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娴隶书对联欣赏:性拙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

 zhshl65 2022-03-07
图片

萧娴隶书对联

性拙自知能事少  礼疏常觉慢人多

南京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藏






萧娴先生毕生对古代著名碑帖均有涉猎,然用功最多的是《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我们所见萧娴先生的书法作品篆、隶、真、行、草诸体均有。在诸体中最能表现其个人风格应是隶书,将其放在古今大家的隶书作品中,一眼即可看出带有明显个性特色的“萧体”隶书。

此幅作品是萧娴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为自己书室所写的一副对联。在南京玄武湖畔的《枕琴书室》中,先生每有所感,常执笔一挥,写后不事装裱,用几颗图钉往墙上一钉即可。凡落款为“蜕阁于玄武湖畔”即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萧娴先生的隶书作品,按书法风格与书赠对象分,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早期带有较明显《石门颂》特色的作品,最有代表性的是她六十四岁所临的一通《石门颂》册页;第二类是“文革”后期为全国各大博物馆、纪念馆、政府机关所写的六尺、八尺以毛泽东主席诗词为主的作品;第三类是为举办个人展览所书的唐宋诗词。这类作品有四尺条幅、六尺中堂、八尺对联等;第四类是书赠亲朋好友的作品。这类作品常以自撰诗词、名人名言、唐诗宋词等内容为主。时间跨度大,风格亦多样。

先生的隶书起步于《石门颂》。《石门颂》为摩崖刻石,原在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一九七一年因修水库将石刻切割迁至汉中市博物馆。此颂字形大小不一,字势纵横恣肆,自然生动,笔画无明显波势,用笔自然遒劲,率真凝练。清康有为称其为“隶中之草也”。清张祖翼跋此石云:“盖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此颂及同为石门摩崖隶书的《开通褒斜道刻石》、《扬淮表记》对萧娴形成自己面貌的隶书影响很大,这三摩崖隶书中的众多特点,是构成“萧体”隶书的重要元素。

萧娴先生的老师康有为传其执笔“四指争力法”。是以大指、中指夹管,以名指推之使左,使笔锋不向右倒,以食指按之使内,不使倒向外,四指争力,笔锋方能正而有力。先生在此方法中又融入前人的捻管法,在她的《庖丁论书》中写道:“我作书,好捻管,……捻管则气园。长期实践后才能体会,否则视为玄而玄之”。先生将两法结合后传众弟子。笔者受教后,长期实践,一些《五指执笔法》所难以表现的笔触此法均能,妙不可言。笔者称此执笔法为“四指捻管法”。此执笔法最大的优点是始终保持中锋用笔,使所书线条气足神园。如书写篆书“弓”字,可一笔到底,无需提笔转接。此对联中“能”字左下部“月”的转折处,其它字带有“口”部的转折处均使用了“捻管法”。书写完美时常表现出“折钗股”的艺术效果。

见过萧娴先生书写或从《影像资料》中见到她书写的人都会发现她有着一只神奇的右手,执笔时指筋突起,筋侧深陷如鹰爪。这是一只有着八十年书写功力的犹如武术中练鹰爪功一类的手型。在这只手下一平方米左右的大字,一挥而就,整通的《石鼓文》、《石门颂》笔笔到位,由于功力深厚,其篆、隶书所书线条,如同“绵里藏针”,常表现出一种高古稚拙的特质。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萧娴先生的隶书作品大都是成熟的“萧体”隶书。其特征是:吸取了“石门”三摩崖《石门颂》、《开道褒斜道刻石》、《扬淮表记》及早期汉代隶书的篆法用笔;去掉成熟隶书的波势;字型扁方;书写线条横平竖直;转折处圆活劲挺;撇、捺以直线为之的纯萧娴面貌的“隶楷”。

此对联是成熟的“萧体” 隶书,对联的内容表露出先生的为人及当时的心态。欣赏萧娴先生的隶书作品以真迹和高质量的印刷作品为好,因为当时是磨墨书写,石刻及差的印刷作品已把墨线与边上的淡墨混为一体,无法显现出线条在纸上的律动和墨韵。






 

本文作者

浦利忠,字道之。1949年生。1976年拜萧娴先生为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甲骨文学会副会长。作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书画展,并有部分作品获奖和刻入碑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