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永武:人才发展需要适应社会的能力

 新用户5331MFnj 2022-03-07

人既是社会创造的主体,又要受到社会的多种影响;人创造了社会,社会又濡化了人。从人才发展的角度来看,适者生存不但适应于自然界的动物,而且每个人也应该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
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适者生存仍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适应环境,不仅是自然物种的能力,而且对于促进人才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动物适应能力对人才发展的启示

(一)动物的适应能力
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动物的许多能力要优于人类,其先天的本能中就已经具有了很强的适应能力,在适者生存方面,自然界的事物适应自然的能力也通常超过人类的适应能力。
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海洋动物可以在很咸的海水里生存,可以不用浮出水面呼吸;骆驼几天不喝水,能适应沙漠干旱环境;落基山羊十分敏捷,能飞檐走壁,是攀岩、跳跃能手;蝙蝠不依赖眼睛,而凭超声波在漆黑夜晚飞翔;苍蝇不怕脏,能在垃圾堆里生存;屎壳郎不怕臭,专门在粪里“滚蛋”;雄鹰展翅,能自由翱翔太空。除了动物以外,有的细菌生存能力也很强。科学家和医生都利用121°C的高压蒸汽来消灭细菌,但科学家在海底热泉中发现一种新的细菌,能够在121°C环境下生存良好,在130°C的高温中还能够生存。细菌的这种耐高温能力真是令人吃惊。
不同的动物虽然具有不同的生存能力,但都体现出适者生存的基本规律,这对人才发展具有特别的启发意义。我们身体冬天怕冷,夏天怕热,所以冬天要有暖气,夏天要有空调或者风扇。从人类的基本能力来看动物的本领,动物们简直就好像具有“特异功能”一样,令人类自愧弗如。
从人才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既然没有动物这么奇特的能力,就必须通过大脑的想象和双手的制造,通过科技研发提高创新能力,或者生产出赶超动物本能的某种产品,比如无线电、电话、手机、网络等延长人类听觉能力,飞机为人类插上翅膀等。

(二)不断增强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人类属于大自然,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统一。人们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够改造环境;如果不适应环境,就会被环境所淘汰。适者生存是自然法则,是人才发展的法则,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则。
一个人要想事业成功,就必须了解个人的生物规律和社会属性,了解人才发展规律,并且适应这些规律。对于个体生命而言,一个人的适应能力表现在适应社会环境方面,还表现在适应自然环境方面。但是,在很多人的职业迁移中,有不少人是因为不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才不得不调整工作岗位的。有的援疆干部缺乏适应新疆自然环境的能力,长时间无法正常工作,客观上必然是既影响工作,也影响个人的发展。运动员经常要出国比赛,有时会有时差差异,或者气候风土和饮食差异,还要经常在“客场”比赛,等等,都需要运动员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事实证明,那些具有很强适应能力的运动员,大多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而那些缺乏适应性的运动员,最多是“主场龙”和“客场虫”并存罢了,最好的结果只能是胜败各半。
人才发展要求成才者具有适应能力,但并不是没有原则的随波逐流,也不是随便跟风,而是在学会辨别是非的前提下,对环境因势利导,以主体性抵抗环境对自己的不良影响,成为一个真正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者。

二、动物冬眠能力对人才发展的启示

动物冬眠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能力,动物通过冬眠,可以度过特殊的时期,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动物的这种冬眠能力可以降低对生命力的消耗,对人才发展具有特殊的启发意义。
许多动物为了维持生命的能量,每当气候渐渐变冷,食物缺乏时,就会断食辟谷,调整机体,减少机体新陈代谢,把代谢消耗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以获得更久的生存空间,适应变化的内外环境。青蛙和蛇等冷血动物要冬眠;狗熊和蝙蝠等温血动物过冬时也要冬眠;印度有一种锦蛇,以夏眠的形式度过炎热的酷暑。不论是冬眠还是夏眠,都是动物为适应不良环境的一种生存方法。
实验证明,在一些动物的血液中存在一种能够诱发动物冬眠的物质叫“冬眠激素”,能诱发动物冬眠。动物冬眠是为了保持体内能量、避免冻饿的一种“自救”方式,寒冷、饥饿、疾病对冬眠动物是无能为力的。动物在冬眠断食辟谷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在冬眠状态下体温降低,能减少98%的代谢活动而适应外环境,生理活动进入“沉睡”状态,也就是生命过程相对延长了;另一方面是在断食辟谷状态下,刺激机体进行应激反应,重新调整机体内环境所存在的种种隐患和病灶,具有推陈出新、优胜劣汰、脱胎换骨之效,有利于防治动物的各种疾病。
动物冬眠是一个适应外环境、延续生命的自调节过程,又是一个适应内环境、防治疾病的调节过程。动物冬眠现象是适应环境生存的一种重要功能,人体虽然没有冬眠机能,但可以借鉴动物冬眠的原理,以某种程度的“冬眠”方式,抵御恶劣的环境,治疗一些疑难杂症乃至延长寿命。科学家认为,所有哺乳动物可能都具有“冬眠”的潜在能力,甚至人类也具有这种能力,而科学家所要做的就是打开这个潜在开关,按照人类需求进行冬眠状态的转换。

研究动物的冬眠和“人工冬眠”,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乃至治疗疾病和促进人才发展,都具有特殊意义。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哈桑·阿拉姆是外科创伤研究专家,通过研究让遭受重创的病人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进入“休眠”状态,能够为最后救治争取时间。根据他的观点,救护车上应当配备生理盐水,因车祸受重伤的病人因血液中钠元素过度流失造成血浆浓度下降的时候,在现场输入一定浓度的生理盐水暂时提高血浆黏稠度,使病人体温从37℃迅速下降到10℃,减缓新陈代谢,延缓创伤性休克的发生和伤口恶化。这几十分钟“休眠”就可能拖住死神的脚步。日本一名男子跌落山谷,昏睡了24天才被救援队救出。医生认为,正是22℃的低温睡眠,才让他以接近冬眠的状态保住了生命。
动物冬眠对于人才发展具有特殊的启发意义。一些特殊人才在各项实践活动过程中,也可能遇到缺衣少食、陷入类似动物冬眠的困境,或者被排挤打击甚至蒙受不白之冤。特战队在战争中遭遇敌人围困而缺少食物和水的情况下,或者人们遇到自然灾害,如雪崩、地震等各种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都要调控身体的内在机制,降低生命损耗,以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人才发展在遇到挫折身陷囹圄以后,也要学会“冬眠”,进入人才发展的低谷期或“蛰伏期”和“沉潜期”,需要养精蓄锐,以待机遇的出现。
人的生命节奏有高峰,也有低谷。个人生命处于低谷期,应该学习动物冬眠的技巧,注意调解自己的内在机制,减少生命损耗,维持生命机能,如长跑运动员在比赛累到极限的时候,应该学会控制生命机能,学会放松自己。很多脑力劳动者通过短暂的午休,哪怕是几分钟的瞌睡,让肌体小憩片刻,就可能得到类似动物冬眠的特殊效果。尤其是人暂时处于低谷期或“蛰伏期”和“沉潜期”,更需要具有类似动物的这种“冬眠”能力,学会低调、“蛰伏”和“沉潜”,在养精蓄锐中等待破茧而出的时机。
从人才发展史来看,人才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加速发展的突变期,又有休养生息的相对静止期。在相对的静止期,个人的生命张力暂时处于生命的低谷期,需要适时进行休整,学会沉潜,以静制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