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生辉一起,“Listen to Her”

 生辉 2022-03-08

她们在科研一线,勇于探索,不畏艰难,攻克一个又一个科学难关;

她们在产业前沿,开拓创新,兢兢业业,推进一项又一项成果转化;

她们的身影在 21 世纪的生物时代中熠熠生辉。

生辉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挖掘生命健康产业的潜在价值,记录 “生物时代” 到来的缩影,在与上百位业内的创业者、企业家、投资人、学者等访谈的过程当中,尤其关注到了女性角色在其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她们在“生物时代”中创造历史,同时也兼顾事业和家庭。她们影响了中国医药产业,而她们的经历、选择和坚持,也将为诸多正在从事和即将从事这一行业的女性有所启迪和鼓励。

过去一年,生辉一直在关注生命科学领域的“她力量”,并与多名女性科学家和企业家进行了探讨交流。未来,生辉也将持续关注“她力量”,访遍多面的 “她”。

今天,和生辉一起,Listen to Her。(以下为生辉过去一年采访过的部分女性科学家、企业家的专访文章,排名不分先后。)



雷瑞鹏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雷瑞鹏本科阶段主修理科,硕士转向科学技术哲学领域,攻读博士期间师从邱仁宗教授,继续聚焦生命科学领域的哲学和伦理问题。博士期间,她同时在华中科技大学任教,于 2002 年组织成立了我国综合类大学首个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目前,她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兼校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专访:雷瑞鹏丨伦理规范要贯穿新兴技术研究和应用全过程

林影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林影是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酶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她是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1997年获华南理工大学发酵工程专业酶工程方向博士学位,曾先后赴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美国路易斯州立大学开展学习与研究工作。

自 2003 年回国后搭建研究团队开始,她一直专注于生物技术平台的搭建,经过自主研发的努力,目前已经在酵母底盘细胞、酶以及天然产物合成等研究方向上都建立起了成熟的技术平台。

专访:林影 | 合成生物学是技术升级的结果,平台落地可能性仍需探索

夏青

北京大学药学院化学生物学系教授、启夏解码创始人

夏青于 2004 年获得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随后跨专业进行了 2 年的无机化学博士后研究。她还曾在南加州大学药学院学习生物技术药物研发、哈佛医学院学习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定向分化机制。涉猎的方向包含临床医学、免疫学、神经科学、无机化学及化学生物学。

夏青团队是全球首次将基因密码子扩展技术应用于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治疗,并利用该技术恢复了DMD小鼠模型中内源性肌营养不良蛋白 Dystrophin 的全长表达,相关技术已经产业转化。

专访:夏青 | 北大团队开创性发明罕见病「通用型」疗法,非天然氨基酸系统首次应用于DMD治疗

沈玥

深圳华大生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首席科学家

沈玥自 2010 年就加入华大创始人杨焕明院士的课题组,从事合成生物学领域研究工作 ,目前担任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合成生物学领域方向首席科学家、深圳市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曾参与合成基因组学的里程碑项目 —— 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组计划(Sc2.0)。

专访:沈玥 | 华大团队开发DNA存储转码评估系统,集6大算法,已开源运行

陈倩
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教授

2013 年,陈倩在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2017 年,她获得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正是在博士阶段,陈倩接触到了肿瘤免疫治疗,并在那之后的 2 年,至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深入研究肿瘤免疫治疗。2019年,她回到苏州大学,被聘为该校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生物医学材料与肿瘤纳米技术领域的多年研究中,陈倩及其团队开发了多种新型生物微环境响应的纳米载体,研究了其对肿瘤微环境及免疫微环境的调控,并进一步探索了其对包括免疫治疗在内的不同治疗策略的增效。

专访:陈倩 | 通过调控肿瘤微环境增效免疫治疗,苏州大学陈倩团队利用生物材料增效免疫治疗,或可有效抑制肿瘤转移与复发

翟冰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翟冰本科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博士就读于美国 Texas A&M University 生物系,师从真菌遗传学家林晓蓉教授,之后在纽约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的感染科主任、真菌免疫学家Tobias Hohl教授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现在是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目前,她的研究方向是利用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方法,研究肠道中定植的病原真菌的耐药和致病机制,同时关注肠道微生物群落中真菌与细菌、宿主的互作关系,及三方互作对不同疾病发生、进展的影响。

专访:翟冰 | 肠道真菌—肠道菌群研究领域的「蓝海」,期待以肠道真菌为靶向的诊疗策略能帮助更多患者

马英新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马英新先后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于北京化工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博士和博士后阶段的研究工作均在中科院病毒研究所合作开展。2019 年 6 月加入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成为张先恩研究员深圳团队的第一名成员。自 2013 年起,马英新一直从事病毒学研究,并于 2021 年 10 月正式成立课题组。

专访:马英新 | 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搭建烈性病毒研究的通用技术平台,正在开发随检随用的便携式诊断方法

崔霁松

诺诚健华联合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 CEO

崔霁松在普渡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完成博士后研究。她担任美中医药开发协会(SAPA)第17任主席,也是SAPA首位女主席。目前担任美中医药开发协会中国分会会长。她曾在PPD旗下的BioDuro任职总经理4年,还曾在默克公司工作14年,先后领导和参与了多个疾病领域的新药研发项目并递送了10个以上的临床候选新药。

2015 年,她和施一公联合成立诺诚健华,并于2020年在港交所云敲锣上市,成为生物医药公司2020年的开年第一股。诺诚健华是一家小分子创新药研发公司,2020 年 12 月底,诺诚健华 BTK 抑制剂奥布替尼获得 NMPA 批准有条件上市,成为第二款国产 BTK 抑制剂。

专访:崔霁松丨奥布替尼将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释放更多潜力

揣少坤

燃石医学共同创始人兼COO

揣少坤共同参与创办了中国肿瘤 NGS 第一股——燃石医学。她在生物信息学与转化医学领域拥有近 20 年的从业经验,积累了涵盖二代测序数据分析、分子诊断、临床试验设计、生物标志物开发等与癌症个性化诊疗密切相关的多方面研发经验。

专访:揣少坤丨肿瘤基因检测行业进入下半场,燃石将以质量和技术取胜

成森平

三迭纪联合创始人兼 CEO

3D打印药物公司三迭纪是成森平第三个创业项目,从 2010 年初次创业至今,这位肯塔基大学毒理学博士始终活跃在医药领域。

2010 年,成森平在美国旧金山创立 Pan-Pacific Biopharma, Inc.,作为扬子江药业在美国的分公司,为其在全球寻找适合的技术和产品并进行国产化。2014 年,成森平回到中国,在南京成立济行医药,从事国际医药咨询与商业合作业务。2015 年,她与美国制剂界专家联合创办三迭纪。

专访:成森平 | 首创普适型药物3D打印技术,三迭纪2021年在美启动首款药物人体PK研究

仲倞

高诚生物联合创始人、总裁兼CEO

仲倞拥有30多年的生物医学研究和药物研发经验,并曾在赛诺菲和百时美施贵宝(BMS)担任高级管理。她曾为 4 个药物的上市以及 20 多个临床候选药物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她联合创办了高诚生物,并担任该公司的总裁兼CEO,此前她还是和铂医药的联合创始人。

高诚生物是一家成立 4 年的跨国肿瘤免疫制药公司,目前,在美国、法国以及中国香港、上海和杭州均设有现代化实验室。

专访:| 4年10余条管线,3项License-out,红杉、IDG一路加持的初创欲将「开放式创新」贯穿新药开发全过程

范靖

霍德生物创始人兼 CEO

范靖曾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神经科学博士后研究,她本人拥有 17 年神经疾病模型和神经疾病机制的研究经验以及近 10 年的 iPSC 和定向分化研究及产业经验。2016 年,范靖与 Dawson lab 研究伙伴在《科学转化医学》上发表了创新的多能干细胞神经分化方法及疾病模型研究。

在已公开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范靖回国落地霍德生物并进行进一步的产业研发。这是一家成立近 5 年的干细胞疗法公司,拥有多项专利技术,正在开发创新性的 iPSC 细胞治疗产品。

专访:范靖 | 移植细胞可长期存活并形成新神经连接,「全球新」脑卒中iPSC管线预计今年申报中美IND

魏君

睿健医药创始人兼CEO

魏君在干细胞临床治疗、发育早期胚胎干细胞谱系分化及体外疾病模型构建上经验丰富。她曾担任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干细胞中心住院医师、英国罗斯林研究所胚胎干细胞高级研究员、英国 iPSC 公司 Axol Bioscience 及 Thermo Fisher 高管,英国剑桥大学 Clinical Neuroscience 客座研究员等职位。

2017 年 8 月,在经历了高校 PI、干细胞产业界高级管理工作后,魏君与合作伙伴回到武汉落地睿健医药。这是一家利用化学小分子来调控细胞治疗功能的药物研发公司,重点关注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系统疾病,及罕见病等领域,其中针对帕金森疾病的管线即将开启中美两国的 IND 申报。

专访:魏君 | 国内iPSC新锐利用AI+化学方式开发神经系统疾病干细胞疗法,首条管线即将中美双报IND

韩丹翔

德默特生物科技(珠海)有限公司创始人

2001~2006 年,韩丹翔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前往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开始了八年的异国学习和工作。

2014 年底,她通过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引进回国,回到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担任研究员。作为中心主任,韩丹翔一直带领整个团队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努力。2021年年底,韩丹翔从水生所离岗创业,成立了德默特生物科技(珠海)有限公司,专注于藻类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

专访:韩丹翔丨突破工业生产成本瓶颈,中科院团队实现小球藻超高密度培养,相关成果已产业化

杨焕凤

原启生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2015年至今,杨焕凤担任原启生物科技(上海)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带领团队完成了四大专利技术平台的建设,自主开发了一系列领先的创新产品线,已申请专利60余项专利。

原启生物专注于研究肿瘤免疫疗法,目前已有超过 10 个主要治疗实体肿瘤的细胞药物和双特异性抗体产品管线,其中 6 项肿瘤免疫细胞治疗产品已经进入临床开发阶段。

专访:杨焕凤 | 自主创新技术平台协同增效,开发低成本、持久型实体瘤CAR-T产品,多款产品将提报IND

艾晓妮

北京大学药学院副研究员、大橡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SO

艾晓妮现是北京大学药学院副研究员,她所在的课题组相继发表了多篇器官芯片应用于新药研发场景的研究文献。

2018年,联合创办类器官芯片公司大橡科技,该公司正在开发多种类器官芯片(Organoids-on-Chips),并已应用于新药研发和精准治疗中。据悉,大橡科技在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器官芯片平台上实现了两大类器官模型的商业化闭环,分别是用于药物 ADMET 研究的血脑屏障模型、肝脏、肾脏、肠道等模型和用于抗肿瘤药物研发的肿瘤微环境模型。

专访:艾晓妮 | 开发类器官芯片,药明康德、鼎晖押注的初创欲提高药物临床转化率,已有产品实现商业化

孙巾荃

沃生生物创始人兼CEO

孙巾荃曾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表观遗传学博士,还曾在美国律所从事专利申请以及在高校专利办公室推进技术转化工作,负责过团队招募、商务推广、公司创办初期组织和技术支持事务。此前,她联合创办了美国一家生物技术公司,该公司由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孵化而来,专注于开发癌症和自身免疫疾病创新疗法。

2021 年,孙巾荃正式创办沃生,并担任首席执行官。这是一家创新药开发孵化的平台型公司,聚焦于新药研发的 0-1 阶段,桥接项目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阶段。

专访:孙巾荃 | 半年8条管线,这家新药0-1孵化初创能否成为中国的「BridgeBio」?

Carrie Chan

Avant Meats 联合创始人

尽管非生物专业出身,但 Carrie 一直在做环保志愿者,十分关注海洋问题。她认为 “人造肉” 技术是可以间接保护珍稀鱼类资源的方法。在 2018 年,她找到了在尖端应用医学研究和开发方面拥有丰富经验的 Mario Chin 博士, 共同创立亚洲首家研发培植鱼肉的公司,也是国内首家细胞培养肉 biotech 公司 Avant Meats。

专访:Carrie Chan | 产品选择要贴近饮食文化,国内人造肉市场需求更大

文雯

焕一生物创始人兼CEO

文雯出生于医学世家,耳濡目染之下也让她对医疗领域一直怀有极大的热情和较为深刻的认知。她本人拥有丰富的金融和技术跨界背景,曾在二级市场从事医疗、TMT、消费领域的投资工作,后续在互联网公司以产品总监的身份主导创新 Fintech 技术平台搭建。

2019年,她创办了AI + 系统免疫公司焕一生物,该公司实现了 AI 和多组学免疫数据的双结合,可以从多个维度全面分析复杂的人体免疫系统,加快生物标志物与靶点的发现速度并提高精准度。

专访:文雯外籍专家助力,这家初创欲利用AI+多组学破解免疫,并将开启全球化步伐

何奇志

科越医药首席商务官

何奇志是科越医药首席商务官,在加入科越前,她曾担任和誉生物的首席业务官,此前,她曾在武田、默沙东、雅培等跨国公司中领导了多款重磅畅销药物在美国的商业上市。

专访:何奇志 | 补体药开辟百亿美元市场,科越医药斩获近亿美元融资,欲2年内推动3款补体靶向疗法进入临床

白玮

Amyris 科学家

白玮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专业为生物工程,在天津大学元英进院士实验室开展本科毕业设计,课题为产酮古龙酸杆菌中吡咯喹啉醌合成基因的构建及与产酸相关基因的适配表达,硕士前往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专业为化学工程,研究方向为通量平衡的分析,课题为实验室级别下大肠杆菌的高产率质粒生产,博士在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就读,现为 Amyris 科学家。

专访:白玮丨首次利用太阳能光电,工程细菌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正丁醇,或可成为有吸引力的微生物底盘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