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觉察实操问答:为啥我还有情绪?

 绝骑红尘 2022-03-06

问:为什么学习了语言后不会说话了?

拙汉:因为知道了语言背后的原理,潜意识会自动梳理判别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

问:过去我也会判断呀?
拙汉:过去你是按照自己的人生经验来判断,现在你是按照检定语言、模糊语言、删减、扭曲、归纳……一个系统性判断。而且刚学完语言,相当于把过去的“经验”推翻重建了,大脑需要重新激活沟通方式。

嗯,明白了。

问:为什么一阵好一阵坏?

拙汉:几乎所有的成长都是波动性的,就连我们的DNA都是双螺旋的,所以一阵好一阵不好不是很正常吗?

为什么是“一阵好一阵不好”呢?不是自己变差了,是因为自己适应了。刚突破原来天花板的时候很“爽”,适应了呢?人性就会寻找下一个天花板去突破,感觉上就是“不好了”,其实只是螺旋式进步而已。

问:可不可以避免?

拙汉:波动难以避免,但可以转移。举个例子,大多数全职妈妈都会有情绪敏感期,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带孩子,甚至带很多孩子,积累了很多情绪,只能向老公一个人释放。如果老公没有足够的陪伴和聆听,就容易爆发矛盾。

怎么办?找个事情做。比如找个爱好,认识几个闺蜜,或者定期参加某个学习,或者学习群,在大家的交流碰撞中释放了压抑的“能量”,在家里情绪就会少很多。

波动从这个角度可以分为三层。

A自身情绪的波动;

B向外传递的波动;

C波动优化升级。

优化升级是什么意思呢?主动帮助别人成长,支持别人解决问题,获得快乐和平安,自己的平安就会变得稳定。

问:能再讲一下觉察的层次或者维度吗?

拙汉:首先强调一下,觉察就是觉察,没有层次可言。层次是走过去的人讲给刚刚开始或还没有开始的人引导用的。

第二点,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分法,我们这里主要是站在觉察的应用角度分的。

1纯粹的觉察(用头脑去思维),觉察外在发生了什么,自己在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有什么感受。

这个层次的目的有两个:

A分清客观事实和内在主观动作;

B养成觉察的习惯,尽可能让觉察成为本能。

2选择的智慧。觉察多了,就像大数据积累了很多原始数据,就会发现某些数据会有脉络关系,比如先后发生的关系,同步发生的关系。

这个层次会形成简单的线性逻辑,比如因果逻辑。一旦产生,就会形成“直觉”,遇到事情,下意识的认为会如何。

3精进的智慧,当逻辑链一旦形成,我们就开始有意识的放下无意义的想法和事情,把更多的经历放在有正面价值和意义的内容上,这种专注和自动自发的状态,过去称之为精进。

精进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难得的智慧。很多人都想精进,却发现自己“惰性”太大,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前两步作为基础,稀里糊涂的活,看不到生活的光明面,也享受不到成长的喜悦,怎么可能做到持续的精进呢?

4喜的智慧。这种建立在事实,建立在觉知基础上的精进,会让我们进入“欢喜”的维度。这个欢喜不是因为和任何人比较,是源于内在和外在,主观和客观的契合,和清净慈悲状态的契合。

所以这个状态又叫做“喜”觉知,欢喜的智慧。

5“放下”的智慧,觉知到欢喜的层面,就会觉得自己过去是如此可笑,就会真正放下过去追逐的喧嚣。烦恼要穿越,欢喜更要穿越,因为有高就有低,有欢喜执着欢喜的话,欢喜必然会成为烦恼痛苦之因。

这个放下不是因为要放下,应该放下这些道理,而是因为自己真正“拿起来”了,自己印证了生活当中到底是什么在主宰自己,做哪些事情真正有效果。

6“如如不动”的智慧,任它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为什么不动?因为无惧、无爱、无为,因为认清楚究竟什么对人生有意义,认清楚颠倒知见的后果,所以如如不动。

如如不动不是什么都不做,只会被动的感受,被动的等待,是脚踏实地的做事,认真专注的做好当下的事,为自己的选择,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任。所以“如如不动”,不是不动,是稳。

这个过程做个比喻,像是把拖拉机开成宝马的感觉,也可以理解为从颠倒流离到内心安定的过程。

7“自在”的智慧,什么是自在?为什么自在?自己寻找,自己付出,自己努力,自己经历体验得来的东西,就会很踏实,当一个人认知和印证到自性本来圆满,怎么可能不自在呢?

本来工作室

有一个地方超越对错,我在这里等你

找好处  认不是

越抗拒  越持续

越感恩  越拥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