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序: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摘自《我读弟子规》)

 惟虫能天 2022-03-08

作者心语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共修,同登善域。

(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 照破山河万朵)

而亲仁 

我们应对所有人广泛施于爱心,但人与人毕竟各不 相同。要求对待所有人在态度上不加区别,既不可能也 不利于褒扬君子、规劝小人。故此《弟子规》在要求泛 爱众的同时,提出了而亲仁的更高要求。要做到而亲仁,首应了解一下仁的概念。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境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仁字,从人从二。从人,说的是一个站立的人。从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说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为社会奉献的就是仁。仁还可以理解为是桃仁杏仁的仁,说明仁是核心,是最具生命力的部分。

如何对待有仁德的人呢?孔子给出了一个字就是 “亲”。即对待仁德之人要像对待父母亲人一样恭敬亲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优于众,众必忌之。有仁德之人若得不到爱护和亲近,不仅这样的人会减少,而且其示范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扬。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关键是看他以谁为师、以谁为友、向谁学习,或曰亲近谁学习谁。真心学习、亲近有仁德的人,会距离仁德越来越近。要发现有仁德的人, 必须要有对仁德热切真诚的向往。人以群分,同气相求,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具有相同特质的人。

(一切从心开始)

有余力,则学文 

孔子认为,弟子首先要致力于培养良好的德行,在 此基础上,若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于学习典籍以增 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对于书 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我们的教育方针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事实上这个要求并没有 落实好,有些地方甚至把劲儿使反了。小孩子上小学 前,承担教育全部任务的主要是家庭,而家庭或疏于教 育或倾向于知识技能的教育,没有或不知道如何培养孩 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行。进入学校后,不少学校 主要任务是应试,德育工作并不得力。至于走向社会 后,终身注意修身和品行淬炼的人不在多数。先天不 足,加上后天不良,若此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甚至做人没底线,唯利是图成风的结果就很难避免了。 

问他为什么,孩子说,他们每天都逼着我学这个学那个,我感觉 不到一点乐趣。他们还问我,我是爱爸爸还是爱妈妈,这两个人我都不爱,两个人我都恨。他的父母听到这个 话时,惊讶地瞠目结舌,伤心的眼泪哗哗的流下来。试想一下,这样的家庭会幸福吗?这孩子走上社会后会是 一个什么样子呢? 

教育应回归教书育人、育人重德的原点上,把德 育、把做人、把力行放在第一位。这不仅应体现在家庭 教育上,也应体现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上;不仅应体现在 青少年教育上,也应该体现在终身教育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