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第210讲 子路第十三 第12节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内容简要:

王者,为王,为王于天下,在春秋年代,王是指天子,比如周文王、周武王,所有的诸侯国都是公,比如鲁定公、鲁哀公、秦穆公、齐桓公等等。

直到战国年代,大家都不甘寂寞,变成了王,比如梁惠王、齐宣王等等,到了嬴政,变成了皇帝,于是,中国有了皇帝。

王者,指能够让整个天下安定下来,有参考人物周武王、周文王、商汤,平定天下的人,称为王,天子跟后面的皇帝是一个概念。

必世,目前大多数的解释都是把世称为三十年,这源自于中国的历法。

后仁,仁是指整个天下恢复到一种民风纯朴、天下归仁的状态。

这段话整个联系起来,就是现在能有一个人像周文王、周武王那样平定天下,把礼崩乐坏的情况收拾一下,要经过三十年,可以恢复到民风纯朴的样子。

前面的“三年有成”是三年的时间可以把整个国家的框架慢慢扶上正轨,好像一台机器要整得非常好。

就是一个国家的制度,从法律、礼仪、教育、经济各个方面都整理的非常完整,这就是三年可成,是整理。

而三十年就是民风的纯朴,天下的太平已经呈现出来。

周武王平定天下之后,并不是所有人心都回归宁静了,等到周公制定礼乐之后,又过了很多年,有了礼乐的施行,然后才逐渐归于纯朴的。

在中国,朝代的更迭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在世道乱的不能再乱的时候才发生的。

当很乱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王者横扫寰宇,平定四海,天下就会一直乱下去。而当这个王者平定四海之后,也不是天下马上纯朴,人心还是慌恐的,他们的自信心,安全感还没有建立起来。

此时,他们还受着以前思想的浸润,就好比我们现在大多数的中国人文化自信还没有建立起来,就是因为1840年开始,我们被一闷棍打下来还没有醒。

人家的坚船利炮告诉你,你不行了,你这一套腐朽了,我们还没有走出来,还在怀疑自己,到底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失败?是个国家都来欺负我们。

虽然从1949年开始,我们站起来了,到现在富起来了,强起来了,但是还没有汉唐盛世泱泱华夏的感觉,这就是必世而后仁,我们的内心当中受之前思想的影响。

每个朝代都是,刚开国的时候,思想是极其不稳定的,安全感是极其匮乏的,担心战争随时会来,担心不确定因素随时出现。

一定是非常强有力的、一贯性的思想做主导,教民以教悌,建立文化自信,当大家的安全感逐渐有了之后,文化上、精神上开始复兴,再开始对之前的失败,认认真真的去总结,不要把自己一杆子打死。

现在,我们理性的声音越来越多了,既不是盲目的一杆子否定,也不是盲目的复兴,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事求是的分析失败的原因,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傲。

这种文化慢慢清晰起来了,我们的信心也逐渐建立起来了,走过的弯路是必须要经过的,矫枉过正,摸着石头过河,无法保证每一步都是正确的。

必世而后仁,是指我们经历了一场变故之后,收拾残局,把它变成一个整体,再往前走是要有一个时间过程的,而这个时间过程当中考验的是领导者超凡的智慧、定力和方向。

如果没有超凡的智慧认清楚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就不知道往什么方向走,孔子很坚定地告诉我们,善人治国百年,无论什么时候,以善人为导向,这种精神建设是永远不能失去的。

同时要让人先多起来,再富起来,日子好过,安全感有了,然后再教之,精神上开始建设,这些都是在孔子的思想当中一脉相承的。

新中国这么多年的路很正确,跟孔子的话很契合,人先多起来,然后日子好过,富起来,然后文化建立起来,一步步朝着让人向善去走。

如果按这样推算,再过个十几年,几十年,我们的社会就很好了,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我们要多一些自信,多一些耐心,当然更重要的是多一点承担。

必世而后仁靠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践行,人人去践行这种文化自信的建设,人人去践行这种仁、义、礼、智的复兴,社会才会逐渐的越来越好,不是靠某一个人。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