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岑参《碛中作》:我在遥远的地方思念起了家乡

 墙头草说 2022-03-08
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三十四岁的岑参接受了高仙芝的邀请,选择出塞任职,远赴西域,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这是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当他启程两个月之后,在沙漠宿营时,写下了《碛中作》一诗,原文如下: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走马西来欲到天”,我骑着马一路向西走,几乎来到了天边。诗人接受高仙芝的邀请之后,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远赴西域,需要奔波万里。为了加快行程,诗人骑着马日夜兼程,不知道走了多远,只是觉得几乎来到了天边,但是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诗人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路途之遥远。
“辞家见月两回圆”,离开家之后,已经见到两次月圆了。在离家之后,诗人已经见到两次月圆了,这意味着在旅途中已经奔波了两个月有余。诗人虽然选择了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虽然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虽然离家乡越来越远,但依然没有抵达目的地。今夜,在茫茫的大漠之中,望着一轮圆月,诗人不免思念起了家乡。
“今夜不知何处宿”,我不知道今夜在哪里宿营。随着诗人离家越来越远,周围的自然环境也越来越陌生。在路途中奔波了两个多月之后,诗人来到了大漠,触目皆是异乡风光。眼看着夜幕降临,明月当空,面对着茫茫大漠,诗人不禁陷入了沉思,不知道今夜在哪里宿营。越是这样,诗人越是思念家乡。
“平沙万里绝人烟”,在这沙漠中,方圆万里不见人烟。趁着月光,诗人放眼远望,看不到一丝人烟,丝毫没有投宿的可能性。于是,诗人就只能选择在大漠之中宿营。但是,诗人并没有急于寻找宿营之地,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月光下朦胧的沙漠景象上。此时,诗人纵马于茫茫荒野之间,心中除了对家乡的思念之外,另有一种豪情在。
在这首诗中,诗人先以夸张的手法点出自己距离家乡之遥远,又以明月两回圆侧面点出离家时间之长,这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的笔触一转,写出大漠在月夜下的广阔朦胧的景象,暗示出自己从军的豪迈之情。所以,当诗人思念起家乡的时候,心情并不全是痛苦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