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州名胜之五泉山

 新用户8926AVU2 2022-03-08

  10日完成送儿子然荻报名入学的首要任务之后,我有闲一一游览了五泉山、白塔山、白云观、小西湖、金城关等诸多兰州名胜,其中尤以五泉山名泉流水和佛寺古迹最为印象深刻。后来才得知,兰州旅游素有“一游五泉、二看黄河”之说。


  五泉山位于兰州市区南侧的皋兰山北麓,是一处“林木葱郁花草香,雕梁飞阁泉瀑鸣”,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陇上胜地。皋兰山海拔2129.6米,绝对高度近500米,是兰州城南的天然屏障和第一高峰,故兰州又简称“皋”、“兰”。五泉山是皋兰山的一部分,山间丘壑起伏,林木苍翠,环境清幽,空气宜人,惠泉、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蒙泉等五眼长流不息的清泉,汇成潺潺的流水,曲回而下。山上现存明清古建群20多处、1000多间,规模宏大;长廊上下连通,蜿蜒曲折;佛寺庙宇楼台依山就势,错落有致。


  从西北民族大学兰州新村校区东门出发,步行约一刻钟就到五泉山公园。公园大门是一座绿檐红柱青瓦、两层三门四柱牌楼,立于30级台阶之上。牌楼匾额“五泉山”隶书三个大字由兰州近代名士刘尔炘先生手书。


  刘尔炘字又宽,号晓岚,又号果斋、五泉山人,是甘肃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和书法家。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刘尔炘考中进士,先后做过翰林院庶吉士和编修;1897年辞官回到兰州,创立乐善书局,修建五泉书院,创办了兰州第一所近代小学。在办学的同时,刘尔炘多方筹集资金,为五泉山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其在园内题写的上百幅对联,咏物寄情,诙谐幽默,语含双关,寓意深远,很多堪称佳作。


  穿过公园大门,一座长10多米、高约5米的砖石壁照迎面而立,挡住了背后的山势景致。在中国营造壁照起障景之用。壁照正面一幅彩色瓷画《五泉山秀》,描绘了五泉山的全景图:五泉山景点集中分布在南北向中轴线上,游人可选择东西两侧长廊或坡道上下。转过壁照,壁照背面嵌有“真实无妄”四个金色大字。“真实无妄”,直接了当地指出了五泉山风景之美实实在在,将不负盛名。


  以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命名的广场中央,一座石砌墩台之上,矗立着高约3米的霍去病雕像。霍去病一身戎装披甲、双手抱拳示意、跨下战马奋蹄,象是要挥师远征,壮志绸缪,表情肃穆。青年霍去病奉汉武帝之命横扫匈奴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在兰州民间就有霍去病鞭戳五泉的传说。因为对霍去病的崇敬,现在的兰州流传着这样一个风俗,就是摸这尊塑像底座上镌刻的“霍去病”三个字能去病消灾,于是,天天都有人来摸字,以至于人多时竟能排起长队。


  广场尽头,一座单檐翘角歇山顶殿式山门,门前一对明代石狮分立左右,两棵古木参天蔽日。山门青瓦红柱,雕梁画栋,正中悬挂现代著名书法家舒同书写的“乐到名山”横匾,前廊柱联“作雨还云随时天趣,钟灵毓秀他日人才”、楹联“红杏在林是有真宰,绿杉野屋说我会听”均为刘尔炘所题。进入门内便是蝴蝶亭,亭前立有一尊孔子行教铜像。


  从蝴蝶亭西侧门走出,亭后的浚源寺是五泉山现存最古老的寺院。浚源寺,又名崇庆寺,始建于元顺帝十一年(公元1351年),重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整座寺院殿宇巍峨,布局严谨。其山门形状如阙,有智慧、慈悲、方便三门,仅中门打开为所入处,两侧对联:“大地山河造成乐土,满林风月来叩禅门”。


  进入寺院,前院主殿金刚殿,单檐庑殿式,两进三开间,立于七尺高台之上,四周有汉白玉石栏;前殿檐下中间悬挂横匾“极乐导师”,门额“登狮子坐”;殿内供奉的阿弥陀佛铜像,又称“铜接引佛”,铸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原安放在兰州东关接引寺,后移至此;后殿为韦陀殿。金刚殿前西侧,有株距今600多年的大槐树,树高24米,冠径27米,至今仍枝繁叶茂,被誉为“状元树”。


  浚源寺后院中央台基之上的大雄宝殿,单檐悬山顶,殿前鎏金铜鼎香炉铮亮,工艺尤为精湛;台前盘龙吐水石雕气势宏伟;檐下斗拱梁枋上的彩绘纹饰瑰丽炫目。大雄宝殿两侧有钟鼓楼和东西配殿。


  从斋堂旁侧的后门步出浚源寺,其门额镌刻的“必归于儒”,标示此门为五泉山佛、儒两道的分界线。浚源寺东边有中山纪念堂、中山先生铜像及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嘱全文石刻。


  浚源寺之后矗立着一座三层楼阁,名“万源阁”,全为木质结构,36根木柱支撑起楼体,层层飞檐伸向四方,悬山顶的殿脊中央琉璃花宝顶高高耸立,远望犹如宝塔雄踞于五泉山的中轴线上。万源阁原是兰州萃英门内旧举院的明远楼。1923年刘尔欣重修五泉山时将它移建于藏经楼的废址上,并更名。万源阁内祀奉四圣、四贤等儒家历代先贤,下层称“望来堂”为兰州同人商讨学术之地,正门尚留石刻“望来堂”匾额和“正学兴废关世运,斯文绝续在人才”对联;二层称“思源楼”,刘尔炘题联“为千秋绵绝学,留一线是微阳”,这是他一生治学育人、造福乡梓的写照。


  万源阁以南上山,有72级陡直石阶,名“青云梯”,下则可登万源阁二楼,上则直至文昌宫,有青云直上、步步高升之意。青云梯左侧建有一座三层飞檐四角亭,称“猛醒亭”亭内保存有一口铸于金代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的“泰和铁钟”,与“铜接引佛”并称五泉山的两大“镇山之宝”。钟高九尺,直径六尺,重达万斤,上刻铭文“……仙闻则喜,鬼闻停凶。击破地狱,救苦无穷”。据说此钟声雄浑深沉、清越悠扬可消弭人间的种种烦恼,这也是其成为兰州古八景之一“古刹晨钟”的主要缘由。


  青云梯西侧是太昊宫。太昊宫建筑群分四级平台,含四进院落及连接回廊、台阶。太昊宫主祀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其实质是甘肃乡贤祠,至下而上分别建有秦子祠、石作子祠、壤驷子祠和伏羲殿。甘肃籍秦祖、石作蜀、壤驷赤同为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并称为“陇上儒学先贤”。三子祠内分别有本人彩色泥塑及生平介绍、故事绘画。


  伏羲殿位于太昊宫最高处第四台,3柱9檩歇山顶砖木结构,明间安装四扇槅扇门,次间是砖雕槛墙,上安槛窗。在正殿东西两侧各建耳殿1座,故平面呈六角品字形。进入伏羲殿内,殿内有黄帝、伏羲、女娲三座塑像,伏羲居中,黄帝、女娲分列两侧。


  出太昊宫,西侧有一座建筑形似一轮初上,名“半月亭”。亭后壁为一面长约10米的弧形砖墙,墙上原来有兰州画家曹兆镜在1920年绘制的巨幅水墨画《松风秋月图》,文革中遭破坏,80年代修葺时,将刘尔炘撰书的《兰州五泉太昊宫记》八块碑刻,移嵌于此。


  循西长廊继续上行,东南约20米处,建有一座专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武侯祠。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北伐中原,曾试图夺取陇南再凭借这里的地理优势进逼关中,可惜屡屡失败,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六出祁山时,把烟草带入甘肃,后来广泛种植于兰州、榆中、临洮等地,其中尤以兰州五泉山红泥沟水灌溉种植的水烟品质最高。兰州水烟又称九叶芙香草,属黄花烟种,以丝、色味三绝闻名全国,有“兰州水烟天下无”的之誉。武侯祠对面,现有一座“兰州水烟博物馆”,这也是甘肃民众对诸葛亮平生功绩的又一肯定。


  武侯祠西侧,一道彩虹桥悬停半空,形如双手握拳,故又称“握桥”。握桥横跨山谷,长约60米,桥头翼亭四角飞檐,桥身纵向挑梁层层递出,桥面建卷棚顶廊道,廊柱下端柱头倒挂,雕成桃形,柱头上方有缕花彩绘,美轮美奂。兰州握桥最早建于明永乐年间,位于城西黄河的一条支流雷坛河上。“虹桥春涨”曾为兰州古八景之一,雷坛河现已干涸断流,河上握桥拆除后,于2014年在此重建。


  握桥下方的山谷,俗称“西龙口”,遇雨水丰沛,谷中瀑布飞流,如腾龙吐水。山涧被大石围砌拦截成上下两个小水潭,上下水潭之间有龙头造型的出水口。潭下方10余米处洼地,有一直径1.6米、水深0.3米的圆形水池,四周有低矮围墙相围,这就是五泉之一的“惠泉”。因其过去水流旺盛,水质好,一直是附近居民饮用和灌溉的水源,给人们带来实惠,所以被称作“惠泉”。可惜现在泉水几近枯竭,已经失去了它原来的使用价值,仅可以观赏。


  惠泉北侧有一座石拱单孔桥,桥上敞廊三间,东西两侧为石券门。桥的名字“企桥”很有特色。刘尔炘先生为此题写了两幅自问自答的趣联,字面虽直白却富有禅意:东门联曰,“要过去么?过去便能通碧落;休下来了,下来难免入红尘”。西门联曰,“问来来往往的人,今之云游,水意山情可乐否?倒活活泼泼地,任天而动,花光草色亦欣然”。


  过企桥向西,旋石阶而上,即到神秘的藏传佛教嘛呢寺山门。嘛呢寺始建于明朝,重建于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因寺中有嘛呢转轮而得名。嘛呢寺坐南朝北,依五泉山西麓山势而建,总占地面积不大。入山门登32台阶为一进10米的院落,东有仄仄门、依依径,可通曲曲厅;西有重重院、叠叠园。再登24级台阶至主庭院前的过厅,内供奉铜铸弥勒佛坐像,过厅两侧有悬楼,东为瞰霞楼,西为延月楼。进入主庭院,主大殿观音殿门楣正中悬匾“普门示现”,内供奉观音、文殊、普贤菩萨铜坐像。西侧三圣殿,内供奉阿弥陀佛、观音和大势至菩萨铜立像。


  院内东侧转经廊,一排金色的嘛呢转经筒引人注目。藏传佛教认为,持颂真言越多,越表示对佛的虔诚,可得脱轮回之苦。藏传佛寺制作嘛呢转经筒,把“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藏经卷装于经筒内,人们每转动一次嘛呢经筒就相当于念颂经文一次。转经廊旁还有一六角攒尖转经亭,内置一大的彩色木制经筒。看见寺中穿红黄长袍的喇嘛僧人上香、祈拜格外恭敬虔诚,这或许是密宗佛教信仰在藏人心中无比神圣并得以盛行的原因吧?


  从嘛呢寺后门出,折向中路上行,终于登临五泉山中部最高的古建筑群之一清虚府。清虚府始建于清顺治十一年,原名灵佑祠,后刘尔炘先生主持重修并改名。清虚府庭院四合,厢房与廊庑回环相接,南面中间正殿及左右厢房分别供有宋代岳飞、明代杨继盛和清代左宗棠塑像及生平介绍,北面悬楼回廊,凭栏可俯瞰五泉山的全景。


  清虚府院内西南角,靠近山崖立有一座六角攒尖小石亭,亭内就是五泉之一的“甘露泉”。泉井深入地表3米,水深0.3米。甘露泉是五泉中地势最高的一眼,源流较细,据说它“久雨不盈,大旱不干”,味道甘甜,就像甘露。


  与清虚府一墙之隔,文昌宫位于全山建筑群中轴线的最上层,“晴日登楼远眺,金城景色,尽收眼底”。文昌宫始建于明代,后毁于战火,清代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重建。主体建筑是一座两层悬山顶楼阁,上层是悬楼,中间称“魁星阁”,原供奉文昌帝君;下层是兰州历史上享有盛名的“五泉书院”。


  文昌宫东墙下,一泉直径约1.1米,深入地表2.35米,这就“掬月泉”。泉口被扇形的藻井护栏围起,栏柱上有联曰:“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据说掬月泉原在五泉山东麓,是全山最早得月处,月出东山,天上一轮明月,泉中一轮明月,泉中之月伸手可掬,月在泉中也好像将月掬于银盘之中,故得此雅名。后来此泉干涸,又在文昌宫东墙下出一泉,皓月当空,月入泉中,“明月伸手可掬”的佳景遂又重现。


  穿过掬月泉东院墙的花瓶小门,便至地藏寺。地藏寺建筑群始建于明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修。地藏寺亦属藏传佛寺,寺内建筑彩绘、雕塑、砖刻和殿脊宝顶尤为精美。地藏寺由正殿、东西配殿、北殿旷观楼和北厢房组成。正殿紧贴山崖而建,为单檐悬山顶“明殿暗卷”式结构,坐南向北,面阔三间,内供奉地藏菩萨,白色的地藏菩萨坐像,身披宝袈裟,头戴毗卢冠,手捧摩尼宝珠。东西配殿内供奉的金刚菩萨和文殊、普贤、观音菩萨坐像,各持金刚杵、宝剑、金铃、净瓶、柳枝等法器,造型表情均显女态。寺内东北角还立有一尊高约2.5米的三面比丘相的地藏菩萨铜像,地藏菩萨左手捧珠、右手持杖,端庄慈祥。因地藏菩萨曾许下誓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故又称其为“大愿”菩萨。


  地藏寺北殿旷观楼,顾名思义,登楼俯瞰山色城郭,顿时心旷神怡。楼下有一深约10米的古洞,洞中石壁凿有佛龛,洞底聚有一汪泉水,水底布有花石瓦砾,这就是五泉之一的“摸子泉”。据说,旧时常有善男信女钻进洞中,漆黑之中用手在泉水之中摸索,摸着石头的则得男,摸着瓦砾的则生女。刘尔炘先生曾在洞门口书写一幅对联嘲讽这种迷信行为:“糊糊涂涂将佛脚抱来求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头拿去说是儿孙”。

        至此,游五泉山,五眼名泉我已得之四。惠、甘二泉早已名不副实,想要一睹掬月泉美景须待月出东山,只有洞中的摸子泉及其传说带给我一份意外的神秘感。


  出地藏寺东山门,眼前一阁楼半新不旧,坐东朝西,重檐歇山顶,斗拱檐椽层层挑出,龙首翘角似欲穿云上天,檐下各种姿态的雕龙威风凛凛、栩栩如生。因寺中现存一尊巨大的的卧佛,故称“卧佛寺”。寺中正殿悬挂篆书“得大自在”四字匾额,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像。金妆泥胎卧佛,长7.8米,睡姿舒心惬意、气韵安详;一双慧眼似闭非闭,直引人入无妄之境。东配殿中央供奉一尊高1.8米的十八臂准提菩萨烫金木雕像。准提菩萨,又称“准提佛母”,是七百亿诸佛之母;“准提”是清净的意思,故此菩萨有降伏一切恶魔、驱除所有邪秽的力量。西配殿供奉三座同样高1.8米的三面千手观音、普贤、文殊菩萨像,千只佛手错落有致、形如孔雀开屏;菩萨身后有祥云盘龙飞凤、金刚兽杵贡布等雕饰围绕,加上屋顶天井的诸佛天王小像,组成了一个光芒四射、佛法无边的秘境。卧佛寺内佛像造型各异、技法娴熟、雕刻细腻,尤以三尊明代的释迦牟尼、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木雕像最为珍贵,是该寺的镇寺之宝。


  卧佛寺东南,千佛阁长廊立于五泉山东谷的悬崖绝壁之上,因大门紧闭而不得入。据说阁南崖壁上凿三孔石窟,均深约3米,内供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两侧是十八罗汉,洞窟壁间塑有千余尊彩佛,故称千佛阁。千佛阁之上还有三教洞,又称“老子洞”,是五泉山上的最高建筑物。为了节省体力,能尽快寻访到最后剩下的第五泉“蒙泉”,我只得舍弃,沿东长廊疾步而下。


  东谷,俗称“东龙口”。悬崖之下有五个泉眼流水淙淙,泉水清纯甘洌,有游客直接捧起饮用;崖壁之上刻有刘尔炘先生手书“玄崖吐液”四个大字。据说昔日东谷瀑布悬空,水溅石鸣,昼夜交响,这就是兰州古八景之一的“五泉飞瀑”。


  正当我误以这就是鼎鼎大名的“蒙泉”时,看见右前方一片开阔地,地面砖石铺就的的太极八卦图,提醒我子午台和八卦台之下才濒蒙泉。“蒙”为《易经》六十四卦之一,坎上艮下,坎为水,艮为山,用“蒙”字概括东谷地貌,含山下有险之意。因五泉山的水都有一点咸味,惟有蒙泉清纯甘洌,用蒙泉水泡茶,茶味正且香浓,故称“五泉之冠”。


  蒙泉口呈方形,长1.8米,深入地表1.4米,水深0.4米。泉井北面有一座四角小亭,亭内立一石碑上书“蒙泉”二字;西面墙上刻有明代诗人李文《咏五泉》的诗句:“四面峰峦紫翠边,白云深处有人烟。落花泛泛流双涧,古塔巍巍出半天。福地近域三四里,名师卓锡几千年。上人邀我烹新茗,水汲山中第五泉”。“名泉留胜迹,文人多吟咏”。凡有泉的地方,历代文人都以泉水煮茶品茗当作一种雅好和享受,并留下无数墨宝,这也更加丰富了中华泉文化的内涵。


  过蒙泉,沿坡道继续下行,北面横建一道廊亭,西端小亭立于一渊池水之中。绿树掩映下,紧挨东长廊,一座红柱绿栏的两层阁楼与小亭隔水相对,阁楼一层是个茶园。旱柳树下,池畔露天亦放置有几张藤椅方桌,有下山的游客在此休憩。


  以东长廊十字为界,东面有兰山索道及公园配套餐厅、游乐设施,在节假日很受小朋友的喜爱;西面有一座色彩斑斓的双层三间四柱庑殿顶大牌楼,没有任何题字应是新物。穿过牌楼,复又转回中部景区的万源阁、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东是一片树林围绕的小广场。走下小广场台阶,前面一座灰白砖石影壁立于莲池南岸。影壁背面嵌有三块明代的临夏砖雕,中间一幅椭圆“卧马”图,左右各一幅菱形“松鹤梅鹿”和“三羊开泰”图。转过影壁,正面是彩色琉璃浮雕“二龙戏珠”图,一龙昂首浮于海涛之中,另一龙回首腾云驾雾,蓝色天空之中一枚金珠闪耀。也有人说这是“望子成龙”图,反正都寓意吉祥。


  莲池天然形成,五泉山东涧泉水在此汇积,形成水域面积近一公顷的湖塘。在西北兰州难能少见的一泓莲池碧波吸引了众多游人,或歇息停坐,或踏桥移步。莲池上建有一座九曲石桥连接南北两岸,水面残荷浮萍飘零,三两只白色的鸭子在池中戏水游荡。


  “画映清波波映楼,来往人行看不足”。绕过莲池西畔的清映楼,我再趋公园西侧的“翠幽新圃”景点打卡,又从浚源寺山门前路过。寺山门静因居士题字“明月前身,流水今日”,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心灵境界。除了山泉、古建筑等,五泉山上的名人、墨迹、砖雕、碑刻、铁钟、铜像、经卷、唐卡,无不彰显了兰州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使之成为兰州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于我,有幸因儿子然荻求学而与兰州这座城市结缘,能拜谒名泉、瞻望古迹,亦怡然自得。


附录:明代兰州永登人黄谏诗一首

《游五泉山》

水绕禅林左右连,萧萧古木带寒烟。

共夸城外新兰若,自是人间小洞天。

僧住上方如掩画,雨余下土应丰年。

明朝再拟同游赏,竹里行厨引涧泉。

                      二零二零年十月廿五日补记

更新于 2020-11-04
来自作品集兰州—河西走廊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