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话:“有钱不去两地,没钱不求两人”,何意?古人智慧,道尽现实

 838528296 2022-03-08

每个人,或多或少通过各种渠道,听到各种各样的俗话。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罗万千,其中的一个分支,便是俗话。俗话有其固有的特性,例如字面上的意思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例如涉及的范围广泛,取材于生活,富有哲理等等。

俗话可以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由于古人身处时代的限制,有些俗话带有时代烙印,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步伐,变得不受用了,这一小部分俗话,要辩证地去看待,不能一味的去继承,当然,绝大多数俗话,是经久不衰,时至今日也受用,对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仍然起到一定指导意义的,尤其是那些涉及为人处世的俗话,例如今天要讲的这句——“有钱不去两地,没钱不求两人”

这句俗话是什么意思呢?所说的“两地”指的是哪两地?所说的“两人”指的是哪两人?

第一、有钱不去两地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虽然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万万不能,世人忙忙碌碌,只为了碎银几两,可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万般惆怅。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离不开钱财,古人认为,当一个人有钱了,则要懂得低调行事,要懂得明哲保身。因此,富有则不要去这两个地方:

其一地为“家乡”,核心精神是低调行事。

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感动了万千读者。余光中在诗中,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表达人生不同时期对应的不同乡愁。

不仅仅现代诗人,古代诗人写诗抒发的诸多情感中,乡愁是无可避免的重头戏,也是感人肺腑的一种情感之一。

《项羽本纪》中,曾经记载道:“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因此衍生出“衣锦还乡”这一成语,“衣锦还乡”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追求,时至现在,仍然是很多人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之一。

世事都有利弊,相对于“衣锦还乡”,古人辩证地提出了与之相反的观点,即另一句俗话所说的“富不回乡,穷不走亲”。

富不还乡也有其道理,首先,不得不提及的是,富贵还乡容易遭受到妒忌,继而便是遭受到排挤或者冷眼,这一观点将世人嫌贫爱富和嫉富如仇的矛盾,毫无保留地揭示出来,反映了现实。

其次,人一旦变得富有,随之而来的是三观的逆袭,思维的转变,生活方式的改变,“得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既富贵还乡可能与乡里乡亲表现得格格不入。

俗话往往有警示和训诫的作用,实际上,古人之所以说“富不还乡”,是告诫人们即使富有了,也好保持低调,不能丧失贫苦时的本性,不能忘本,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无论贫富回到乡里,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其二地为“是非之地”,核心精神是明哲保身。

何为“是非之地”?是非之地有很多,是非之地可以指代现实中存在的地方,例如赌场、娱乐场所等等,这些容易让人丧失进取之心,创业难守业更难,如果一个人整天沉迷于这类是非之地中,迟早会丧失自我,万贯家财终会坐吃山空。

是非之地也可以容易让人陷入是非的事情,俗话说,不怕贼偷还怕贼惦记,人一旦富有了,则要懂得明哲保身,如果牵扯太多是非,则容易遭受小人的陷害,甚至还会造成人财两空的惨痛后果。

第二、没钱不求两人

人们时常将钱挂在嘴边,然而真正理解何为钱吗?对于钱的解释是:“商品交换的产物”,也就是说,钱是一种资源。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每个人的出生背景、成长环境、个人能力、阅历和面临的选择都不同,自然就造就了所拥有的资源也就是“钱”的多寡。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没钱照样鬼剃头”,有钱有有钱的活法,没钱则有没钱的活法,所以俗话还说“没钱不求两人”

这“两人”其实也很好理解。

其中一人为“没有交情”的亲朋好友。别人是否会对你施舍援助之手,很大程度取决于彼此之间的交情。《教父1》开局时,商人包纳萨拉请求教父的帮忙,由于包纳萨拉与教父平时没有什么交情,是否要对包纳萨拉伸出援助之手,教父陷入了考虑当中。

另外一人为“鸡鸣狗盗”之徒。在古代,穷人多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是老实人,与绿林强盗,鸡鸣狗盗之徒道路不同。俗话告诫人们,即使再有困难,也不要向误入歧途的人求助,原因很简单也很现实,因为他们可能借此机会,将你拖下水,让你步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