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第286讲 卫灵公第十五 第13节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内容简要:

柳下惠在孟子里面谈到的比较多,他是鲁国的大夫,三次做官,三次被罢官,原因都是直言敢谏,不太受当局者的重用。

别人劝他到别的国家发展,他不去,他说我因为正直说实话才被弹劾丢了官职,那我到别的国家我还是正直说实话还会一样丢官,不如就呆在自己的国家。

臧文仲在《春秋》里记载,他对鲁国的有很大贡献。他的官职和孔子一样都是大司寇,曾经向楚国搬救兵,跟齐国做贸易,跟晋国搞外交,对内也发展经济。

为什么这里孔子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呢?问题是在臧文仲的'文’字上面,“文”是他的谥号。谥号是不能乱起的。





在【宪问第十四】里面,有一个卫国的大夫叫公叔文子,公叔文子有一个门客叫“僎”。这个门客很有才能,公叔文子就把他推荐给了国君,后来公叔文子和门客一起被升为大夫。孔子听到这个事情之后说公叔文子能够称得上是文了。





从这里就能够看出孔子对于'文’的谥号的评价主要参考点并不完全在于做了多少功绩,而在于是否能广纳贤才,广举贤才。





《大学》里引用《秦誓》中的话:“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孔子对于一个官员是否称职,能够为国家产生巨大的效益,核心在于能否举荐贤才。

孔子对于“文”这个谥号,他觉得一定要能做到心胸宽广,广纳贤才,让贤者在位,俊杰在位才能称得上“文”。

臧文仲没有举荐柳下惠,一起为国家效力。夫子觉得他的“文”是不配的。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