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战期间的逍遥观,流亡师生办起农林园

 颍川派 2022-03-08

禹州逍遥观,又名大仙观,传说为黄帝见广成子处,又传说为黄帝得道处。该观地处崆峒山(具茨山一峰)陡崖间,依山势而建,逍遥河源出于此。盘旋而上,悬崖绝壁。石涧瀑布,淙淙有声,是人们寻幽访古的胜地。

逍遥观既是黄帝文化的纪念地,也流传着螺祖的传说,螺祖养蚕缫丝,与黄帝共同将人们带入了文明时代。抗日战争时期,郑州专区农林实验学校流亡于此,与遥远的螺祖文化相应和,成为是逍遥观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郑州专区农林实验学校始创于1933年,原址在郑州。因1938年日军进犯中原,学校决定外迁。经郑州专署杨义峰专员和校长蔡志清多次勘查,将校址选定在到禹州城西北50华里的逍遥观。这里既是人文胜地,景色优美,又易守难攻,比校安全,更难得的是,周围有良田百顷,硕果满山,是办农林学校的好地方。

据1936届学生李光华回忆,1938年,他随校从郑州迁禹。当时逍遥观分上观、下观,共有房屋50间,占地800亩。校舍很宽敞,教具、课桌都是从郑州搬来的。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校长和教师都是来自全国重点院校的毕业生,他们学识渊博,管理经验丰富。学校各项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有序,社会各界对学校评价很高。学生们在校边学文化知识,边搞各种试验,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理论,增长了专业技能。

据李光华回忆,当时学校有教师10人,校长蔡志清(又名蔡甫),北京大学毕业,原郑州专署第二科科长;教导主任赵志督,河北人,北京大学毕业;语文教师张玉亭许昌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数学教师姓张,河南汲县人,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气象教师杨清玉,河北人,西北农学院毕业;教官党子瑾,禹州浅井马沟人,负责学校军训,是原国民党部队的旅长,是一位主张抗日的爱国将领。还有一位蔡尚哲老师,信阳人,农专毕业。

许昌民国时期知名教育家王恒年先生,也曾任教于流亡中的郑州专区农林实验学校。

王恒年(1902—1949),字松圃,许昌市北大街人,毕业于河北大学农学院,曾任国民军书记官、山东金乡县县长。冯玉祥失败后,回许昌从事地方教育文化工作。他曾执教于许昌中学、遂平中学、嵩阳中学、临颍农林学校、河南第五区联立师范学校。在许昌创办了聚星小学,又曾创办近代以来许昌第一座图书馆——聚星图书馆,创办许昌第一家报纸——《新民日报》。

学校从郑州带来一个班学生,来禹后新招了两个班,全是男生。学校有学生130人。教室就安排在天爷殿和老君殿,很宽敞。学校师生在校吃住。学生伙食都是从家里背粮食,学校从附近村上聘来两名炊食员,专门为师生做饭。三皇宫庙里面住有三四十名学生,其余学生住在上逍遥观和下逍遥观的3个洞里。

至于学校课程,文化课有语文、数学、物理、几何、农业化学等,专业课有养蜂、养蚕、养鸡等;农业课有小麦、棉花、菸叶等;果木课有桃、李、杏、枣、柿等。西山坡有200亩木蜡树,东山坡栽有100亩油桐树。油桐籽可以打油。学校又造林400亩,所以当时学校经济收入很好,除供给老师伙食及薪水外,其余用于教学办公开支。

在逍遥观任教期间,王恒年曾创作多首诗歌,纪录了日常工作生活的情景。

在《采棉》诗中,他写道:

采棉傍水涯,好景千景霞。

映日桃多笑,当风叶屡斜。

人都脱局检,我也话桑麻。

归路流萤照,浩歌步软沙。

《习作》诗又云:

南坪沐晚风,习作菜园中。

除草深根拔,培苗沃土封。

韭花平展白,椒实低垂红。

自笑还长叹,政军士圃农。

平实生动的诗句,向我们展示了师生棉田劳作,菜圃耕耘的学习场景。老师们不以讲解理论知识为限,经常率领学生进行田间操作,借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劳动习惯。

1945年日寇投降,郑州专区农林实验学校奉命停办。从1933年创建到1945年停办,前后13个年头,其中在逍遥观办学时间长达7年。

在艰难的抗战生涯中,逍遥观作为难得的一方净土,庇护着求学报国的莘莘学子,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据记载,民国时期逍遥观不但规模浩大,而且林木繁盛,除了农林学校栽培的各种果木,观内观外还有许多苍松翠柏。可惜的是,这些松柏后来被禹县教育局变卖,砍伐殆尽,风景大不如前。

历代以来,逍遥观留下了许多值得追忆的历史故事。郑州专区农林实验学校即是一例。如果在景区建设中能够融入这些多彩的历史片段,相信对提升逍遥观的历史文化内涵不无禆益。

不知道今天的逍遥观,是否还可以寻觅当年师生耕读的印迹?

摄影:李保利

参考阅读生活在神话里

颍川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