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人璀璨的诗篇当中,边塞诗是一类独树一帜的诗歌题材,诸如王昌龄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等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不在少数。然而,在这么多边塞诗人中,真正有过边塞从军经历的诗人却是凤毛麟角,诸如李白、杜甫之类,他们大多都是受边界战争的影响,漫游战场凭吊时有感而发。 唐开元、天宝年间,边界战争频发,边塞诗由此应运而生,形成了唐代诗歌的一个主要流派。处于对边疆战事的关心和对军旅生活的向往,边塞诗人们都热衷于边塞诗的创作。但是不可否认,在数量庞大的边塞诗作品中,久经沙场的边塞诗人对军旅生活、大漠风情、思想之切的描写,显然更是入木三分的,岑参就是这样,一首《碛中作》将身处万里平沙中将士们的思乡之切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明月古城、羌笛卢管……好像是边塞诗中约定俗成的事物,也是最能体现边塞特点的典型景物。岑参这首诗也不例外,选用了征人、战马、大漠、明月、狂沙,这些典型的边塞景色来抒发将士征途中的思乡之情。 岑参一生曾两度随军出使安西,此诗描写的是他第一次辞家赴安西时,在大漠中行进的情景,表达了他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离家越来越远的思亲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从军建功的豪情。诗中选取“平沙万里”这一沙漠旅途中的剪影,描述自己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笔触雄浑遒劲,语言自然平实,画面充满了旷远壮阔的神韵,凄美与悲壮的意境中,流露出的是他对边疆风物深厚的感情和蓬勃的诗情。 “走马西来欲到天”,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战马征人在浩瀚的沙海中,如沧海一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辞家见月两回圆”,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在月圆之夜,点明了诗人离家踏上征途已有两月之久。明月是思乡怀人的典型景物,这是古诗中约定俗成的意象。这句诗中的明月是诗人思乡的真情流露,承载了全诗的感情,一个“圆”字将诗人征途的孤寂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让人倍觉细腻、柔情。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在悲凉荒芜的沙漠中行军是孤独寂寞的,但想起家乡和亲人时,心里却倍加温暖。从思念中回过神来,现实眼下却有宿营问题急需解决,而“今夜不知何处宿”是明知顾问,所以下句诗也是似答非答,以写景收笔。黄沙莽莽的的大漠风光虽然荒芜苍凉,但却给人以无尽的美感。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相反,这种戎马生涯的边疆生活,驰骋沙场的从军经历正是他所渴望的,最能体现他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 岑参是盛唐时期写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他一生曾两度随军出塞,出使安西近十年。丰富的边塞生活经历为他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基础,所以他的诗不管是对边塞风光的描写、对征人思想之愁的抒发、还是对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建功立业的渴望,都表现得很到位。这也是大多数边塞诗人所无法企及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