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违就是孝/和颜悦色即是孝/父母唯其疾之忧(摘自《日日有感日日谈》)

 惟虫能天 2022-03-08

作者心语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共修,同登善域。

(厚积薄发)

无违就是孝

(讲于2017年12月2日 )

《论语·为政》篇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何为无违呢?有人认为,孝就是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其实这是不符合孔子原意的。当然,总体上讲,父母的意愿是不应该违背的。尽管天下无不爱子女的父母,但父母的意愿也并非完全都是正确的。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显然是过了,而说“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样的话,更是封建糟粕了。

孔子说的“无违”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不要违背礼法。具体地说,就是父母在世的时候按礼法去侍奉,去世的时候按礼法去安葬和祭祀。说到底,这是要求子女以一种孝敬虔诚的心去对待父母和祖上。若能按这样的要求,无违地去孝敬父母,又怎么会去违背天理良心和国家法律呢?所以,我们不仅要把无违作为孝的圭臬,而且要作为做人做事的座右铭。 

(爱人如己)

和颜悦色即是孝

(讲于2017年12月3日 

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说,孔子的弟子子夏来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父母长辈的孝,体现在态度上,这是很难的。有活儿了,子女去代劳;有了好吃的,就先拿给长辈吃,你以为这就是孝了吗?”在孔子的心目中,真正的孝,主要体现在对长辈和颜悦色的态度上,而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孔子为什么强调这个问题呢?因为孝主要体现在心上,即孝心。如果心不恭敬,是不可能称为“孝敬”的。而真正的恭敬心,必然会表现 在外表上,尤其是表现在表情上。事儿上可以勉强,表情上的和颜悦色是装不出来的,就算装出来也是不会长久的。

增强修养的下手处有很多方面,但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弟子规》中讲的“怡吾色,柔吾声”。即把表情调到微笑状态,把说话的声音调到柔缓的状态。对父母在这些方面做好了,对待他人也是不会差到哪里去的。如果一个人,对待父母都是吹胡子瞪眼的,不仅不能算孝,而且会让人笑话、瞧不起。如果是这样的话,更不会去尊敬其他人的。

(忘己之人是之入于天)

父母唯其疾之忧

(讲于2017年12月4日 

意思是说,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作了如是回答。这句话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说,只让父母担忧子女的疾病,其他的方面不要让父母担心,因为生病是自然现象,父母忧之,非己之过。那么进一步讲,子女更应该珍惜健康,不应该让父母为自己担忧。另一种解释是说,子女如何能够生起孝敬心呢?只要想想自己生病的时候,父母是如何忧心如焚,担惊受怕,恨不得自己代受的那种急切心情,能不好好孝敬父母吗?

这两种解释都有道理,无论按哪种理解,都是不应该不孝顺父母的。这两种解释中,同意第二种解释的占多数,南怀瑾先生也是持此观点的。我们设想一下,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别说其他,单是在健康方面,父母会付出多大的心血和艰辛呢。就凭这一点, 要是不孝敬父母的话,是无异于禽兽的。进一步说,对父母再孝顺比起父母的恩德,也是难报万一的。此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之谓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