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悟故乡(五台陈家庄乡檀家沟村)

 昵称29787755 2022-03-08

作者简介:檀庆安,五台县陈家庄乡檀家沟村人,原在忻州市住建局工作,现己退休,常居上海女儿家。

感悟故乡

        少小离故乡,人老乡愁增。2008年以来,特别是2011年退休之后,自己参与了纪念逝去的父母及家族先人的《缅怀与追思》和檀家沟村《檀氏族谱》两本书的策划、编辑工作,对家族的认知、故乡的了解有了更多的感悟。与此同时,乡愁随年龄的逐年增加而日益加深,认识随启迪的不断积累而逐步深化。这些因素促使自己把这些感悟写出来,于是有了这篇小文。

图片

故乡之碑     

        一个家族,能将自己家族近八百年的历史通过碑文传至今日,该是何等辛运、何等自豪,我的家族即是这样一个家族。

        我的老家檀家沟村,地处山西省五台县东南方向移城河中上游,是太行山脉、五台山东台支系的一个现有人口一百八十多人的小山村。就是这样一个偏僻的山乡小村,却竖立着从元末至民国间的十二通古碑,记录了近八百年的家族发展史。

        我第一次接触这些古碑是在三十七年前的一九七九年农历七月十五。那年,我们回老家参加亲叔伯弟弟庆平的婚礼,按当地风俗,新婚夫妇在结婚后都要到祖坟上祭祖。又正值农历七月十五,是民间祭祖之日。我们兄弟数人和庆平夫妇便同去祖坟祭祖。我家的祖坟有两处,一处是近在村边不远的一个叫西坪的地方,是新坟,埋葬着我的曾祖父、祖父、父母辈;另一处是距村十里左右的一个叫大垴的地方,是老坟,埋葬着我的爷爷的上三辈即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先祖。平时,我们一般只在新坟祭祖,因是新婚,便要先去老坟。大垴不仅距村远,而且在一个很高的山顶上。那时年轻,一路上说说笑笑,不一会就到了大垴老坟。在一片地势较为平坦且面积不小的山顶上,共有四座坟墓,其中十世先祖檀其翠、十一世先祖檀世辅、檀世相墓前都立有青石质地、二米左右高的墓碑,并刻有碑文。特别是檀世辅、檀世相的碑文,都是由其孙、我的爷爷檀作楫所写,令我十分振奋和惊喜。祭祖结束后,别人都回村走了,我和三弟庆瑞没有回去,拿着上坟用的黄纸,把爷爷写的碑文全部抄了下来,并把大垴祖坟的墓群画了草图。一直在大垴上呆了四、五个小时才回去,而家里人正焦急地等着我们吃饭。那张草图和手抄的碑文,我一直保存至今。看到它,我就会想起三十七年前的这段往事。

        待到全面、细致的接触这些古碑,已经到了二零零八年。那年农历清明期间,为了编写家谱,我们几个檀氏兄弟邀请了我的电大同学与朋友、忻府区文管所所长孙转贤先生,对檀家沟现存的建国前所立的十二通石碑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宣纸拓印。当我们行进在杂草丛生的崎岖山路间,看到了元代至正元年的八棱碑、看到了清代乾隆二十九年至民国间的各类石碑,看到了碑上记载的历代先祖、社会人文……我的心灵被震撼了,在这样一个偏僻贫穷而又默默无闻的小山村,竟然有如此久远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底蕴。回来以后,我认真研究了这些资料,先后写出了《檀家沟村古碑初探》《檀家沟村古碑简介》和小诗《清明感怀》,被分别收入到《檀氏族谱》和《缅怀与追思》等书中。我所撰写的专门介绍元代至正元年八棱碑的文章,被收入到忻州市政协编辑的《忻州文史 古碑文录》一书中。

在这里,我还是想用简洁的文字去再现和描叙一下那些为记录家族八百年的发展史作出贡献的先祖先人们。

画面之一:元代至正元年即公元1341年2月,一位名叫檀兴的先祖在后人称作“坟东”的地方,立下一座高3.5米的八棱经幢塔碑,整个石碑由三层组成,每层之间由圆形莲花座相接。下层刻有碑文的主要部分,中层刻有线条式素描形状的人物像,顶层刻有菩萨像。该碑记载了从一位名叫檀全开始的共五世三十八位檀氏祖先。碑文中虽没有记载“檀全”的生卒年代,但以四代推算,“檀全”应生于立碑前一百年左右。说明檀家沟村至少有七百年以上的历史。这通碑现已被定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图片

画面之二:清乾隆29年孟秋,即公元1764年,先祖们在村里集资建起了关帝庙,为此立碑一通。97年后的清咸丰11年仲月,即公元1861年,先祖们又对关帝庙进行了维修,又为此立碑一通。两通碑详细记录了近百年间先祖们建造和维修关帝庙的情况,并列出了前后施钱捐物的34位先祖的姓名。自己的十世先祖檀其箐、檀其翠分别施钱5000文和4500文,分居全村施钱者第一、第二名,令人感慨万千。

画面之三:清乾隆30年和33年即公元1765年和公元1768年,先祖檀进有、檀碧的后人为其二人在一个称为杨家垴的地方立墓碑两通。

画面之四:清乾隆58年即公元1793年、道光27年即公元1847年、咸丰5年即公元1853年、光绪9年即公元1883年,先祖檀祥、檀士伦、檀玉正、檀其箐的后人在一个称为华嘴的地方为他们立墓碑四通。

图片

画面之五:清光绪32年即公元1906年、民国12年即公元1923年、民国19年前后即公元1930年前后,曾祖父檀树藩和其弟檀树仁在一个称为大垴的地方为先祖檀其翠、檀世辅、檀世相立墓碑三通。祖父檀作楫和其兄檀作舟也参与了撰写碑文等事宜。

图片

纵观先祖之碑,元代一通,清代九通,民国年间两通,前后时间长达657年的历史。碑文大都由当时当地小有名气的文人撰写,格式规范统一,以文言文为主,文笔流畅精致,内容较为全面,从不同角度展现出一个山区小村从元代末期至民国期间尤其是清代乾隆年间以后的社会画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进步思想,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正是在历代先人的不懈奋斗中,逐渐形成了檀氏家族的优秀精神,我在《檀家沟村古碑初探》一文中将其总结为:忠厚谦和、勤劳朴实的诚毅精神;好善为怀、济孤恤贫的仁爱精神;尊老慈幼、十室同心的团结精神;重德涵才、好学重教的崇智精神;勤勉自奋、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特别引以为豪的是,从这些古碑中,可以看出我的先祖支系,是檀氏家族中较为优秀的一个支系。在现存座落于华嘴、大垴的七通古墓碑的主人均为自己的先祖支系——檀祥家族的人员。分别是:檀祥,1793年立碑;其曾孙檀士伦,1847年立碑;檀士伦之子檀玉正,1855年立碑;檀玉正长子檀其箐,1883年立碑;檀玉正次子檀其翠,1906年立碑;檀其翠长子檀世辅,1923年立碑;檀其翠次子檀世相,1930年立碑。其中檀世相17岁开始经商,经商时间长达55年,是当时当地有影响的商人之一,并被清授议九品,檀世辅是清国子监太学生。尤其是看到碑上刻有我曾叔祖父檀树仁所撰写的碑文内容、祖父檀作楫所书写的碑文字迹,注目良久,感慨万分,更使我贴近了与先祖的距离。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为了怀念先人,承续历史,家乡的不少人纷纷为他们逝去的先人立碑记文。2001年,我们兄弟数人在家父、叔父的指导下,为埋葬在西坪新坟的曾祖父和三位祖父立碑四通。

图片

碑啊,碑!先人创造这一“刻着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作为纪念物的石头”(新华词典语)真是功彪千秋。《千字文》曰:“策功茂实,勒碑刻铭”,感谢檀氏先人,正是一代代有识之士,通过立碑形式,把家族信息传递自今;感谢故乡之土,正是由于地处深山之中,才使这些古碑免于战火与动乱的侵扰,一直保存自今;感谢亲朋好友,正是由于他们一年年通过祭祖、护坟等活动,才使这些古碑不致人为损坏,得到有效保护。

故乡之路

当坐着汽车奔驰于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之上,坐着动车穿梭于星罗棋布的高铁之中;坐着飞机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看着祖国的交通基础设施日新月异的巨变,往往会回想起过去行路难的艰辛岁月,特别是自己五十多年前一次艰难而令人难忘的故乡之行。

图片

我于1951年11月出生于五台老家。1955年,已在忻州工作的父亲将我接到了忻州。1962年年底,父母亲决定带我们回老家过年,其间七年,自己从没回过老家,老家是什么样子,在我脑子里毫无记忆。当时,我们全家七口人,奶奶、父母、我和哥哥以及两个妹妹。其时,奶奶已六十出头,我11岁,哥13岁,两个妹妹分别是7岁和4岁。这样一支老、小为主的回家队伍,在父母亲的带领下,踏上了回家之路。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处在深山之中的一个小村,其交通不便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再不便我也不会想到,从忻州到老家间的二百里路,竞动用了三种交通工具,走了四天时间。

第一天,我们先从忻州火车站坐上开往蒋村的火车。这是一条在闫锡山时代修建于1934年的老旧铁路,整个路程才三十公里左右,但由于当时还是用的蒸汽机车,时速只有二、三十公里,且车厢破旧,在'框当框当’的声响中,坐了一个多小时,才到了蒋村。那时的蒋村火车站,处在一片荒野之中。下了车,父亲雇了一辆胶皮车,全家七口人挤坐在车上,缓慢地向新的目的地----东冶镇走去。说起胶皮车,现在的小孩甚至年轻人也不知道。它的全称是'胶轮大车’亦称马车,是铁轮大车的改进品。这种大车车架宽大,车毂中安有钢质滚珠轴承,双轮为橡胶充气轮胎。辕与车体均用榆、槐等硬木制作,载重一至二吨,宜行驶平宽大道。据史料记载,1936年修建北同蒲铁路线拉运枕木时,在宁武、崞县、忻州一带开始出现这种车辆。1965年,整个忻州地区共有胶皮大车5351辆,按当时全区人口数19.7万计算,平均368人才有一辆胶皮车。所以,在当时能坐上一辆胶皮大马车,好似今日坐上一辆高档出租车。

当时正值隆冬季节,我们坐在胶皮车上,不一会,手脚就麻木了。从蒋村到东冶约四十里的路程,走了大半天,到了东冶,天色将黑,可能是父亲的关系,我们在东冶中学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吃过早饭后不久,来了一位身材壮实、脸上有疤的中年汉子,后来才知晓,他是我们本家的一位叔叔,我们都管他叫三虎叔叔。他赶着一头高大的骡子,来接我们开始行走所剩下的崎岖难行的山路。骡子背上架着一副篓子,两个妹妹一边一个放到篓子中,奶奶坐在骡子背正中,照护着她们,我和哥哥随父母步走前行。一路走的大部份是沿山小道,爬坡过梁,陡峭不平,特别是遇到走在悬崖小道上时,一边的篓子好似悬在空中,吓得坐在篓子里的小妹时叫时哭。’ 随着天色的昏暗,我们走到了一个名叫黄土坡的地方,住进了一个车马大店。在我印象里,我们全家挤在了一个很大的屋里,没有床铺,地上铺着草,天南海北的人不分男女老幼,都在一起。怎么吃饭?吃了什么?全然记不得了。只记得没有筷子,三虎叔叔出去捡了几根树枝,一折两半,便当筷子用了起来。还记得第二天早晨,发现拿的一小袋小米找不到了,是被别人误拿了,还是被人偷了,因为那时还处在三年困难时期,一小袋小米是很值钱的。从黄土坡出发后路更难走了,不是崎岖山路,便是满地大小石头的河滩路,有时还走在结了冰的河面上,不小心就会滑倒。走到一个叫做耿家庄的地方,我们又住了一夜。第四天,我们终于走上了回家的最后一程路。耿家庄距老家檀家沟有三十里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檀家沟。

难忘的四日艰辛回家路,深深的刻印在我年幼的脑海里。半个世纪过去了,回家之路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六十年代中期,忻州开通了至阳泉的客运班车,可乘坐到离檀家沟二十里的陈家庄下车。记得早晨六点半从忻州出发,到了陈家庄已近中午,然后步行二十里在当日下午便可回到家中。但当时只有一趟班车,买票很紧张,往往要通过关系才能买到。1967年秋,我在时隔五年之后,才又回了一次故乡,但当年四日行程变一日,己觉得很不错了。

七十年代,长途客车已能通到离檀家沟八里地的当时的公社所在地-----东峪口,路况和车况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中午饭就可坐在老家的炕头上去吃了。四日路程变半日。与此同时,通到村里的简易路也有了,尽管坑坑洼洼,小石头不少,但汽车终于可以开到村口了。有个急事,找个车也能赶回去,我们开始不定期的回家看看。

九十年代,随着县内多条公路的开通,回家有了多条路径,最短的路有三个小时即可回去。回家不再是件难事。

图片

2004年,村村通工程使通往村里的沙石路变成了水泥路。

2015年,五台到盂县的高速公路开通,在离村二十里远的陈家庄有了出口,从忻州回家一个半小时就足够了。

五十年间,回乡之路从四天变成一个半小时,其发展飞速,令人不可思议。历史的车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车轮,前进得太快了:1982年以来,村里先后通了电,打了深井,建水塔吃上自来水,安了有线电视,硬化街道,安装上太阳能路灯。1999年秋,看到家乡建了水塔,修了学校,我曾写了一首'回乡有感’的小诗:改革引来幸福水,扶贫安得育才校。勿忘先贤奋斗史,振兴吾乡看今朝。2015年,又传来两个好消息:一是位于定襄县宏道的五台山机场开通;二是中间通过五台的忻州至保定高铁将规划建设。一个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已呈现在我们面前。

回乡之路的巨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祖国与时代的巨变!

故乡之院

随着回乡之路的改善和年龄的增长,特别是父母去世以后,每年都要回几次老家,给双亲和先人上坟扫墓。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我的印象愈来愈深,但使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故乡之院,一个有着一百二十多年历史的建于清末年间的四合小院。

说院之前,先说一下村。那是一个座落在名叫小片崖下的不到二百口人的小山村,村子坐西朝东,山环水抱,风景秀丽。曾任五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族人檀跃华先生在他所作的《檀家沟赋》中道:“北邻树株波,望五峰之云起;南出吕家庄,闺育城之波涌;东南毗沙崖,接太行之紫气;西北傍花塔,纳县邑之和风。灵山叠翠,环抱古朴民居;芹水润洋,滋养世代檀氏”。旧时的村子形状是一个很规则的长方形,一条长街从村南的“官洞”即建于1764年的关帝府呈“υ”形一直到村子北端。而处于“υ”形的地带是村子的中心,那里安有一盘石磨,每到吃饭时分,人们端着饭碗,或靠在墙根旁,或坐在石磨边,边吃边聊,说村里长短,议天下大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我家的院子坐落在村北进村不远的地方,整个院落坐西朝东,背靠小片崖,是一座典型的北方硬山顶式建筑型的四合院,青灰瓦顶,出檐带飞。大门坐西朝东,青石台阶,面宽两米五,进深四米五,两扇厚厚的门板上各镶有四横一竖且有规则的蘑古钉,并安着虎头状铁门环。大门台阶下面左方立有一块栓马石桩。进了大门,正面是照壁,左面墙上设有土地府。朝北沿着过道走过砖碹的弧形门洞,便是大院。整个大院的面积约有二百多平方米,由主房即大房、厢房即两耳房、配房即南北房、对庭即主房对面的房子和其两侧的厕所、杂物房组成。对庭前有砖垒花栏墙。北房即正房原是前后两排,后在八十年代翻修时改为带有后洞的一排正房。整个院落布局规范,建筑精致。在大房两侧的墙上,有当时当地知名书画家胡炬的书画作品,在大门的左侧墙上,留有当时教育部给考上并州大学的大爷爷檀文明的喜报遗墨。在原后正房里,曾放着一个旧书箱,里边放着大爷爷和爷爷的书籍与字画等。这些都使这个院子增添了浓浓书香味。遗憾的是,随着一场场政治运动和保护不善,这些东西或斑落、或遗失,大都散失了。

图片

据家父回忆,这个院子是其祖父檀树藩成家前盖成的。檀树藩的父亲檀世相在离家二十里远的陈家庄经商,檀树藩在家中务农,十二岁就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推碾磨面,经营土地,还开有油坊、货铺,算是一个'庄稼加买卖’的富裕人家了。在他成家前就经手盖起了两座四合院,一座分给了其终身教书的弟弟檀树仁,另一座即我家现在的院落,由檀树藩居住。按此推算,檀树藩1869年生,其长子檀文明1897年出生,此院至少是在1897年前即檀树藩28岁前盖成,距今至少有120年以上的历史。

120年间,这个普通的山村小院历经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的历史年轮,目睹了世代交替、苍桑巨变的历史变迁,经受了战火纷飞、艰辛岁月的历史考验,见证了家族兴衰、国家复兴的历史进程。

上世纪二十年代,伯祖父檀文明、祖父檀文德先后从并州大学和省国民师范毕业。在那个年代,从一个偏远小山村的院子中,兄弟双双进入全省屈指可数的名校学府,应该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的成才,还得从十一世祖,也就是我祖父的祖父檀世相说起。据檀氏碑文记载,檀世相“自幼失学,而癖嗜诗书,又雅好与儒生交游,手持素书一卷,若陶渊明之鼓素琴,性之所喜,在此不必求其成声与否也。尝训子弟曰:余一生憾事在不学,不学则不能明理。尔曹如能读书,予愿足矣。于是督饬子孙,求学益严”。他的二儿子、我的曾叔祖父檀树仁终于成为临村上下小有名气的念书人。据说在五台三高小和闫锡三办的川至中学都教过书,他终身从教,我的伯祖父、祖父从小跟他学习,终以优异成绩考入并州大学和国民师范。不幸的是,檀树仁一身正直,曾为八路军出钱出粮送物资,1941年被日本鬼子用刺刀杀害;檀文明、檀文德先后因病于1946年和1947年英年早逝。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家父檀凤栖以毕业会考全县第一、复试全县十四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川至中学,但由于“七七”事变,学业中断,被迫返乡。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执行抗日统一战线的闫锡山新编第二师的司令部曾驻扎在这个小院近半年之久。军长杨澄源就住在此院。这个小院一时成了五台抗日前线的重要场所。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这个小院成了村里抗战的活动中心。妈妈李金竹是村里的青年队队长,叔叔檀金堂是村里的儿童团长。站岗、放哨、收军鞋;排练节目搞宣传,可以想象,这个院子中的一伙年青人该是多么忙碌,多么进取。

但上世纪四十年代,这个小院也遭遇了多灾多难。1941年,盖起这个小院的檀树藩因病辞世,享年72岁,也在这一年,他的弟弟檀树仁被日本鬼子用刺刀杀害。四年后,他的年仅21岁的三子檀文秀患伤寒去世。五年后,他的49岁的长子檀文明病逝于陕西城固。六年后,他的45岁的次子檀文德病逝于太原。可以想象,六年之间,两代五男相继离世,会给这个小院带来多么大的悲哀!

但是,先辈们没有被悲伤所压倒。年富力强、精明能干的祖母韩翠洋一手撑起了这个大家庭。她请风水先生,在西坪看下了新坟;力主失去丈夫而年仅24岁的檀文秀媳妇闫还英招婿上门;而年方46岁的祖母却含辛茹苦,赡老养幼,贞守四十余载,养育子孙三代,使这个家庭渡过艰难,走向兴隆。

这个小院如同一位饱经风霜而不倒的百岁老人,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它常常使我仰慕与遐想,尤其是这个小院的书香气质,使人回味无穷。每次回到故乡的小院中,我仿佛闻到书画家在大房墙人挥笔丹书的芳香墨  味;看到祖父、伯祖父从省城学校放假回家进门时风尘仆仆的身影;听到众亲围看大门墙上那墨迹未干的大学录取喜报的赞叹声。同时,这个小院的百年发展史也昭告我们,家族兴隆之时,正是民族振兴之日;家族多灾之时,正是民族多难之日。正是:先有国,后有家,国之兴,家则旺。

1949年、1951年,哥哥与我先后出生于这个小院中,小院是我们哥俩的诞生处,也是我们哥俩的发祥地,我们从这里开始成长、进步------!

截至目前,在这个小院的后代中,共出现了十名处级以上干部或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正厅干部、高级职称的行列里有他们的座次,北大、清华的校园里出现过他们的身影。

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故乡的碑、故乡的路、故乡的院构筑成了我们心灵的神圣殿堂,是激励檀氏一代代后人前进的动力源泉。难忘啊,故乡的碑、故乡的路、故乡的院!

2016年10月完稿于上海

文/檀庆安 原创

编辑/五台人(sxwutairen)

原创投稿,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该文照片均出自《檀氏族谱》和《缅怀与追思》两书中

小编语:在这里发稿并不是一件难事、真正难得用心的五台人用自己的手中的笔或者手机拍下的图视频等,投稿给我们五台人,让我们五台人记录下五台发生的相关点点滴滴,做这些小编认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互联网时代,也是分享的时代。非常感谢你们的分享。同时也希望更多人给我们投稿、一起做这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感谢!投稿可回复8加小编微信,也可投稿到347945165@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