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展入展作品出现哪些变化趋势?

 脩心 2022-03-07

一是书风更加趋向于大众审美,更加注重正大中和气象

从入选作品的技法构成、表现形式、意韵气息等方面看,大多数作品追求端庄、严谨、精到、畅达、劲健、醇和的风格,更加贴近于大众对书法的认可度和审美情感。

而粗头乱服、苍茫艰涩、扭曲丑怪类“陌生化”构图效果的书风,以及领异标新类书风比较少见,展览缺少令人眼前一亮、心中一惊的新奇之作。 另外,创作者对纸张及制作形式的追求更加趋向自然,大与小的对比强烈,大作品气势宏阔,视觉冲击力强,小作品精微细腻,耐品耐看。

图片

二是提高对作品“辨识度”的要求,有个人面目的作品更具竞争力

邱振中先生曾说:“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必须同时感受到传统中核心的东西和传统中没有的东西。 ”

图片


书法作品的“辨识度”是对优秀书法家最基本的要求,作品“辨识度”并非是写得像谁,而是作品中有自己。复制书法史上任何一位书法家,对书法的传承和发展都不会有多大意义。

之前国展中大量出现的何、赵书风,二王书风,苏、米书风,以及一看非常像谁的作品已大大减少。 兰亭奖的评审似乎已经有了“具备个人面目”的导向。评审在提高辨识度的同时,也加大了对程式化以及个人习气的包容度。

三是对技法的要求放在首要位置,入选者都具备深厚的传统功力

近年来,书法圈内掀起“崇古尚技”热潮,书家们纷纷把视角投向传统技法深处,借助高科技手段对古人的技法进行还原与解析,并加以高强度的训练,努力追寻技术的纯熟与精到。

与此同时,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学科,被纳入现代教学体系之中,这也为书法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人们社交方式的改变,以及展厅文化的持续影响,让“竞技”成为一种风尚。

图片


从总体上说,“尚技”具有积极意义,毕竟没有技术的高度,就难以成就艺术的高度。但同时其弊端也不容忽视,技术手段并不是艺术的全部,“炫技”、过分追求技巧与艺术的追求背道而驰,假若把握不好,可能会走上“俗”“匠”的歧路。

图片

四是“展览体”书风依旧存在,许多行草书创作者难以走出这个怪圈

虽然兰亭奖是书坛最高级别的评奖,但“展览体”却无法根除,这是摆在当代书法创新发展面前最难突破的桎梏。

以行草书为例,入选的很大一部分行草书家,都以精到的笔法机械地复制、嫁接、杂糅历代书家的技巧,处处都有传统的影子,却每每缺少传统的精神,将作品的签名盖上,很难辨别是谁所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