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页荐读】:《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

 春天的花开Iris 2022-03-08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

刘绪源 著

重读这本初版于1995年、2019年已是第四版的国内儿童文学理论书,不由地再次心生对刘绪源先生的敬佩之情。

为这本书写序的两位都是国内儿童文学理论界有相当影响力的学者。在序言一里,朱自强教授对本书的评价是“一部渐露经典气象的著作”,可谓评价颇高,事实是这本书也近乎于此。而方卫平教授的长序里,除了对本书极具个人眼光和独特研究风格大加赞誉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本书的研究学理基础提出的质疑:这里的“母题”与西方学者的母题的概念区别到底在哪里?这里的三大母题是否就是三大题材或者三大主题?

当然刘绪源先生也在再版序言对方卫平教授的质疑做出解释和说明。看到这样不是一味夸赞而是有理有据的质疑和回应,感觉这才是学术圈应有的风范,才觉得有可能看到国内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探索与进步。

什么是母题?

回到让人心生疑惑的 “母题”两个字了。什么是母题?它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单一要素,是叙事情节展开的基本单位,例如民间故事中常规化的场景、功能和事件等。在本书中,刘绪源将母题定义为一种笼统的概念。定义为一种“元主题”,是主题之上的主题,是一种审美把握,而不是理性把握,这里的“母题”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一种审美的眼光

在刘绪源看来,审美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不是文学的概念大于审美的概念,而是审美的概念大于文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的一切功能都是审美功能。

按照人们比较习以为常的分类法,他把常见的16类文学作品类型用母题的概念,超越“题材”包含的具体性和明确性,不拘泥于主人公的身份、作品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开展的具体方式等划分为爱的母题、顽童母题和自然的母题

虽然看上去只是3种类型的划分,但却可以看出刘绪源先生的儿童观。对他来说,儿童文学作为艺术手段完全服从于教育的目的,离开了艺术审美这一最高目的,往往会成为作品的外在或者破坏因素。只有自然流露出的且与审美整体成为有机组成部分的内容才能获得自身的价值。

这会引发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儿童不喜欢说教意味十足的童书?如果教育的比例超过应有的度,这样的作品是否可以被称作儿童文学作品?这与很多成年人自以为的儿童文学就是要教育儿童学会适应成人世界的儿童观相比进步实在太多。

爱的母题

爱的母题分为母爱型和父爱型。母爱型大多存在与早期的民间童话中。现代的母爱型作品,不止是充满母性的甜蜜的表达,而是带着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作出爱的表达。即便是这样,母爱型作品也基本是“遇到难题绕道走”的基本构思手法,这一点尤其在民间童话里最为典型,仙女总会来解决问题。

父爱型作品与之最大的区别是在危机的解决上,母爱型的解决方式往往是虚幻的、随意的,父爱型的很多情况下是不解决问题的,也就是直面人生的,但却是现实的、深刻的。

顽童母题

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看,顽童母题似乎是弥补了爱的母题的不足。这里再次看到刘绪源先生对儿童的关注和理解。渴望家庭和母爱,但更渴望冲破束缚、张扬自由的天性才是真正的儿童的本来面貌。林格伦的《小飞人》就是一个典型的顽童。用明希豪森的故事(《吹牛大王历险记》)来分析儿童的思维方式,也是很有趣的,比如无边界延伸、自我夸大、巧遇外援等。

在本书第四版中新增的【附】《“伪顽童型”与文学批评标准》这篇长文中可见刘绪源先生坚决不随风唱和的风骨。对于市面上长期畅销的头部作家杨红樱的作品毫不客气的点评。他拿出意大利万巴的《捣蛋鬼日记》和林格伦的《疯丫头玛迪琴的故事》进行对比,指出杨的作品只是编得很匆忙的调皮捣蛋的故事,这些故事从头至尾没有多少发展,完全没有这两部对比作品中谋篇布局的讲究和丰富的内涵。

图片来自当当

刘绪源先生也不否认杨红樱作品的畅销,但是商业的成功与文学性的强与不强完全不是一回事,他为此类作品取名为:商业童书,并十分清醒地提醒评论界:评论是第二性的,不要将批评纳入市场的运作中去。想想如果没有批评的言论,到处弥漫的吹捧夸赞又有什么意义?又怎样促进国内原创儿童文学的长久发展?

自然的母题

爱、死亡与自然是大三大永恒的文学主题,自然母题是成人和儿童审美眼光的共同聚焦点。在儿童文学中自然的母题的是成人文学所最为望尘莫及的。早期的成人文学作品但凡是过多描写了自然界的往往最后都被儿童读者喜欢,且最终成为儿童文学经典。比如《鲁滨逊漂流记》和《格列佛游记》。自然的母题给人带来超脱感、惊诧感和亲近感,使人意识到人类社会之外还有一个无比伟大的自然,这是文学中的自然万物的审美意义。

自然母题中主要提到的是动物小说。他从西顿到黎达的作品选摘其中令人动情动容的画面阐释了动物小说的真实性和动物类人的特点。关于动物文学,搜索《刘绪源:什么是动物文学》这篇文章,可以看到他对国内目前动物小说作家沈石溪、黑鹤的犀利评论。

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熟悉程度是进行评论的必要基础条件。现在不仅是各种专家不能沉浸下来读儿童文学,很多大咖推荐书都没有办法仔细把书读完,对《哈利波特》进行点评时,刘绪源也指出很多专家根本没有读完书就妄加评论。想想看毕竟每年出版的作品如过江之鲫,成年人有多少时间读书?更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读童书呢?

本书进行阐释时涉及到大量儿童文学,不论国内外作品。更多的时候,作者在用不同的作品或者不同作家直接进行对比,比如同样写动物小说,西顿写的是动物中的英雄,而黎达则是写的动物中的普通人。可见刘绪源先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熟悉程度。

图片来自当当

如果希望获得更为具体的儿童文学的美学感受,或者想从理性角度进行探讨,或许可以从玛丽亚尼古拉耶娃的《儿童文学的美学研究》开始,她从作者、作品、体裁、内容、结构、场景等十个角度进行儿童文学美学的探究。有时候,从整体概念的感受和具体层面的分析结合进行互补型阅读应该是不错的探究学习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