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门石窟之东山景区

 hsgzlgg 2022-03-07

从龙门石窟的西山到东山,自然意味着要跨过伊阙峡谷,也就是这条叫做“伊水”的河。名曰“漫水”的桥沟通西山与东山。远处河滩上蓊蓊郁郁的树木,近处的河心洲与潺潺流过的河水,宛若一幅中国水墨画。

  

  

  

东山石窟包含擂鼓台中洞、擂鼓台北洞、看经寺、四雁洞、二莲花洞五个分景点。

东山石窟导游图。

擂鼓台雄踞于龙门东山南端,据说当年白起率秦军在伊阙与魏、韩联军激战,歼灭魏、韩联军24万,擂鼓台就是白起为秦军将士擂鼓助阵之处。后人便将此地称为“白起擂鼓台”,后来慢慢简称为“擂鼓台”。

“擂鼓台建筑遗址展示中心”。自2005年3月至2009年7月,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联合对擂鼓台窟前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这个展示中心就是建在部分遗址之上的。现有清代雕刻大小“龙门图”、刘墉字碑、朱熹字碑六幅、岳飞画关公像、乾隆画钟馗像及五十年代后发现或采集的石刻50余件 。 

考古发现,擂鼓台三个洞窟前,在地面4米多深的堆积中,涵盖了唐、宋、金、元等7个堆积层。展示中心的玻璃地面下,就是宝贵的遗址。   

  

  

  

  

  

  

  

  

  

  

  

擂鼓台南洞。

  

洞内方形座台上的佛像被称作“大日如来”在密宗里“大日如来”指的就是释迦牟尼。主佛头戴佛冠,臂戴臂钏,脖子戴项圈,穿袒右肩式袈裟,整个造像保留了外来造像艺术风格。佛端坐在束腰方形台座上,这种台座在武周时期是比较流行的式样。从正面看,佛头部微微向下倾斜,目光向下俯视,和礼拜者的眼神交流,流露出一种关爱世人的殷殷之情。主尊丰润的右臂搭于盘起的右膝之上,舒闲的神态、优雅坐姿都体现出佛的从容、恬静。从侧面看这尊大佛的形态,头微微向前倾斜,肩向后仰,腰向内收,臀部依其坐势显得收放有序,胸部向前隆起,腰部三道环形的衣纹线条又显现出腰部肌肉的健康有力。整个佛的造像极富质感,也正符合古人所说的:肌理细腻,骨肉亭匀。在四壁上有高约36厘米的菩萨坐像,层层排列着有760尊之多,端坐在四周的墙壁上,神态肃穆安祥,似乎正在聆听佛弘扬佛法。菩萨在古印度都是男性的形象,传入中国后,逐渐塑成了女性的形象。

擂鼓台中洞:中间的这座洞窟称为擂鼓台中洞,又叫“大万五佛洞”,因洞中造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且比西山万佛洞小千佛稍大而得名。

该洞窟约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洞的平面呈马蹄形,洞顶作穹窿状。顶上所刻莲花周围的环形饰带内,雕有坐佛、伎乐天、金翅鸟和琵琶等乐器,正如极乐世界中万籁齐鸣、天花乱坠的奇妙景象。

正壁雕着弥勒佛和二菩萨,周壁则整齐地排列着四方诸佛的小型坐像。壁基是25个高浮雕罗汉群像,身高约80厘米。罗汉身旁都刻有介绍其生平事迹的铭文,内容多摘自《付法藏因缘传》。罗汉群像及其铭文,是研究禅宗及其传法世系的重要资料。


     正壁设高坛、弥勒佛等,背椅上刻“六拿具”图案。窟顶刻莲花藻井,顶及周壁刻“十方佛”共15000尊。三壁下部刻有禅宗传法谱系“罗汉二十五尊”,并刻录《付法藏因缘传》的有关内容。

主尊为弥勒,端坐在束腰方形高台坐上,台坐下部延伸出两朵莲花,每朵莲花上站立着一尊菩萨,整个造像浑然一体。主尊佛头20世纪30年代 被盗,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整尊造像采取高佛雕手法,背光为龟甲形背屏,周围环绕着伎乐人/飞天、骑象和骑狮的童子。洞中央方台上放置着三尊圆雕佛像,头戴宝冠,身佩项圈、璎珞、宝钏等饰物,是密宗所供奉的大日如来佛形象。  

擂鼓台北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密宗属于中国佛教的派别之一,它源于印度,产生于公元七世纪以后,佛教的密教是佛教中的最后一个派别,密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弘扬,乃至远播日本、朝鲜,还有密宗领袖和他们的宗教活动,都和洛阳及龙门石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北洞的前壁南侧,雕有八臂观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于圆形台坐上,在前壁的北侧还雕有四臂十一面观音,像高1.9米,赤脚立在圆形台坐上。

擂鼓台北洞为穹隆顶,马蹄形平面,高4米,宽4.9米,窟顶为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四身飞天。其因风化剥蚀已不清。据说,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民国时期从别处搬移进去的。洞内三尊大坐佛中,东壁的主佛为毗卢遮那佛,意为太阳,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称“大日如来”,它头带宝冠,胳膊上带着臂钏的菩萨装形象,像高2.45米,结跏趺坐于0.9米高的须弥台坐之上。 


  

崖壁上有党晔洞。唐代,因窟门上方有唐大历七年(772年)党晔等人游记而称党晔洞。窟内环坛上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神王,佛坐下左右各卧一狮;窟门外两侧各造一金刚。洞窟外壁及所在崖壁上多有唐宋时期游记,反映了当时擂鼓台观游之盛,其中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的丁裕游记记述了当时“修整龙门山石佛”一事。

  

西方净土变龛,雕造在一个方整崖面上,高2.65米,宽2.95米,深0.48米,画面构图分为上下两个层次。

  

上层靠下的中央部位,西方净土的主尊阿弥陀佛居中坐,双臂曲肘上举于胸前作说法印,四周围绕着眷属圣众及与会听法的众多菩萨,弟子,有作思维状,有作供养状。宫格楼台、宝盖旗幡、众多乐器等分布在画面上,灵鸟和祥云充满其中,整个画面富丽庄严,气象万千。

下层为两列供养菩萨,或坐莲花上,或作站立状,或两两交谈,或载歌载舞,充满微妙快乐的净土气氛。唐代石刻工匠艺师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丰富想象,在龙门石窟的西方净土变龛中,以概括的手法表现了其中最主要的情节场面,创造出引人入胜的画面。

这幅西方净土变在雕刻手法上使用的是唐代佛教造像普遍运用的圆刀法,人物的衣纹横断面呈圆突形,比较浑圆,流畅写实,给人以柔和质感,在质感方面比较成功。

西方净土变这种经变的形式,在以砂岩和泥塑为主要材质的石窟中是比较常见的,因为砂岩和泥塑比较细腻,更能表现得丰富多彩,辉煌灿烂,也能更好地体现出西方极乐世界的无限美好。龙门石窟的石质属于石灰岩,与砂岩和泥塑相比硬度较大,因此雕刻的难度也更大。所以龙门东西两山中只有这一处西方净土变龛,更显珍贵。

千手千眼观音龛。唐代。由于自然的风化和膜拜人们的抚摸磨损,浮雕的大部分部位已经模糊不清。但观音那慈祥的面容、身上呈放射状的无数只小手臂和手掌中的眼睛依稀可见。站在浮雕前,一种来至佛界的神圣的慈悲、吉祥、和蔼的温暖片刻便浸袭了全身。

  

看经寺位于东山万佛沟北侧,洛阳香山。为东山最大的洞窟。洞的正面有一座建于清代的砖瓦结构二层楼,门额上刻着“看经寺”三字。该寺是唐武则天至玄宗时期开凿的一座皇家洞窟。因为看经寺内的文物极为珍贵、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极高,所以看经寺还被列为“特窟”。最近才得以进去参观。

看经寺洞窟窟门高7米、宽5.05米,为双室结构,窟门外两侧各有一个高浮雕力士,窟楣有两个飞天。

前室崖壁有数十个小龛造像,主室进深1170厘米,宽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顶,方形平面,四壁垂直,整个窟室的平面设计基本上呈方形,为龙门东山最大石窟。

与常见的穹庐顶石窟不同,看经寺窟顶呈方形平顶,开凿、雕刻这种平顶的难度更大。与同一时期其它洞窟最大的不同是该窟正壁上没有主像,而是在洞窟地面中央建坛,上置佛像供人拜佛。据考证,该窟为禅宗开凿,洞窟造型为禅宗僧人打坐礼佛的禅堂。

该洞窟窟顶刻有龙门石窟最大的阴刻莲花藻井,莲花直径超过4米,周围环绕着四个体态丰润、形象优美的飞天。

在窟内放置有宋代圆雕坐佛3尊,南壁雕造9排小千佛像,北壁除几排小千佛像外,还有一些莲花供养菩萨。

在看经寺内,东、南、北三壁在高1.2米的台基上浮雕传法罗汉二十九祖(正壁11身,两壁各9身),这些罗汉大都有成年男子高,身高在1.80米左右,均有残毁,或身着袈裟,或袒露右肩,或半裸上身,手持念珠、香炉、经盒、锡杖、莲花等物。29尊罗汉年龄、相貌、神态各不相同,有的额头皱纹重重,有的脖颈筋骨高突,有的扬眉张口做辩论状,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罗汉似乎正在进行一场佛教付法仪式,表情也非常生动传神,为中国唐代最精美的罗汉群像,是据隋代费长房《历代法宝记》刊刻的。相传是从摩诃迦叶到菩提达摩二十九位西土“祖师”的形象,与《历化法宝记》云“西国二十九代”相合,应是佛教中所谓“二十九祖”。释迦牟尼去世之后,将传法的任务叫给了迦叶,迦叶寂灭后交给了阿难,之后传莫田地,传商那阿修,最后至二十九组菩提达摩。菩提达摩是北魏时期自天竺来中国的僧人,被后代的佛教禅宗奉为第二十九代传人。看经寺这二十九尊传法的罗汉,恰好与《历代法宝记》所载西土二十九祖先相吻合。

从南壁开始,以逆时针的方向观赏,看到的依次为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堂弟阿难,最后为菩提达摩,共29代。其中,达摩为西土禅宗第二十九祖,因曾在嵩山少林寺达摩洞中面壁九年,又被称为中土禅宗第一祖。其中迦叶雕像在20世纪30年代被凿掉并流失海外,最后在2001年由加拿大政府送还。

正壁11身

北壁9身

看经寺门楼。

楹联:“鹫岭初开觉路,本为如,今为来,翠竺黄华非定慧;鸡园再续传灯,菩因广,萨因济,长松细水亦功行”。

二莲花洞是一组双窟,二洞的雕饰与布局都相同,称为二莲花洞。二莲花洞约凿于武周至唐玄宗时期。窟内顶部的藻井都为莲花图案。中间主佛为阿弥陀佛,手施降魔印。从雕像的手法看较为成熟,颇具唐风。

  

  

高平郡王洞地处龙门东山万佛沟北崖半山腰,石阶高耸。拾级而上,便到达洞口外比较开阔的石坪台地。

该窟是万佛沟众多窟龛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洞窟。高平郡王,即是武则天的侄子武重规,曾担任天兵中道大总管,左金吾卫大将军,天授元年(公元705年)受封高平郡王。该洞因高平郡王造像而得名,开凿于唐天授元年至神龙元年,后因武重规病逝而辍工。直至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由香山寺上座比丘慧澄续建,但仍未最终完功。该洞窟洞口宽3.12米,高约4米。洞口外两侧比较广阔平坦的崖面上,高浮雕两尊力士,形象与西山极南洞洞口的力士相似,是唐朝力士形象的一个代表。

在这两尊力士身上体现了人体艺术解剖的原理,雕刻技法运用自如,动态、气势也不落俗套,艺术形象基本保存完好。

  

平郡王洞窟内正壁中央伸出一枝粗莲梗,中间大莲朵上结跏趺端坐着阿弥陀佛,通高2.55米。

左右两侧分别侍立着两位弟子,双手合十,站立在向两侧延伸的莲梗和莲朵上。观音、势至二位菩萨也分别立于延伸出的两个莲朵上,这四尊立像通高2.19米左右。这组造像体现了唐代最为流行的净土宗造像的风格,群像以圆雕的风格,体现了并蒂五莲佛的形象。本尊下层刻一排10尊结跏坐佛。


平郡王洞窟口观看伊河对岸景色。

  

东山石窟出口。

伊河东岸。

  

礼佛台临水,基本正对着奉先寺,可观看伊河对岸景色。当年大概武则天参加奉先寺“开业”仪式大概也会先在观景台烧一炷香,拜一拜佛吧。远望奉先寺,视角与在奉先寺底下完全不一样,主佛卢舍那佛与四周其他佛像的比例关系看起来更加清楚。卢舍那佛的面部表情也有不同,眼部看起来更加细长,面容越发秀气了。观景台是拍奉先寺的一个很好的拍摄点。

  


  

香山寺为龙门十寺之首,紧邻龙门石窟。因盛产香葛而得名。因“海东瑜伽之祖”圆测葬于此而被尊为韩国·唯识宗的祖庭。香山寺的建置时间在公元690—700年之间。 当年武则天敕名此寺为“香山寺”。武则天称帝时常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曾主持了一次“龙门诗会”,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白居易曾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晚年的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与其他八位老人终日吟咏于香山寺的林下堂上,号称“香山九老”。清康熙年间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并建造御碑亭,仍存于寺中。香山寺已历经1400多年的沧桑,一直以来法音绵延,香火炽盛。2003年,香山寺第五次修复,借鉴唐代风格,对蒋宋楼,乾隆御碑亭,衣钵塔等作为历史文物予以修缮、保留、保护。在原址上新建了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整修了天王殿、罗汉殿、步游道等。

  

登阶梯。

香山寺南山门。楹联:“归元无二路 方便有多门”。

路旁被路人摸得光滑的石蛤蟆。

大道西侧是衣钵塔。此塔乃是香山寺的开山鼻祖瑩公禅师死后的居所,此塔的碑文中有一句话,迄今百数十年而其盛德高风直与龙门伊水同其悠久,故而此塔面向龙门与伊水,与之长存。

  

继续北行,就是莲花池,流水潺潺从龙首处流出。

  

钟楼

鼓楼

自在圆通殿。

楹联:“到处能安皆乐土,此心无障是菩提”。

供奉观音菩萨。

三圣殿。楹联:“名寺万千,唯此间小中见大;高僧十八,向彼岸迷里求真”。

供奉西方三圣。

三圣殿南侧是蒋宋别墅。1936年,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而建。蒋宋夫妇在此居住36天之后,这栋别墅就一直归于沉寂。

蒋宋别墅占地650余平方米,共有房间20多间,建筑面积816平方米,为典型的半歇顶、清水骑楼阁式建筑风格。 

在院子外,旁边有一只大的蟾蜍,蟾蜍是招财进宝,寓意特别好。

从面向西山石窟的别墅正门进入。蒋介石嫡孙、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先生还亲自题写匾额“蒋宋别墅”。

 走进云是长廊右侧的会议室,正中摆放着一张长方形的会议桌,桌上铺着军绿色的桌布,桌子正前方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画像。

正对着会议室的,是一个十几平方米的会客厅,柚木地板、高级沙发,客厅中央铺着厚厚的地毯,客厅正前方同样是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而画像的侧面则是“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的牌匾。

沿长廊左侧的步梯拾阶而上,便是蒋介石夫妇日常生活的地方,依次呈现在眼前的是办公室、舆洗室、卧室等。在这里感受到的依然是一种严肃的气氛——深色的木结构、优美而不张扬的楼梯弧线,处处显示着雅致的贵族气派。办公室布置简洁大方,书柜内摆放着《资治通鉴》等蒋介石喜欢看的书籍。一张不大的办公桌上,小楷笔、墨、镇纸等摆放整齐。

卧室较大,有近40平方米,窗帘内层为白纱,外层为墨绿色,室内风格中西兼具,既有西方的留声机,又有中式的梳妆台。  

卫生间

卧室再往里是侍卫室。

室外是一条宽宽的回廊。回廊的正前方,便是龙门石窟的西山石窟。别墅建成时,前方空旷,整个西山石窟尽收眼底。而这里,也是每天清晨蒋介石起床后散步的主要场所。

回廊的正前方,便是龙门石窟的西山石窟。

这些房间对面墙上,分别悬挂了主题为“生平简介、戎马生涯、国共合作、蒋宋生活、晚年写照”的五幅大型相集,相集中精心选择了几十幅反映蒋介石的珍贵照片,特别是“晚年写照”相集,全部是蒋介石晚年在台湾的生活点滴。

  


  

  

特别是“晚年写照”相集,全部是蒋介石晚年在台湾的生活点滴。

乾隆御碑亭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乾隆到中岳封禅,至洛阳巡游龙门香山寺,感怀赋诗《香山寺二首》开篇第一句即为称颂香山寺“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这首诗被人们当时镌刻在石碑之上,并建御碑亭,该御碑亭位于香山寺内东南侧,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这首诗称颂了香山寺及美丽的伊阙风貌,并且在最后一句流露出对白居易的敬佩之情“虑输白少傅,已著祖生鞭”展现了一代君主谦逊的品格。乾隆碑上这首诗除了让我们欣赏到行、草的书法艺术,更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代帝王的谦虚品质。

  

转向北行是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北侧是九老堂。

九老堂是龙门香山寺内的大堂。白居易“停宫致仕”后,更加放情于山水,赏玩泉石风月。因慕恋香山寺清幽,白居易常住寺内,自号“香山居士”并把这里作为了自己最终的归宿,在他七十四岁时,和遗老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等6人先是结成了“尚齿七老人会”,后来,又有百岁之人李元爽,95岁的禅师如满加入,号称“香山九老”,终日吟咏于香山寺的九老堂上林下,写下了许多歌咏龙门山水及香山寺的诗篇。

  

  

  

  

  

  

  

  

堂内还有书画作品。

  

  

  

  

转向东行是放生池。

  

放生池北侧是石楼。当年武则天称帝时常御石楼坐朝。

楼内诗作

  

凭窗远眺。

从后门下山。楹联:“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  

白园,即白居易墓园,坐落于龙门东山琵琶峰上,占地44亩,是龙门石窟景区内的人文自然胜景,处于山间林海中颇有仙风道骨之韵,是全国唯一的纪念白居易的主题公园。

  

白园内主要景点有青谷区、乐天堂、诗廊、墓体区、日本书法廊、道时书屋等10余处。

青谷区位于两山之间,有白池、听伊亭、石板桥、松竹、白莲。进入青谷区瀑布飞泻,池水荡漾,竹林青风,白莲飘香,使人心旷神怡。

白池

听伊亭

由听伊亭而上,在危岩翠柏中有一古朴典雅之阁庐,题额“乐天堂”。

乐天堂依山傍水,面对青谷,是诗人作诗会友之处,室内自然山石裸露,汉白玉塑像潇洒自然,静座山石之上,给人以深思明世之感。

  

乐天堂内陈列与白居易有关的资料与书籍,琳琅满目。

  

  

毛泽东手迹,白居易诗《琵琶行》片段。

诗廊立石38块有中外名家书写,行、草、篆、隶齐全,既可以欣赏白居易的名作,有可以领略书法艺术之美。 

  

  

  

翠樾亭里陈列有白氏的琵琶行。

步石级而上,即琵琶峰顶。

在翠柏丛中,有砖砌矮墙围成圆形的墓丘,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眠之地。在圆形墓顶之上芳草萋萋。

白居易墓旁重达24吨的自然石卧碑,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石书。右侧镌刻的是《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左侧为《醉吟先生传》。是中国最大的石书。传说洛阳人和四方游客,知白居易生平嗜酒,所以前来拜墓,都用杯酒祭奠,墓前方丈宽的土地上常是湿漉漉的,没有干燥的时候。

墓前立有高大石碑3块,其中1块上刻“唐少傅白公墓”6个字。碑亭门额:兼善。

“白居易线刻像”及简介。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诗碑。

在浓绿中耸立着白家后人于1991年制作的,纪念祖先白居易诞辰一千二百二十年的纪念碑。 

1995年3月,日本文化界知名人士沼田守助、山田浩史、松井宏雄、鬼头有一在此立“樱献碑”。碑刻《樱献》诗:“君不闻琵琶铮铮弹尽声,峰上幽谷月晕开;亦不见樱花烂漫似云明,散泛一片居易杯。”附注:“樱树三百株植于白居易故居履道里,十株植于琵琶峰北侧。”

1999年立“韩国白氏代表团参拜白文公墓 纪念碑”

2000年4月8日,新加坡白氏代表团参拜白文公墓,并由新加坡白氏公会在白园立“香山本源,逸宇传芳”纪念碑。由白鸿敬题。

1988年七月,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在白园为白居易立碑。碑文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内容为:“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您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谨呈碑颂之。”落款者还有酒井、邦恭、丹野、喜三郎、宫下、研一、桧山、翠、松峰、康朗等。

左:特调洛阳县正堂候补同知张公捐修碑,中:唐太子少付香山白文公墓碑, 右:太守赵于京题(碑文无名)

石雕牌坊(正面)坊额:“望阙”,楹联:“嵩烟半捲青绡幕,伊浪平铺绿綺衾”

石雕牌坊(背面)坊额:“鸟乐高枝”,楹联:“爱风巅上载松盖; 无月潭边空石稜”。

白亭

  

龙门博物馆坐落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脚下,是一座以丝绸之路为线索,以收藏、保护、展示龙门石刻艺术为主要任务,研究河洛文化的博物馆。

  

  

  

  

  

  

  

  

参观完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