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到鲁迅先生寓所去

 民国女子 2022-03-09


当然,最向往的是拜访鲁迅先生的寓所。晴天当然好,坐在整洁简素的客厅里,可以感受到从玻璃窗照射进来的阳光。许广平先生给我们备好茶点后,去做未完的家务。海婴在院里玩他的玩具,有时,他会叫一声,便有同来的女士走出去,看海婴在干什么,随后就可听到她和海婴的笑声和低语。
 
鲁迅先生坐在他的藤椅上,指间夹着一支烟,细细的烟缕缭绕着,他的脸显得沉静,温厚,但又坚硬,那些皱纹予人一种安全感。坐在他身边,像坐在一棵大树前。他讲话不疾不徐,比起讲话,他更喜欢听我们讲话,听得很专注,他的目光里有疑问,有好奇,有肯定,但无一不是坦然的神色。他讲起话来,讲到兴致处,总是滔滔不绝。
 
听鲁迅先生讲话,是一种享受。他不是总讲时局和文学,他也很喜欢讲些生活琐事。听他讲这些琐事,就和在窗前读笔记小说一样,迟迟的,余味绵长的,又让人会心一笑。鲁迅先生是个生活家,他对生活的认识让我们大吃一惊。难怪他的文章那样生动鲜活。
 
在鲁迅先生家一坐就是半天,只觉时间太快,为了避免先生留饭,只好依依不舍在饭前离去。我们走出寓所,回头看到先生回去,才转身离去,但没走一会儿,还是会忍不住回头看看那个门牌。


 雨天,也别有趣味。我和同社的青年拿着新写的稿子给鲁迅先生看。鲁迅先生的书房并不宽敞,但是相当整齐,光洁,一点不觉得逼仄。先生的书桌上放着各种稿子和书籍,都码得规规整整。先生坐在书桌前,半转过身来,和我们交谈。
 
先生先和我们聊近来文坛的现状,一讲到他看到的青年的热切的文章,他总是毫不保留热情地鼓励,但是,又会在末了说一声,其实可以不必这么激烈。我们知道,这是为那青年的安全在担忧。讲到这里,鲁迅先生会讲到笔名的重要性,他是建议多用笔名,尽可能不用实名的。他笑着说,要打一枪,换一个名字最好。我们也笑。
 
他讲起刚看到的一份稿子,是东北一个叫田娣的女性作者写的。在先生看来,这是他近年看到的最有力量的“画卷”!他说与其说这是一篇小说,称之为“画卷”更确切。他见过不少纯熟的文字,但这样稚嫩又生动有力的笔触,还是第一次见。看了这篇小说,鲁迅先生几天都没法平静下来,他要努力让这篇小说成功发表,让更多人看到,看到那片被践踏的北中国的土地,以及在那土地上生死挣扎着的生灵。


 窗外下着雨,听着鲁迅先生的讲话,心头热乎乎的,我忍不住对自己说,要静默地写些有力量的东西,为了我的国家,我的同胞。许广平先生拿来一些荸荠给我们吃,说鲁迅先生是爱吃的。先生让我们不要客气,说当瓜子儿吃。我们就每人捡了一颗,实在好吃。先生看着我们满意的表情,也很满意。
 
我们要回去了,先生把我们的稿子包好,放在桌灯下,送我们出门。许先生说她明天包饺子,要我们过来吃。我们都谢谢许先生的热情,但是明天实在有事,就说好改日一起过来帮许先生一起包。许先生嘱咐我们路上小心点。我们一定不要鲁迅先生出来,先生也就不勉强,温和地目送着我们走出院子。
 
那天回来之后,雨还在下着。我打开灯,坐在书桌前,透过窗子,看着外面雨中上海的夜景,那起起伏伏的洋房,挤挤挨挨的弄堂,那高高的街树,那有些凌乱的线杆,在一盏盏的灯影里,暗沉沉的,像是盹着了。这就是我生活的地方,夜晚沉寂如死,白天无比喧嚣,时代的烽烟不知何时才能止息。我又想起鲁迅先生讲的那篇关于东北人民生与死的小说,我拿起笔,在纸上开始写关于我故乡的深沉的痛苦和经久的沉默……
 

作者:蓝风,平凡的人,写平凡的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