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北京记忆(13)

 美食美景皆不负 2022-03-08

孩子单飞后,自己的时间就自由了许多。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古城北京里,留有很多历史的痕迹,现在终于可以利用节假日细细地去走一走、看一看、品一品。一回顾,几年来竟也去了不少地方,这里慢慢做一小结。



湖广会馆





位于虎坊桥的湖广会馆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原是私宅,前后数易其主。嘉庆十二年(1807年)、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并增建戏楼。谭鑫培、梅兰芳都在这里演过戏;曾国藩在这里办过六十大寿;京城的革命党人曾多次在这里欢迎孙中山先生,国民党成立大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是国民党的诞生地

会馆采用"戏楼、茶楼、酒楼、博物馆"三楼一馆经营模式,成为一处京城名流会聚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乡贤祠、文昌阁、宝善堂、楚畹堂、风雨怀人馆、戏楼等。

图片拍摄于2014年3月16日





玉河遗址





京杭大运河,肇始于春秋,形成于隋,发展于唐宋,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1797千米。


玉河,是北京一条历史悠久的古河,元代时玉河称为通惠河,由郭守敬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修建完毕,是通惠河进入北京积水潭的最后一段,与元大都同时建成,主要用于漕运,当年南方的粮食、丝绸布匹等物资绝大多数都通过大运河从这里进城。元世祖忽必烈曾赞叹过这里船只川流不息的美景。明永乐重建都城时改名为玉河。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玉河被圈入皇城供排水系,后又与皇城内外金水河、筒子河等皇家用水合流。1956年,玉河逐渐改为暗河,最终被填埋。1998年,因修平安大道,重新挖掘出来进行了修复。在挖掘过程中,发现了元代时通惠河的河堤遗址,玉河庵的山门和东西配殿的地基。我们现在看到的修复后的玉河桃红柳绿,河清水美,两岸四合院建筑古香古色。

图片拍摄于2014年3月16日





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一条胡同,与元大都同期建成,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也是最赋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这里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时期则更是一处大富大贵之地。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至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改称“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南北走向,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呈"鱼骨状",犹如一条大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据说以前在南锣鼓巷的最北处有两眼古井,恰好就成了这条蜈蚣的两只眼睛。元大都里坊构造在8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已面目全非,但是,南锣鼓巷地区却还极为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的历史遗存。

图片拍摄于2014年3月29日





和敬公主府及僧格林沁祠





固伦和敬公主(1731-1792年),是乾隆帝第三个女儿,母亲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她是乾隆最疼爱的女儿,因不忍爱女远嫁,破例准其留驻京师,其府邸为清代唯一一个固伦等级的公主府。原府是王府建制,有正门、正殿、后寝、后楼和东西配房等附属建筑。民国后成了北洋军阀政府陆军部所在地,现为和敬府宾馆,中路主要厅堂均保存完好。

僧格林沁(1811-1865年),晚清名将,著名蒙古族爱国将领 ,被清廷称为"国之柱石",授御前大臣、领侍卫大臣、都统,颇得道光、咸丰两帝宠信。他平素爱护百姓、善待士卒,去世时,百姓罢市,巷哭野祭。光绪年间为他立专祠,又叫显忠祠,祠堂坐北朝南,过去有仪门,享殿及配殿构成二进四合院式建筑。该祠堂随着清朝的灭亡而逐渐的败落,民国时,建为怀幼小学,后更名进步小学,文革时期当过杂院,后来当做宽街小学,如今成为东城区教委房管所办公之用。

图片拍摄于2014年3月29日





辅仁大学旧址





辅仁大学建于1925年,前身是辅仁社,由英华(《大公报》主要创办人)、马良(创办震旦学院)创立。美籍教士奥图尔任第一任校长,后由著名教育家陈垣出任校长,执教者多为卓有成就的学者,1951年由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后为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辅仁大学校址原为涛贝勒府,以府邸为校舍。后在府邸花园南部和马圈旧址建造辅仁大学新楼,1930年建成。现在这座楼仍在使用,汉白玉大拱门,三个歇山式屋顶,绿琉璃瓦屋顶、汉白玉须弥座、仿木斗拱,既现代又古典。


图片拍摄于2014年4月27日





汇通祠





什刹海西海西北小岛上的汇通祠,旧称“法华寺”,又称“镇水观音庵”,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改名为“汇通祠”。

汇通祠在北二环路边的一座小山包上,坐北朝南,但已不是古迹了,原来的汇通祠已于修建地铁时全部拆除,复修的也不是全部原貌。

图片拍摄于2014年4月27日





文丞相祠





位于府学胡同的文丞相祠,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当年遭囚禁和就义的地方。明洪武九年(1376年)建祠,现存大门、前殿、后殿。

祠堂坐北朝南,堂屋内保留有原祠堂的部分珍贵文物,后院尚存一株枣树,相传为文天祥被囚禁期间亲手所植,向南歪斜的树身象征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

图片拍摄于2014年4月27日

【本号第276篇文章】


收藏北京记忆(一)
收藏北京记忆(二)
收藏北京记忆(三)
收藏北京记忆(四)
收藏北京记忆(五)
收藏北京记忆(六)
收藏北京记忆(七)
收藏北京记忆(八)
收藏北京记忆(九)
收藏北京记忆(10)
收藏北京记忆(11)
收藏北京记忆(12)
北京的古塔
北京的古庙
北京的古城墙
北京的古祭坛
北京的古观象台
京城旧巷 之 交民巷
古城园林 之 圆眀园(上)
古城园林 之 圆眀园(下)
古城园林 之 钓鱼台国宾馆
祀岳之庙 之 北京东岳庙
探访明帝陵
探访清帝陵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一)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二)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三)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四)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五)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六)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七)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八)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九)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