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游北京中轴线

 葳蕤生辉 2022-03-07

漫步在北京,总会觉得很亲切。虽然我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只是一个最普通的北漂。也是第一层的北漂,可是我喜欢这里。在这里,我遇到的老北京人对我都很好。总会遇到老北京人很自豪地讲解北京城里的故事。

有幸参加了3月6日(星期日)下午2:30分在东三环华威桥东南角“首都图书馆.春明簃阅读空间”将举办的于连成画北京中轴线的一个小画展开幕式,同时举行《漫游中轴线》一书的首发式。此书是由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员高小龙撰文,于连成画插图,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此次《漫游北京中轴线》,从元大都的兴建说起,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建国就要建都城。

忽必烈召集了能工巧匠,建立了元大都。元大都规模并不是很宏伟,但是对于当时的建筑来说,已经是宏伟建筑了。如此一个奠定了北京都市的建筑,大家一定会好奇他的总建筑师,他就是汉人刘秉忠,一个曾经郁郁不得志,归隐在佛寺的人,潜心研习佛经。

因为有才,名声在外,因朋友引荐,最后成了忽必烈的军师。刘秉忠这样一个不得志的有才之人,从此也算是离开清心寡欲的佛寺,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建设一个大都,总建筑师不但要胆识过人,还要有过人的才智,还要对儒释道的文化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建设一个符合中国人审美的大都。

元大都的建设,遵循了《周礼·考工记》:“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槷以县,眡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不但要考察水域,还要参考日中的影子,夜晚的北极星,来确定朝夕的采光。都城一般都是一个雍城包围其中。有防御之功效,也有区分身份贵贱之用。

不仅仅是只识弯弓射大雕,也会激昂文字,指点江山设计。元大都的建成,不但是忽必烈的行宫,更是元朝政治权力的中心所在。

此后的100年内,元大都在不断地完善中。

元朝最后走向了终结。

元大都留了下来,它在静静地等待它的第二位主人明朝的缔造者前来。燕王朱棣发起了靖难之役。年轻的皇帝,朱允炆,是一个太过于心善的皇帝,有孝心的皇帝,没有经历过战场上的厮杀。朝中重臣也不是很给力,结果到手的江山被叔叔夺走。年轻的皇帝从此下落不明,成为了千古迷案了。

顺利登基的朱棣,为了安稳政权,最后选择迁都,摆脱旧贵族势力的掣肘。燕王选择了他的封地,建都北京。

朱棣是大雄略的皇帝,不仅编撰了《永乐大典》,还建设了明朝的新国都。对新国都大兴土木,确定了北京城的规模。

当时的建筑要求是,皇宫建筑高于府宅、民宅。

国都修建在中轴线上,就是龙脉上,是一个国家永远安宁的象征。一个建筑不但是用来居住或行政办公,最主要的是它的风水要符合我们的文化,符合易经。经过明朝的能工巧匠,详细的设计规划,一座宏伟的紫禁城,矗立在人们的眼前。后来这个宏伟的建筑又换了新的主人,它迎来清朝的缔造者,他们被眼前的建筑震惊了,心里产生了无限的喜欢,不愿意回到他们的老家建立都城。皇太极心中无限向往,可惜当时还不能攻下紫禁城,后来遇到了神助手,李自成、吴三桂,让他们终于圆梦了。一座紫禁城历经八百年,它经历的风风雨雨,历经战火的洗涤。依然顽强地矗立着。

北京中轴线是从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万宁桥,直抵钟鼓楼。全长7.8公里。

大年初五,和朋友小雨及文泽一起去走中轴线。漫步在中轴线上,总是觉得温度比别处要高几度。总有一股暖阳迎面而来,巧妙地化解了寒冷中的凛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