红花墨叶派”,是博山千年陶瓷文化史中绽放的一枝奇葩。博山窑红绿彩有釉下、釉上两种,釉下彩即在器坯的护胎釉上绘画施彩后,再罩透明釉后烧成;釉上彩即在烧好器皿的釉面上绘画施彩,然后入窑低温烧烤。亦有釉下、釉上结合工艺,即在烧好的釉下彩画面上再补以釉上彩,然后烧制完成。博山窑红绿彩雕塑艺人有民国期间的范成祥、冯升谱、陈希龄、徐葆成等。红绿彩彩绘艺人则有清末的文泉(无考)、民国时期的小峰(无考)、荆山道人(无考)。这些人只留下了艺名,真实姓名无法考证,但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视为珍品。

图片

十六、青花大鱼盘

博山古代窑址中出土的宋金元时期的遗物中,有青釉印花鱼纹盘、碗,白底黑花鱼纹、荷花鱼纹碗,盘,盆等。清末民初时期,博山开始大量生产各种规格的红绿彩、青花红绿彩、青花鱼盘,其中以青花大鱼盘最具特色。博山窑青花大鱼盘为釉下彩绘,系在施好护胎釉的盘坯上用青花颜料(氧化钴)绘制,图形简洁明快,线条块面结合,用笔挥洒自如,鱼纹生动活泼。整条鱼纹作团状布置,占满整个盘面空间,鱼形巨头阔尾,极具夸张和活力,类似今天的卡通画。有的鱼纹更具抽象,介于鱼龙之间,充满着陶瓷工匠丰富的艺术想象力。鱼纹绘好后,再罩以透明釉烧成。

图片

 十七、红泥壶

博山窑红泥壶茶具主要由山头窑烧造,盛行于清末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有少量生产。博山的红泥壶仿照了宜兴的紫砂器,但用的却是当地非常普通的原材料,即石灰岩缝隙当中的红粘,俗称“粘膏泥”。这种材料虽然难与紫砂原料相比,但无疑也是博山窑工的一大创新。博山窑红泥壶用模具成型,用的是软泥,相对胎质较为疏松,制作过程中也容易变形。近年来,因为收藏热的缘故,不少博山红泥壶回流市场,一些多年使用过的器具出现包浆,质感竟与紫砂难分伯仲。博山的红泥壶也都盖有印章款识,从这些印章上可以得知作坊的字号名称。从一些壶的印章上还可以得知,当年的工匠还聘请文人墨客当顾问,来作艺术指导和鉴制产品。

十八、陶瓷婆婆

陶瓷婆婆是一种婴儿坐具,是博山窑陶瓷产品品种之一。早在宋元时期的古代窑址中,就曾出土不少婴儿坐婆婆形象玩偶,说明了这种婴儿坐具的历史悠久。现在能够见到的博山窑陶瓷婆婆,多为清末至民国年间的产物。瓷婆由器座和护栏两部分构成,一般施以黑釉或酱色釉,少数有白釉并绘有精美图画者。从制作工艺上看,“婆婆”又分简易型和特制型两种。简易型用小瓷缸的坯胎反扣过来为底座,口沿朝下为足,缸底朝上为座面,再在座面周围塑以圈形护栏,镂空雕以花饰,然后施釉烧成。特制者为拉坯成型器座,再塑以护栏,雕以花饰,敷以彩绘,有富丽堂皇之态,此为平民百姓所不取。陶瓷“婆婆”的称谓温馨而浪漫,是婴儿的守护神,是育儿母亲的好帮手。邻里当中,“婆婆”常在各家辗转使用,成为维系关系的纽带,融洽温情的使者。

图片

酱釉陶瓷婆婆/民国

十九、砂器

博山古代宋元时期的窑址中,有筒形圜底的砂质坩埚,分大、中、小三种型号,是用来熔化贵金属用的。亦有砂质提梁水壶出土,是博山地区最早的砂器。据传从明代起,博山白塔镇东万山村亦开始生产日用砂器,到清中叶,产品有耳锅、洗手盆、药锅和配套的大、二、三锅等。到民国年间,又增加了炒瓢、火锅、砂罐、花盆等品种。另外,五龙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也曾有砂质提梁壶的生产。砂器性能的优异特质,如煎水烹茶、煎熬中药、用于地方名菜烹饪等,有其独到之处,至今仍有一定的市场需求。砂器的原料为粘土,采用模具手工成型,其工艺和创新都极具潜力,有着不可替代的持续生命力。

 文/孙启新

 注 释: 
[1](汉)王充著,蒋祖怡选注,《论衡选》,中华书局,1958年,第89页。
 [2](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明崇祯刻本,陶埏第七卷,第12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