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宗之成立 | 惠能禅法的特点

 新用户53084654 2022-03-07

图片

1.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无他方便

六祖大师不讲任何方便,只指人心,就是直指你的心性,你见到了自己的心性就算成佛,所以叫“禅法醇厚”。

而且他没有什么机锋、棒喝,没有任何的手段,就是很简单。“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好,你当下就开悟了。他不用打你,也不用骂你,也不用踢你,也不用踹你,也不让你参话头,所以他的禅风非常醇厚。就跟善导和尚讲念佛就能往生一样,单刀直入解决问题。这就是简单直接,无他方便。

2.戒定慧等持

我们一般讲定慧等持,实际上六祖也是传戒的,他立的是无相戒。他是戒定慧三位一体,而且是平等的。《楞严经》讲“以戒生定,以定修慧”,就有渐次。但六祖从来不讲渐次,因为有定就必然有慧,有慧就必然有戒,有戒就必然有定。

我们经常讲,你了解了禅宗,那么你对净土一定更了解。像善导和尚讲信愿行,也是等持的。有些人经常会讲,要先有信、有愿,然后再念佛,或者念了佛之后,慢慢就有信、有愿了,其实这些都落入了方便。

善导和尚解释“别时意趣”的时候,大家以后去看《玄义分》就知道了。依善导和尚的意思,如果你的信、愿、行,哪怕有0.00001秒的前后,依然称为“别时意”。善导和尚是怎么解释信愿行的?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一念出,信愿行就圆具。

所以善导和尚所讲的跟其他所有的人都不一样,就在于他是信愿行等持的。你念佛就必定有信、有愿,你有信、有愿的当下,必定念佛。如果你的信愿行有前、有后,那全部叫作“别时意”。专业的说法叫“三义二门”——信愿行三义有信行门和愿行门,三义二门是同时具足。这就是为什么他说“百即百生,千即千生”,而其他人就不敢这样说的原因。只要有先后,就不可能“百即百生”,因为有先后,信愿行三资粮就不一定同时具足。

当然,这是作一个类比了像这种真正的祖师大德,他们所讲的法叫“圆顿”,“圆”就是圆满,“顿”就是当下具足。

3.传无相戒,别立戒法

其实每一宗,对于宗派的建立来讲,都会涉及戒法的问题,禅宗也是,除了比丘戒、菩萨戒之外,别传“无相戒”。

4.六祖大师禅法的宗旨

六祖大师禅法的宗旨——无住为本、无相为体、无念为宗。

这里我们不去解释它的意思,《坛经》当中都有。“无住”也好,“无相”也好,“无念”也好,都是佛经当中的名相。每一宗在建立自己宗派的理论的时候,都会借用佛经的名相,但是会给它们不同的解释。

比如说“无生法忍”,指的是七、八、九地大菩萨的法忍,但是善导和尚就不是这样解释的,他讲信、喜、悟三忍。还有天台智者大师,他别立圆教五品弟子位,这在佛经当中是没有的。所以任何一个宗派在建立自己体系的时候,都会单独去解释佛经当中已经有的名相。

很多人天天拿着佛教辞典去学佛,其实只能作为入门用。如果你真的深入祖师大德的著作和宗派的理论学习之中,就会发现佛教辞典一点用都没有,因为各个祖师大德和宗派的解释都不是按照佛教辞典来的。

5.摄上乘根机

这个就不多说了,学禅宗能开悟的人要许三代帝王命、九代状元才,不然就参不了禅。

6.论西方净土

这是跟我们有关系的,因为大家经常会引用《坛经》当中的一段话:“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所以很多人讲:“你看西方人也造罪,那我们干脆不要去西方了。”

实际上,这段话是宗宝本《坛经》里的,敦煌本《坛经》中并没有,所以应该是后人加进去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每一宗创宗的时候,都是非常简单、单纯的。禅宗要创宗,它的宗旨是非常清晰、明确的,就是以心为宗,根本不会去讨论西方净土的问题。善导和尚有没有讨论其他宗派的问题?天台智者大师有没有讨论其他宗派的问题?都没有。

之所以讲到东方、西方,有没有罪,造罪求不求生,这应该很明显,是后面加进去的。当然,《坛经》敦煌本也提到了,但是没有说造罪不造罪。敦煌本是怎么说的呢?

使君,东方但心净,无罪;西方人心不净,有愆。迷人愿生东方、生西者,所在处并皆一种。

“迷”就是不开悟,没有开悟的人愿生西或者愿生东,就是执着一个相。其实对于开悟的人来说,都是一种、一回事。所以这里并没有说西方人会造罪,也没有否定念佛求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