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庙和七庙,古代的宗庙制度

 泊木沐 2022-03-08

宗庙制度简称庙制,宗庙是古人祭祀祖先的场所,宗庙制度是祭祀祖先的相关制度。当然了,普通人的祭祀活动不能这么讲,庙制特指天子、诸侯的祭祀活动。宗庙的设立巩固了贵族的世袭统治,特别被统治者所看重。早在先秦时期,已经有了宗庙制度。当时有五庙和七庙两种祭祀形式。

周朝的时候,天子的宗庙是五庙。有人说从虞朝到周朝,一直都是五庙。虞朝是比夏朝都久远的朝代,这个说法目前并没有被学术界全盘接受。天子的五庙分别是,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和太祖庙。考是亡父的意思,古人说,“生曰父,死曰考。”考庙是祭祀亡父的庙。其他四座考庙分别祭祀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和先祖。按照等级规范,太祖庙的规格最高,其他四座“庙”在太祖庙内。也就是说,名为五庙,实体建筑只有一座庙,太祖庙居中,其余神主牌位陪祀。

大概到了周朝中期,五庙发展为七庙。周朝的建立,周文王、周武王两代天子功不可没,后世子孙祭祀的时候,不能遗漏下他们二人。之前的五庙制度显然已经不适合了。所以,周朝中后期在保留五庙的同时,增加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两座庙。七庙制度被载入了《礼记》之中,成为标准的礼仪规范。“天子之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这句话中的三昭是指武王庙、显考庙、王考庙,三穆是指文王庙、皇考庙、考庙。

此后,宗庙制度有了更详细的规范,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宗庙成了社会等级的象征。立了庙之后就要祭祀,围绕宗庙的祭祀活动每个月都有。其中规模比较大的几次祭祀称为“四时之祭”,四时是四季的意思,在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要祭祀祖先。还有规模更大的祭祀活动,称为“殷祭”,每隔五年举行一次。

除了这些固定的祭祀活动,遇到大事也要进宗庙祭祀一番。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不断,诸侯出战、会盟前都要进宗庙举办祭祀活动,祈求得到祖先的庇护。这种“临时性”的祭祀活动称为“告庙”。这种告庙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朝,跨越了奴隶社会和整个封建社会。

到了封建社会时期,宗庙成了王权统治的精神象征,与社稷一样,成为王朝的代称。帝王对宗庙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按照《礼记》中规定,天子、诸侯建造宫殿之前,必须要先建宗庙,以示对先祖的尊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