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第51节【至圣的起点与终点:至诚】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内容简要:

孔子这样至圣的人物,是可以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成就,是因为能做到至诚,至诚是修的出发点,至圣是修的终点。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根本,知天地之化育。

这样,我们就能够明白整个《中庸》所讲述的核心就在于至诚作为我们修的根本。

然后沿着这个诚,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至曲有诚,诚则行,行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从一点点诚开始,然后要每一念都让自己保持在诚的状态,这就离不开时时的觉察和审查,也离不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这样日日的修行。

因为能做到致曲的诚,才能做到每日的熏习,然后就可以致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一步步让自己诚的心散开。

人的那颗本来拧巴着的心,本来困惑着的心,也就开始慢慢的舒展,像阳光融化冰一样。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河开,六九雁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是这样,一开始学的时候像一九二九一样不出手,好冷,这个世界的困难好多,心好纠结,好难,找不到出路,找不到出口,哪怕学过了,那还是感觉到很多的困惑。

在这个时候虽然很困惑,但是不知道困惑的原因,再学下去慢慢的有点明理了,就变成了三九四九冰上走。

一来是你看得见冰,看得见自己内在的困惑产生的原因,同时也是如履薄冰,知道可能我当下这一念是诚的,下一念就可能变得不诚了。

别人夸赞你一下,家里出了点问题,或者说人瞪了你一眼,都可能把你这颗诚的心扯开去,这就称之为冰上走。

但是假如我们可以如履薄冰的念念落在诚上面,这个冰就逐步被消融了。

也就是随着诚的逐步增加,内在力量开始慢慢的变强,原本要遇到的骚耳挠腮的事情就变得很坦然。

多一分诚就多一分明,多一分明,就多一分坦然,是连贯起来的。

久而久之冰河就打开了,雁儿就归来了。人生和自然很像,我们就是这样子。

有一点点诚,到天下之至诚,至诚了,就可以经纶天下之大经。

《中庸》里面讲到了三达德:智仁勇;五达道:夫义妇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礼臣忠和朋诚友信。

也讲到治国的九经: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这些就是经,就一条线串起来。

当我们能够理解完中庸之道的时候,沿着这个路去走,智仁勇缺哪些,五伦关系里面哪些没有做到,如果是做事业的,我按照治国九经来走,这就叫做经纶天下之大经。

自己做到了,再帮助别人也这么做,自利利他,而不管走到哪一步,就像打太极一样,马步扎的始终是稳的。

脚下面扎得稳是根本,然后上面这样打来打去,才能打得行云流水。

立天下之大本,就立在这个中的心上面,立在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上面,立在诚上面,称之为君子居易以俟命。

不管外面得失成败如何?你都牢牢的站在中的心,不被外界所干扰,这就是立住了根本。

人最可怕的是被外界牵来牵去,不知所以然,但同时不要认为这不要看外界,非也,仍要时时刻刻知道外部的变化。

并且根据外部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策略,但是心不能变,应对的方法随势而变,随时而变,这叫立天下之根本。

然后让自己一点点的去生长,一点点的去前行,这叫做知天地之化育。

大德敦化,小德川流,不要拿同种眼光去看待所有人,要有教无类,但是因材施教,这就是知道天地之化育,生长收藏都是自然界本有的东西。

人在面对这些无常之时,你更有了一份坦然,这就是知天地之化育。

能做到“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根本,知天地之化育”这三点。

我们既站在了中心点上面,可以做到内心坦荡荡,无为清静;同时又能够去有一番作为经纶天下之大经,还能够不急不慢的把事情往前推展。

既不会放之任之,又不会急功近利,因为你知道天地的化育以天地为尊,就不会违背自然。

这就是至诚至圣,而后达到了这三种状态,就是把中庸之道给活出来了。

达到诚是我们修中庸的根本,叫自明诚或者自诚明,由外界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达到了诚,就能立住中,就能经纶天下之大经。

再然后就能根据天地之化育去行事,就这样慢慢的把自己的身心归拢,归到内在的本和里面去。本和也就是我们的天性。

又回到一开始,天命之谓性,然后用你的天性就是诚则明,率性之谓道,不离君子之道,不离圣贤之道,也不离天地之道。

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所仰仗的所依靠的正是我们那一颗赤诚的仁德之心,这颗仁德之心,也就是至诚之心,是你发起了一念恻隐之心。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看人看事,多一分恻隐,多一份不忍,我们就往诚多走了一步,然后空其心,渊渊其渊,大其心,浩浩其天。

如此一来就能慢慢的走向聪明圣知,而假如没有走向聪明圣知,没有走向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的话,是不可能明白此中庸之道的。

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最后一句反问就像夫子拿着标准答案在跟我们讲,只有这样走,达到了,你才能知道,但你又不肯走,怎么办?没办法。

人要相信,选择相信,选择前行,你就能看见,这些都是过来人之言。

天地之道,你达不到怎么能知道呢?不知道,怎么能妄加揣测呢?

《中庸》给我们指了一条非常明确的方向,告诉我们抓住诚,抓住中去做事情,以天地为参,参悟天地,经纶人生的经,三达德;家庭的经,五达道;事业的经,治国九经。

接下来就让我们从至诚走向至圣,时时刻刻记住,扎在经纶大经,立在根本知天地之化育上,一直前行。

通过相信来践行,通过践行来得到相应的结果。结果出来了,我们就会更加的相信,这是一个循环。

只有走这么一个简单的循环,我们才会坚持,才能看到简单的结果,有了简单的结果之后,会继续选择相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

千万不要不相信,一开始不相信的话你就不会行动,不行动怎么会有结果呢?没有结果,当然更加不信了。

信是根,善是功德之母。人简简单单的选择相信,你做到了赤诚,成为你自己,而不是遵循某一个教派。

中庸之道,不是让你去形成思维的束缚,而是做最真诚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笃定,更加清晰,更加淡然,更有成就。而这一切都和别人无关。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