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个3,一文把握地(市)县(区)投融资平台

 宁定致远 2022-03-09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官方定义: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投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其类型有城投、建投、城建、铁投、水投、交投、旅投、文旅投、资本运营、城市运营、城市开发、投资控股等。其成立的初衷是通过平台公司举债融资,为不同时期、不同层级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筹集资金,这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实施阶段经济调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遗存了运作不规范、变相担保、债务风险日益增大等诸多棘手问题,经过最近10年的调控和转型,平台公司总体向好,但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去、今两年是十四五的筹划年,本人有幸深入服务了近十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深刻同理该类型公司在转型发展面临的困惑,更深思谋虑着这类公司未来发展之道。撰此拙文,一是个人两年多的点滴总结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心怀忧虑,感概地方投融资平台破茧成蝶的转型之道布满荆棘;二是满满的寄愿,“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期望在官产学研的共同协力下,地方投融资平台终能凤凰涅槃!
图片

地方投融资平台的三个阶段
1994年-2010年,加速发展期:94年分税制、95年《预算法》、04年《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的推动、重庆成立八大投的示范、08年金融危机的应对(加油门),地方投融资平台,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2010年-2014年,减速监控期:2010年始,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问题引起决策层注意,国发〔2010〕6月19号文《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吹响规范监管号角,2010年下半年每月发一文,11、13年两次全国清查审计,11-13每年颁1-2文,投融资平台在数量与融资规模上加速膨胀的趋势得到抑制。
2014年-至今,为调速换档期:以国发〔2014〕43号为标志,各种开前门、堵后门、修围墙的政策措施,地方投融资平台进入调速换档、转型升级、优化发展的新时期。
图片

地方投融资平台的三向坐标
根据设立公司的行政级别,可以把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划分为:省级平台、地市级平台、县区级平台。据不完全统计,地方投融资平台数量峰值曾达到1万多家,总体呈现东部发达省份多、经济体量大的省份多的特点,经过最近五年时间的去平台和兼并重组,平台数量不断减少,目前列入全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监管类约8000多家左右。
从结构占比来看,市县级政府投融资平台数量最多,占比约为2/3;其次是地市级的平台,占比约为3成;省级平台占比最少,只有3%左右。
在发展时序上,紧跟我国特有的城镇化建设体制改革节奏和城市中心化发展步伐,平台公司大体按照省级平台、地市级平台、区县级平台梯次发展,由对应级别的人民政府相继组建,地/市级和县/区级平台多数在08年后成立,成立时间相对滞后,发展时机不好,发育时间较短,落下先天不良的问题。
在资源优度方面,从中央到地方逐级递减,级别越低的平台资源优良度越来越低。如果说中央是条条,占有的是最优质的资源,如石油、电力、通信等,具有垄断的行业条线优势;那么省级平台就是块块,享有全省次优资源统筹的地块优势,如煤炭、高速公路、水务等;地/市级和县/区级平台,所承担的业务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安置房、棚改等,公益型很强、政策性不足、垄断性不够、盈利性较差,因此转型发展的政策、行业、区域空间越来越小,转型升级的挑战却越来越大。
综上所述,地/市和县/区级平台公司体量最大、问题最多、实力最差,如何解决这部分平台公司转型发展是问题的关键核心所在。
图片

地/市和县/区平台公司的三大危机

1、资产少、债务多、融资难

家底薄导致的生存危机

资产少:近年来,北大纵横服务超过百家地/市和县/区投平台公司,从资产体量来看,地市级多在100-300亿之间,县区级在50-200亿之间,其资产质量不高,有效资产更是有限。不少市县级平台还保留有当年作为注册资本金的资产(如:储备土地、政府大楼、学校、医院、公园广场等)或者没有及时移交政府的公益性项目资产,这些公益性资产无法变现、流动性不足,且占用了公司的融资额度。

债务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带息负债超过30万亿人民币(加上隐形负债等估计数字要大得多),相当部分的市县级平台公司负债率在60%-80%。
融资难:一方面受到政策收紧、融资渠道受限、融资成本升高、历史债务过高的影响,另一方面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弱,设立的平台多,国有资产规模有限或没有有效整合,平台公司的信用水平和主体信用评级较低,导致其市场化再融资能力较弱。上述平台有效资产少、历史负债多、再融资能力差,因家底薄而面临着关停并转的生存危机。

2、观念旧、机制僵、人才少

能人缺导致的发展危机

观念旧:很多地方政府领导、平台公司干部职工潜意识里依旧把平台当成政府的直属部门,行政机关作风明显,甚至主要领导还奉行着主要任务而不是主营业务的思维,干部职工大锅饭思想严重。

机制僵:很多平台沿革于“两个牌子,一套人马”,主要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多来自于政府部门,表面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等各项制度,但实质上人事任免、管理决策还是业务经营等,受地方政府干预较大,没有建立市场化选聘、市场化经营、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没有体现能力上、庸者下、平者让,没有倡导多劳多得、优胜劣汰。三项制度改革推行多年,部分偏远市县平台对此还是非常抵触,认为薪酬不应与公司业绩、个人贡献挂钩;考核更是没有必要,工作都是组织安排,不应分出高低贵贱。
人才少:不少市县平台公司一方面因地处偏远,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用不好;另一方面囿于地方复杂人际请托、人员事业身份等原因,关系人员多,不合格人员汰不出;三是市县级平台业务重点是项目代建,项目建设管理为主,公司严重缺乏专业技术、管理、投资、融资、市场人才。观念落后、机制制约、人才缺乏,这些都导致这些平台公司不能良性发育市场化转型的能力,因能人缺而导致发展危机。

3、业务弱,项目少,资源散(整合难)

盈利差导致的持续危机

业务弱:突出表现在经营性业务少、资产收益率差、现金流不稳定、抗风险能力不足。经营型业务少:公司业务种类单一,市场化业务很少或基本没有,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政府代建费和财政补贴,缺少经营性业务收入。资产收益率低:平台公司主要承担当地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资金回收期较长,很多项目资金成本在6%以上,甚至有些达到8%以上。2017年数据显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税后净资产收益率约为2.4% ,远低于其他非金融企业的6.4%,甚至低于其自身的发债成本。现金流不稳定:政府公益性项目周期长、投入大、回款慢等因素经常导致政府向城投公司支付款项不及时,代建费用常年以应收账款的形式挂在公司资产负债表上,造成政府融资平台收入和现金流不稳定。抗风险能力低:值得注意的是,相当部分市县平台公司的偿债保障比率只有0.4倍左右,即这些平台的经营性现金流无法支付当年到期的债务和利息。如果不能借新还旧,将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

项目少:在债务严监管的新形势下,市县投融平台不能准确及时把握政府融资体制机制转变,不能快速学习掌握运用最新投融资工具,在围绕城市新区、县域经济、产业园区和新型城镇化项目策划、项目谋划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加上政府部门复杂的协调关系,项目跑办不顺畅、手续不完善,导致新项目落地率低。
资源散:为扶持市县平台公司转型发展,理当整合市县所属有效资源、有效资产装入当地核心平台,例如土地、经营性房产、矿山采矿权、特许经营权,增加净资产,增强其实力,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关注本地平台公司,从而增强其融资能力,为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足和可持续的资金来源。但因相关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受制于部门利益藩篱,实现资源划转注入的协调难度大,还有部分市县因为历史原因,相关优质资源或特许经营权早已转让与民营企业,回收的难度更大。经营性业务弱、新项目落地少、优质资源整合难,因平台公司整体盈利差势必导致可持续性发展危机。
图片

地/市和县/区平台公司的三大定位
地方投融资平台发展经历三个阶段,从最早作为地方政府融资及项目建设平台,到后来的地方政府重组后的资源运作平台,到新近强调的成为承担一定政府职能的市场化主体,打造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引领区域产业升级。我理解的地/市和县/区平台公司内在商业逻辑演进,是从最初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主力军”,朝着城市/城区经营的“总抓手”和优势产业培育升级的“新引擎”转型,“主力军”、“总抓手”、“新引擎”三者角色阶段并存、互为支撑、逐步迭代,发展初期作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主力军”角色最重,发展中期城市/城区经营的“总抓手”角色逐步凸显,而在发展高级阶段产业培育的“新引擎”角色尤为重要,地/市和县/区平台公司“总抓手”、 “新引擎”角色担当越多、营收占比越大,则转型越成功,发展越成熟。
基础建设的“主力军”:这是地/市和县/区平台公司的基石业务,围绕城市/城区升级改造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区域开发,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地/市和县/区平台公司发挥自身优势,服务社会的责任所在、基础担当、功能平台。“主力军”角色定位一方面强调了这是承接政府政策和资源的平台,是平台公司发挥优势的基础;另一方面“主力军”业务也提供了“总抓手”、“新引擎”业务的物理空间及投资机会。 
城市经营的“总抓手”:这是地/市和县/区平台公司的重点拓展业务。围绕城市发展和百姓生活,以服务城市人民住、行、衣、食等为核心,高质量提供城市公共服务,是平台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土壤,是平台公司能够且应该把握的重点发展机遇。“总抓手”角色定位一方面是拓展了平台公司业务边界、壮大的发展实力,另一方面“总抓手”业务提供了“新引擎”业务的流量入口,同时也反向促进了“主力军”业务的发展。
产业培育的“新引擎”:这是地/市和县/区平台公司的关键支撑业务,是构建有效“产、城、融”产业生态的重要手段。围绕城市战略新兴业务,发挥国企平台资源获取和控制优势,通过战略引领、投融资、资本运作等手段,实现补链、强链、延链,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角色定位一方面助推了城市的产业提升、价值提升,另一方面“新引擎”业务提供了“主力军”、 “总抓手”业务的政策支付、资金支持、智力支持和服务支持。
图片

地/市和县/区平台公司的三个方向
相对其他产业集团来说,提“多元化、市场化、差异化”总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对地/市和县/区平台公司而言实属必要。
多元化:平台公司作为市场与政府的有效联结点,应把准时代发展脉搏,契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在担当“主力军”角色的同时,积极推进“总抓手”、“新引擎”业务 ,特别是当前全国风起云涌推动着地方平台公司兼并重组,必然进一步促进这类公司业务的多元化,这点和其他的产业集团有本质区别。平台公司组建集团,或者按照建设开发、经营服务、资产经营、金融投资设立多个专业子公司,或者按照城投、市政、文旅等多个板块成立子集团,实现集团化管理也势在必然。
市场化:一方面是指平台公司与地方政府要建立新型的市场契约关系,依法合规获得财力和资源支持、不新增隐性债务,按商业化原则融资和偿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另一方面这类平台公司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要树立市场化的意识、发展市场化的业务、建立市场化的机制,真正成为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差异化: 地/市和县/区平台公司因地域不同、行业领域不同、发展成熟度不同,实力差别很大,平台公司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一企一策制定自己差异化的转型发展策略。一些经济实力较好、资源禀赋较强的平台公司,应发挥领头羊作用,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推动兼并重组,将有效资产、优质资源整合注入,实现良性发展,使其尽快成为区域核心市场主体。同时因地制宜,合理优化平台公司在“主力军”、 “总抓手”、“新引擎”业务的结构布局。
图片

地/市和县/区平台公司的三大业务
做强开发建设业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发建设业务仍然是地方政府向平台公司的输血业务;拓宽经营服务业务,通过整合、注入优质国有资产及资源,拓展经营性业务,实现自身造血能力;高起点布局金融投资业务,为本集团业务及区域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和资金支持,升级供血功能。
做强建设主业:近年来,因为政策支持,地/市和县/区平台公司承担地方代建业务发展已经比较普遍,相当部分平台还参与了土地整理、一级开发、房地产开发,有条件的平台公司整合设立了建设集团,并成为平台公司主要业务。未来平台公司可进一步依托安置房、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的成熟经验,发挥平台公司融资便利优势,尽早谋划一些优质的新城区房开项目、园区开发项目、片区开发项目、特色小镇、文旅康养项目,一些地区采取“购税联动”“租税联动”等模式,引进优质企业,培育产业落地,形成产城一体,平台公司也分享了开发地块的土地升值。
拓宽经营业务:为提高平台公司的现金流,改善财务报表,增强融资能力。我特别强调平台拓展经营性业务:
1)首先重视有稳定现金流的特许经营权业务,应做到能争取尽争取、应注入尽注入,如供水供气供热、市政环保、停车、充电等;
2)物业经营和物业管理业务,很多市县有大量的安置房底商、实际商业用途的划拨房产、安置房地下车位等资产没有充分整合有效利用,很多市县的科教城、高新区、产业园区的招商运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甚至看不起眼的物业管理,作为拓展城市经营业务的关键流量端口,在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和服务范围上也可大力的创新突破;
3)商贸物流,比如成立贸易公司经营商混、钢材、建筑材料等,给平台公司项目建设提供甲供或甲控物资,快速形成销售收入和现金流,并产生一定的经营利润,这些业务风险小且可控,又保证了建设项目材料的质量;
4)成立或收购商砼、砂石骨料、建筑材料等生产企业,甚至还可以收购或参股钢材和水泥生产企业,以实现平台公司所承建项目用材料的可控性与价格的稳定性。
高起点布局金融投资业务。围绕“产融结合”的思路,积极推动平台公司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布局。通过股权投资、项目投资,实现公司在融资担保、小额贷款、融资租赁、基金管理、股权投资、银行等多种金融、类金融领域的拓展,逐步构建相对完整的金融产业链,为区域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沿海发达省份广东、浙江、江苏等市县平台公司在这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说一举三得,既是招商引资的引子,也是入驻企业的需要,更是实现了不错的收益。
图片

地/市和县/区平台公司的三项管理
地方平台公司与地方政府关系紧密,行政色彩还未完全褪尽。特别是在治理与制度体系、管控与组织体系、人才与激励体系三大体系方面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治理与制度体系:在治理方面,地方平台公司主要领导多来自于政府机关,缺乏企业管理和市场经营的经验,人员配置不齐全、班子搭配不合理、治理制度不健全、责权界定不明晰的情况比较普遍。建议广开才路,外聘高管和职业经理人,组建角色、任务、专业、知识互补型高层团队,强化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等职责的发挥,并尽快完善相关治理制度,通过人员和制度的双重保障,确保决策的专业性和程序的合规性,以提高重大决策的科学性,最大程度避免经营决策风险。在制度建设方面,多数平台公司制度体系不系统、有缺项;特别是一些重要业务管理制度缺失,管理精细度不够。建议对照公司最新发展战略和业务布局,借鉴先进管理经验,比照标杆平台公司或聘请有经验的专业咨询公司,搭建框架、对管理制度、流程、标准进行系统梳理,全面优化提升。
管控与组织体系:多数地方平台公司集团化建设还在路上,集团化管理模式还未成熟,集团总部定位不清晰,业务拓展不给力。建议明确母子公司各自定位及发展方向,打造高效专业服务型总部,子公司从业务角度进行架构整合,进行专业化、板块化运作;梳理集团母子公司间业务流程,厘清集团及子公司职责及权限,采取合适的管控模式,避免职责交叉与职责缺失,提升审批决策效率;区别子公司经营性还是公益性,开展差别化管控模式及考核模式。
人才与激励体系:地方平台公司因缺乏市场化的薪资激励机制,很难吸引中高端人才的加入,造成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不充分。建议平台公司应借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落地的东风,扎实推进三项制度改革:
1)加强核心人才的内培外引,特别是平台公司普遍缺乏的专业技术、管理、投资、融资、市场人才,加大社会招聘力度,开放薪酬特区,尽快充实到岗;
2)建立以岗位价值为依据的宽带薪酬体系,以岗位定薪、以能力定薪、以业绩定薪;
3)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强化绩效考核刚性。按照公益型、经营型的不同类型,职能管理、业务管理不同类别,实现差异化的考核,对指标进行层层分解,指标落实到公司、到部门、到岗位,考核结果与员工晋升、调薪、培训等挂钩,条件许可情况下平台公司可试行末等调整、不胜任退出等制度,实现员工能进能出。
作者:吴军民,北大纵横副总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