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第6讲 君子有所止(下)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之本。

内容简要: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当我在审判官司的时候,我所做的和别人做的没有任何区别,因为当别人过来打官司的时候,已经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结果。(听讼就是百姓打官司,讼,官司,听讼是审判官司,孔子做过司寇,是管理刑法的,所以他要经常去听官司。)

当呈现的已经是结果的时候,由现成的法律来裁定,如果我不按照法律裁定,只会越来越乱。

如果只在结果上下判断的话,我最多做到公平、公正,别的改变结果的事情做不到。

必也使无讼乎!我要在因上改,要让这个讼减少,无讼。

怎样使无讼呢?教化,人们之所以会有讼,是因为没有经过教育,不明白因果,所以会“小人而无忌惮也。”要通过教化让他知书达礼。

如果在果上下功夫,人已经来打官司了,已经形成了冲突,这时候就算劝架,也没有办法,就像一个碗碎了,只能拼起来而已。

所以孔子说:“必也使无讼乎!”在人与人之间还没有发生冲突的时候,把冲突的因去除。

而要把冲突的因去除,唯一的方法就是教化,让人能够知书达理,再明白礼节,孔子很注重礼乐之教。

有礼节之后,人与人之间相处就会和谐,就会更加谦,反过来,不知书不达理的人,叫无情者。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之本。

情,更多的是对于真相的了解,对于实相的了知,缺乏对实相了知的人,叫无情者。

这样的人不能够知书达理,叫无情者不得尽,没有办法穷理尽性,不能了悟这个道理。

所以,其辞,大畏民志。这种不太了解实相的人,是因为不能够把道理全部融汇贯通,所以,说出来的话,大畏民志。(辞,是言语;畏,是伤害到;民志,百姓的志向。)

所以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当我听取别人诉讼的时候,我是在果上处理问题,一定要按照法律来,我是没有任何其他办法的。

但是作为孔子来说,他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思考人世间如何才能够天下大同,如何才能够和谐。

孔子的本质工作是一个法官,是一个司寇,法官就是按律判刑的人,但是他没有停留在按律判刑这个事情上,而是从按律判刑延展开来想:

如果我只是按律判刑的话,我始终是在事情的末端来处理,这样是不能把问题完全处理完的。

如果只知道在事情的末端处理问题的话,就成为了一个无情者,只知道事情的后端,不知道事情的前端。

一件事情有因有果,听讼在果这一端,问题的发生在因这一端,一定是有因才有果,果又转化为下一个事情的因,这是一个循环,听讼是只在末端。

我们在听取问题、发现问题的时候也是这样,所以很多人解决问题的角度是就着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很难通达,很难穷理尽性。

只有回到“必也使无讼乎!”回到因上解决,把根源切除。

孔子的方法是让人学习,知书达理,从而可以用礼节把不和谐的因素去除,这就是因上的思维。

有因必然会有果,改变了因,也就改变了果。

如果只在果上思维,果受到了惩罚,很可能并没有悔过,反而会心生怨恨,产生更加恶的因,适得其反。

只在果上思考的人,叫无情者,没有明白事情的实相,没有明白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不能够从闭环的角度思考。

我们如果不能从闭环的角度思考,不能从全局的角度思考的话,可能就会变成一个无情者。

在同一个事业当中,你在讲闭环思维,在讲全局,在讲要在因上解决问题,别人会说不对,太麻烦了,那就是无情者不得尽,不能明白这个道理,说出来的话就会大畏民志。

所以,我们更要知止,无情者说的话大畏民志,就需要我们去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止于至善。这样的话,就形成了两股力量。

一股力量在果上去解决,是有局限性的;一股是我们通过学习,在因上去解决,做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知止,这样就可以抵抗住这种力量。

最终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就取决于哪一股力量更能够深入人心,或者我们一个人怎么样,就取决于我们更相信哪一种思维。

我们更相信改善自己的思维,我们就会知止;我们更相信果上的思维,就成为被大畏民志的人,被影响。

所以,我们要坚定自己这个止于至善的心,像一个桩子一样打的牢牢的,心就能正;心正了,身才开始修;身修了,才有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整个《大学》就是从确定方向,理清思路开始的。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