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昨天直播间有位朋友在一个自称“经方派 ”的大夫那里,吃大柴胡汤吃坏了。仔细询问得知,那位大夫用经方必...

 新用户25016145 2022-03-07
昨天直播间有位朋友在一个自称“经方派 ”的大夫那里,吃大柴胡汤吃坏了。仔细询问得知,那位大夫用经方必须原方原量。

经方不是不易之方,是可以加减的。如果认为经方必须原方原量去用,那真是刻舟求剑,削足适履了。

中国人重视经典,但不死守经典,往往是发展经典,最终形成经、传或论、学、案的学术系统。比如中华原典《周易》,属于经,“十翼”就属于传,大量研究《周易》的著作就属于学,各种记录下来的应用《周易》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就属于案;《春秋》,属于经,“春秋三传”就属于传,研究《春秋》和《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著作可以归为学。

古人给经典做注,往往突破经典的原意,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个人见解,赋予经典新的意义,所以有“六经注我”说法。

因此,经典才能常学常新,才能指导实践。因此,廖廖几本经典,才能成为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才能滋养中华五千年文脉。

医学虽是小道,也是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所以,研究中医,在方法论上和研究其它经典没有什么不同。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经典,但其中的方子也是可以改变的,也是可以发展的。

首先,张仲景本人就有加减法。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药汤等,都是对原方的加减。

其次,经方的药量也是可以调整的。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等,都是对药量的调整。根据病人体质不同,对药量进行加减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四逆汤方后也注明强人用附子和干姜量可以大些。

后世研究《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的大家,也没有提出经方不能改动的观点,都应用的很灵活,并且留下了大量的医案,可以为证。

比如尤在泾(也就是《伤寒贯珠集》和《金匮要略心典》的作者)的医案当中,对经方的运用就非常灵活。

举例说明:

1 阴亏于下,阳浮于上。服八味丸不效者,宜附子走窜不能收纳耳。宜加减法。

桂都气丸。

都气丸就是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桂都气丸应该是将八味丸中走窜的附子换成了收纳的五味子。

2 郁气凝于喉间,吞不下,吐不出,梅核气之渐也。

半夏 厚朴 茯苓 苏梗 旋覆花 橘红 枇杷叶 姜汁

医案下面,柳宝怡写了这样一句话:“此于《金匮》成方中,加旋覆、杷叶,最有巧思”。


可以看到,尤在泾对经方的运用非常灵活,绝不会死守原方原量。

哪些动不动就说经方不能加减,要原方原量应用的论调,可以休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