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厉害的校长都有诗心

 默默7qrvsleytp 2022-03-08



晓云,教育工作者。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写作协会会员、上海市朗诵协会会员。主编《从课程到课堂的生命活力》,著有诗集《云上花开》《追,城市的风》《如果此生不曾遇见》等,部分教育教学管理文章及诗歌作品发表于《思想政治理论》《上海艺术评论》《当代教育家浦东教育》《德育报》《文学报》《上海诗人》等刊物,部分作品被收录在《中国当代城市诗典》《在春天回望》



厉害的校长都有诗心
——我读王晓云的教育诗《云上花开》
文/铁舞

 读诗重在“感受”两个字。诗人王晓云最新出版了诗集《云上花开》,我把王晓云这本诗集称为教育诗,是我感受的结果。

王晓云是新云台中学的校长。《云上花开》的“云”既取自她的名字中的“云”,也取自“新云台”之“云”。不说天人合一,也该说人、校、云三者合一。正是这“三合一”,让我感到《云上花开》的真实,《云上花开》的亲切,在这种真实亲切里面又进一步感受到一种发生在教学现场的情切切、意浓浓的诗意的美好。

王晓云的诗大多直抒性情,甚至可以说是自白式的抒情。这种自白式抒情后面大多有故事,她的情感抒发并非凭空而来。《云上花开》里许多诗后面都有背景注释,告诉我们一首一首诗背后的故事。作者似乎从来到新云台中学一开始就想好了要做这份诗的记录似的。我们看第一首诗:

分割线

总结  标注

一条分割线

另起一行

领新的篇章

不纠既往

不惧将来

在追梦的路上

逆风盈舞

这是她刚调到新云台中学做校长时写的。注释说:“人们之所以害怕改变,很大的原因在于这“改变”的背后有许多不确定。我们往往无法确定,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把握这些不确定。2018年8月23日,当我进入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时,也面临了这诸多的不确定。除去这些不确定,我确定自己喜欢语文和诗歌教学,对于困难与挑战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我确定只要以诚相待,一定能够真心换真心,和同伴们携手共进,和学生们教学相长。我更确定一切变化中都孕育着机遇。“

衡量一个好校长的标准,不是在她春风得意之时,而是在她面对困难和挑战之时。在她的办公室里,有两本笔记本,里面记满了这样的分行文字。校长工作很忙,也许是在忙碌完一件事以后,有了些许想法,怕的是稍纵即逝,赶快记下来,所以才在办公室里放了两本笔记,赶快记,正是这样的紧张,瞬间的灵感,来得快,记得也快,所以没有踌躇功夫,句子都显得都很干脆,不拖泥带水。也很吻合她的性格。我们仿佛能体会到她写下这些诗句时的分秒必争的投入。在这些诗里,我们可以读到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热爱。一首首诗,你不读这些诗下面的注释,你可能感受不到,所以我劝大家在用心感受每一首诗的时候,无论如何要读读诗下面的注释。

有些故事特别感人,感人的故事有细节。我们常说,魔鬼在细节里。又听人说,细节决定成功。读下面这首诗不妨先听王校长讲故事:

那是一个雨天的傍晚。走到二楼办公室的时候,看到沈老师眼睛红红的。一问,才知道她的外婆刚刚过世。说不了几句,就哽咽着泣不成声了。我正懊恼着不知该如何安慰才好。

一个孩子一边叫着老师,一边就冲了进来,一看到老师的眼睛和神情,愣了一下,假装没有看到老师哭泣伤心的一幕,马上开始转移话题,问着日常放学的一些琐事。沈老师及时调整了情绪,回应着孩子们的好意。

于是,各式各样的伞,在雨中开出别样的花。孩子们簇拥着老师一起回家。我目送着他们,几把伞在雨中越走越远,清脆的童音与柔和的话语却一直没有走远……

这样的故事不是爱的教育的故事吗?校长、老师、同学,其间美好的关系多么感人!品格就是你在这种暖心时刻的样子!校长感动了,我们不感动吗?

于是,一首《夜雨问归》的诗诞生了:

不留神的追问

小雨淅沥  隐雷翻滚

空气兀自慌了神

外婆  在时空的另一端

牵动层层思绪

一颗小脑袋

顶着水珠

递来脆生生的问

还要排队等家长来接么

哦  下雨了

带伞了吗

带了 带了 我也带了

孩子们争先恐后

唯恐这份哽咽

无处躲藏

和我一起走吧

我的伞下可以躲十个人

清脆的笑声  止住雨

屋内悄悄晴了

外婆的天空

便也晴了

这仅仅是写诗吗?写诗又是为了什么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在读诗时好好想想的。作为一个校长,她是如何能够做到的?我很愿意把这首诗看成一个速写的情景剧,完全可以排成一个小戏。这样美好的故事不止一个。请再看下面这首诗:

校园的雨

三月的雨特别调皮

斜卧在枝头

假装一粒粒报春的芽孢

或者悬在花瓣边缘

扯着你的视线

跌进落英的浅溪

噗嗤扑哧

浅浅的低笑

在孩子们的伞面上

旋开一朵朵别样的花蕾

一条彩色的小河

在校园里流淌

分不清是雨滴跟着孩子们集合

还是孩子们悄悄变成了小水滴

每逢下雨天,一道道彩虹在校园里,架起一座座移动的桥梁。这是特制的爱心伞,为师生遮风挡雨。校园很大,从校门口到教学楼,有一段长长的大道,一旦下雨,没有带伞的师生只能望雨兴叹。从教学楼到食堂,虽然直线距离只有十米,但是遇到特大暴雨,这十米也是一道巨大的鸿沟。怎么办?做一批大伞吧!于是,下雨天,校园里开出了一朵一朵彩色的花。雨天的早上,彩虹从门口执勤的老师手里,交到没有伞的学生手里,一路延伸到教学楼。午餐时间,老师们在教学楼与食堂两段来回奔波传递彩虹伞。下雨天,孩子们再也不怕没带伞了。或许,有孩子为了撑一把彩色的大伞听雨滴击打伞面的噗嗤声,期盼着多下几场雨呢!

这样的诗,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场景,我们看到过吗?新云台中学虽然还名不经传,但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完全可以和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里的故事相媲美。

云上花开,读来特别明亮。作为一本来自校园的诗集,守正出奇,诗意满满。这里没有灰色地带,更没有阴暗,这是因为王晓云深知诗歌的教化作用。春风化雨,雨后春笋,红领巾茁壮成长。童年显示成年,一如早晨显示白天。用什么样的诗篇影响教化学生和老师,学校会办成什么样,这是头等重要的事。不能轻视的呀!高尚的目标形成高尚的品格,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心灵。有一首诗《随风去远方》。她写道:

春风醒来时

种子尚未苏醒

更别提 明白与生俱来的使命

风 从温煦到凛冽再复热烈

引着这粒种子突破记忆的壁垒

演绎萌芽 抽叶 含苞 绽放 结果 落籽

草本的生命过程

仿若醍醐灌顶 却又无法细说

唯有理想 饱满鼓胀

以一株草的破土呼应风的引导

以一朵花的馨香熏染风的怀抱

以一枚果的内涵回馈风的执着

最终 以一粒种子的形式

追随风的方向

作者在这首诗的下面,特意写了这几句话:“春风的魔力,在于能让一颗种子变成无数颗种子。而所有的种子,听从春风的召唤,正在成为种子的路上。”“追随风的方向。”当我读到这句诗的时候,我立即想起我在这个学校和孩子们一起做诗歌“抓马”,朗读英国诗人克里斯蒂娜· 罗塞蒂的《谁看见了风》,孩子们用肢体表演,那场景令我感动:谁见过风?/我没有,你也没有。/当枝头的叶子瑟瑟抖动时,/风正在吹来。//谁看见过风?/你没有,我也没有。/可是当树弯下身子时,风已经吹过。

现在我们可以确信,当我们在雨天看到彩虹伞的时候,就感受到教学的“春风”了。当我们看到校长回到办公室,随手翻开案头《说文解字》,看看校门口“明志笃信,好学力行”的校训,再读读古人的“厚德载物”,拿起笔临摹几行字帖,心里的字,便也立了起来。她想: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何尝不是行走于校园里的生动的文字。这时候我们就知道“春风”吹自何处了?当我们读到一首《秋日果蔬园》

视线拐个弯

秋 笔直

冲进视野

或躺或立或垂

每一株都有认真交待

无花果与芦黍

勾扯味蕾

在童年徘徊

一位祖父模样的园丁

向我隆重介绍

孩子们毕业时种的果树

我 一时走神

也站成了一棵树

好一个“我一时走神/也站成了一棵树”,读到这里你能不肃然起敬吗?“一位祖父一样的园丁”,一个拥有美丽诗心的女校长,面对孩子们毕业时种的果树,你也走神了吗?是否你也“站成了一棵树”?秋日果蔬园,不是春光,胜似春光!

学校是一个教学能量场。从这本诗集记录的可以看出一个校长的诗意能量的发散。我们不妨借王晓云的诗,以“茧花“喻能量——

茧花

这种花

最美

蝴蝶不敢轻慢

蜜蜂不会打扰

花匠不来攀折

每一个季节

默默绽放

在掌心与指端

以最热烈的姿态

拥抱饱满硬实的谷穗

这是岁月

给生命的馈赠

王晓云说,摩挲着手心,就摸到了一颗颗坚硬的花种,这是岁月绽放的最美的花。——能量之花!

从一个个诗歌的标题你就可以感受到,这个能量场是多么具体、可感。《课堂里的光》《美术教室》《拔河》《总有一双眼睛会看见》《关于未来,你我都是作者》,还有很多很多,简直是一个诗的殿堂啊!能在这样的学校工作、学习,也许可以称得上是“诗意的栖居“。什么叫”诗意的栖居“?一朵花,一块石头,惟有诗人才能目及,一座学校也因有这样的校长有福了。而要做成这样的校长,非有诗的慧心不可。这种慧心如何获得,不能不说完全靠由个人的修行了,一种文学教养,一种发现美的眼光,一种感应万物的心力,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就的。

王晓云这样告诉我们:

宗白华曾指出中国山水画“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校园的一角,灰色石静默着,仿佛一位时间的老者;四叶草的花与叶大大方方地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这一幕,何尝不是一幅简约却蕴意无穷的中国画?当某一处小品,以一幅摄影作品的身份出现在我面前时,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按图索骥,终于在校园一隅找到了它。原来,它就在校园里,就在我的身边,却因为我行色匆忙而被忽略了。此刻,当我驻足停留,无意中收获了一幅寓意深远的山水画,在时间的相框里,它们生动地诠释了励志的自然之力。

此刻她便以诗言志:

草本的力量

柔软与坚硬

鲜艳与古朴

草本一岁的枯荣与石的永恒

在一个对话框里

和谐呈现

若你有足够想象力

或许可以写一笔

以孱弱之躯

顶开重压

收获生命馈赠的惊喜

我十分喜欢“草本力量“这四个字。登梯子的人必须从第一节开始。校长是登梯子的人,做教学的都是登梯子的人,这开始的”第一节“,不能不说是个人心灵的修养。从”草本哲学“,到”聆听生命“,再到”声闻于天“,《云上花开》的第四、五、六辑,足以告诉我们艺术启蒙需要注重心灵内核。好诗是好人写出来的。一旦好校长是由一个好诗人做出来的,这个学校就一定会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好学校。

   《云上花开》有一篇后记《教育的诗意绽放》,她热情洋溢地告诉我们,诗意绽放来自教育。她对诗歌教学有一种天然地切身感受,因为她是一个诗人,由一个诗人做校长,她亲近诗歌就十分自然地了。她是这么说的,从学生到教师,我生活与工作的场所以校园为主。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碑帖字画,处处都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在充满诗意的校园里,利用诗歌作为切入点,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深入理解古典诗词与现代诗的内涵,推动学生对中华文化深层精神内核的理解,激发孩子们文化传承与历史担当的自觉性,让教育在诗意绽放中生发更积极的生命活力。当然,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并非培养诗人,而是培育更为敏锐的感知力与更为洞彻的表达力,激活思维的深度、广度、锐度,以语言为桥梁和载体,让思维外显,从“为赋新词强说愁”到基于生命体验的“润物细无声”。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探讨:在当下,如何发挥诗歌的教育价值?

这样的表述完全正确。但是我由新云台中学这个诗人校长治校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假如一个校长不是诗人,他平时不写诗,是否也能做到让教育诗意绽放呢?我想应该也是可以的。关键是有没有这样的初心。我们完全可以说,教育本来就是一首人类最美的“诗”,当然这是比喻意义上的“诗”,但正是这比喻意义上的“诗”,很可能激发任何一个校长把学校教育做成一首大“诗”的,具体地说,你可以和你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像天才一样思考,像诗人一样想象”。只要由合乎这个目的的行为,构成一个创新性的教学环境,让教育绽放诗意是完全可以做到有规律可循的。顺便举一个例子,我在华东师大四附中做了十几年的诗歌教学,期间校长也换过人,但诗歌教学不断,从“联想教室”,到“林间教室”,注重感觉综合开发。新云台中学也开创了“5G诗歌赋能——诗歌’抓马’”课程,使得参与课程的同学变得更有灵性,更有观察力,并且学会传达生活中那些多姿多彩、变化万千的美。不得不说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告诉我们教学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为了提升一个国家公民感性文明的素养水平,感受诗意,感受美,在每一门学科里都能够抵达的,永远不要对它非理性的拒绝。只要去读读《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一书,就可以明白了。厉害的校长都有诗心!这是为实践证所明的。

最后以王晓云的一首小诗作结吧——

花的结论

一朵花绽放

从自我证明到自我证伪

完成一场

轰轰烈烈的生命大戏

果实 唯一见证

无声的结论

2021/12/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