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孩清晨倒在田地身亡,《法医密档》离奇案件背后:无法控制情绪,有多可怕?

 精读君 2022-03-08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1837/2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3068天

01

前几天,看了一部纪录片《法医密档》。

纪录片通过一个个经典案例,以法医的视角,展示案件侦破的过程。

里面有许许多多看似离奇的案件,但是通过法医的抽丝剥茧,常常能够将隐蔽的证据找出来,让案件取得关键性的进展。

正如纪录片的法医所说,他们的工作,就是在最后替死者说出真相。

其中,有一个案子令我印象深刻。

2012年12月1日7:50,目击者在四川省都江堰市的一条小路旁,发现一位身穿校服、衣服凌乱的女学生躺在一片油菜花地里没有了呼吸,随即拨打电话110报警。

恰逢事发前一夜下了雨,经过一夜雨水的冲刷,现场有价值的信息变得更少了。

刑侦人员调查发现,死者的家就在案发现场不远处,步行只需10分钟的距离。

她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她与姐姐姐夫一起生活。

警方第一时间找到她的姐姐姐夫,询问他们最后一次见到她的情况。

姐姐回忆说,当天早上她还听到妹妹叫过自己,之后她让丈夫拿给妹妹10元钱;

姐夫也很肯定,自己在当天早上七点左右听到了妹妹的声音,但当他拿着10元钱走出房门时,却发现门口空无一人,妹妹早已不见踪影。

按照姐姐与姐夫的陈述,死者遇害的时间应该是在早上7点至7点50分之间。

同时刑侦人员发现,发现死者的地方并不是第一案发现场,而应该是一个抛尸现场。

于是法医对死者的尸体进行体外检查,推断死者应该是被人掐颈致死的。

期间,法医发现了一个疑点,死者的死亡时间,不应该是当天早上。

因为法医观察死者尸体的尸僵状态已经达到最强,推断死亡时间是16个小时左右。

也就是说,死者的死亡时间应该是前一天晚上,但这与家属的陈述明显矛盾。

刑侦人员再次询问家属情况,姐姐与姐夫肯定第一次的说法。

姐夫非常肯定,早上七点听到了妹妹的声音。

姐姐则说明自己事发前一天晚上去搓麻将,到晚上一两点才回家,当时意识比较模糊,说是仿佛听到了妹妹叫她。

于是,法医们又开始新的检验。

通过尸斑、测尸温的方式,做进一步的推算,得出她大概的死亡时间还是16小时。

但不管警方如何盘问,姐姐与姐夫仍然一口咬定,妹妹就是早上7点出门的。

警方察觉到姐姐与姐夫对他们隐瞒了什么。

于是法医决定,对死者进行全面的尸检。

一开始姐姐与姐夫是反对的,但姐姐也想知道事实的真相,最后还是同意了。

在判断死亡时间的方法中,更为直接的方法,就是看胃内食物的消化程度和排空情况,以此推断死者最后一次进食到死亡的大概时间。

法医推断,她应该在最后一餐后3小时左右被害,而当天晚上她是7点左右进食,因此她的遇害时间应该是当天晚上10点,在此前的所有推测范围之内。

于是,刑侦人员到死者家里进行搜查,找到了第一案发现场,证实死者是被人掐颈导致窒息。

随后对姐姐姐夫进行了进一步询问,此时姐夫难掩慌张,警方对他进行了人身检查,发现了他的身上有明显的抓痕。

法医立即从姐夫脖子上的伤痕处、指甲处提取DNA,发现了死者的DNA。

这样一来,铁证如山。

姐夫百口莫辩,交代了犯罪事实。

原来这个姐夫是上门女婿,自从入赘到死者家中后,自卑心理愈发强烈,慢慢地就演变成心理扭曲。

据他陈述,当天晚上,姐夫在外喝了酒,回家后看到妹妹房间的灯还亮着,就进去了。

妹妹看到他,对他进行辱骂,并发生了人身攻击。他恼羞成怒,多年怨气爆发,掐住了妹妹的喉咙。

姐夫发现妹妹死亡后,担心事情败露,进行抛尸。

至于姐姐为什么还能听到妹妹的声音,是因为当天早上7点,姐夫为了制造妹妹还活着的假象,将正在熟睡的姐姐碰醒,并告诉她妹妹在楼下喊她。

姐姐由于晚上熬夜打麻将,就没有起床,便让姐夫下楼给妹妹10块钱,让妹妹自己去买点吃的。

然而那时候,她的妹妹已经遇害了。

02

在整个案件的侦破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法医的力量。

但同时,也对姐夫的恶魔行径感到愤怒。

仅仅因为恼羞成怒,就情绪失控狠心下杀手,让一个家庭毁于一旦。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一书中,作者将恶劣的情绪归纳为“致命四人组”,即:

过分烦躁、过分生气、过分抑郁、过分内疚。

它们一旦不受控,就像肆虐的台风,吹翻屋顶,吹倒树木。

只要你任何时候有了其中一种,你将很容易被外在的人和事牵着鼻子走,最终害人又害己。

但同时,也正如精读君通识词典词条《17:负性情绪》里提到:

负性情绪只是一个信号。

面对负性情绪,我们要做的是,把它仅仅当成一个信号,不压抑、不鼓励,冷静处理、正面应对。

因此我们要善于识别情绪信息,真正关注自己的内在。

03

情绪ABC理论指出,诱发事件是产生情绪的间接原因,而我们主观上的信念才是直接原因。

所谓的ABC指的是:

Activating event:激发事件

既包含突发的重大灾害、公共危机,也包括日常的烦心事;

Belief:信念

也就是你对激发事件的思考方式;

Consequence:结果

是你产生的情绪和反应。

其中,A不会导致C,B才会导致C。

有这样一个例子:

有位年轻人失恋,觉得女友薄情,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于是找心理医生开导。

心理医生问他:

“假如有一天,你到公园的长凳上休息,把你最心爱的一本书放在长凳上。这时候走来一个人,径直走过来,坐在椅子上,把你的书压坏了。这时,你会怎么想?”

“我一定很气愤,他怎么可以这样随便损坏别人的东西呢!太没有礼貌了!”年轻人说。

“那我就告诉你,他是个盲人,你又会怎么想呢?”心理医生接着耐心地继续问。

“哦,原来是个盲人。他肯定不知道长凳上放有东西!”年轻人摸摸头,想了一下,接着说,“谢天谢地,好在只是放了一本书,要是油漆、或是什么尖锐的东西,他就惨了!”

“那你还会对他愤怒吗?”心理医生问。

“当然不会,他是不小心才压坏的嘛,盲人也很不容易的。我甚至有些同情他了。”

年轻人对于“书被压坏”这个激发事件,最开始会愤怒,是因为他有类似如下的信念:

无论什么原因,如果造成我的损失,尤其是我的心爱之物,我就要愤怒,声讨造成我损失的人,以牙还牙。

相反,没有马上愤怒的人,大脑中可能是类似如下的信念:

无论对我造成多么大的损失,我都要先确定事实并准确归因,再公正处理,需要追责就追责,值得宽容就宽容。

可见,事件本身并不会影响我们的情绪。

只有先经过大脑反应、判断、决定后,你对事情的看法,你的思考方式,才产生了我们的感觉和行为。

激发事件只是诱因,是否产生负性情绪,关键还在于我们秉持的信念,以及对事件的解读。

所以,想要做情绪的主人,就得改变我们自身的思考方式。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有句话说得好:你可以表达愤怒,但不要愤怒地表达。

如果因被情绪所支配而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举动,那将是得不偿失,甚至万劫不复。

人生在世,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这一生才更能风平浪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