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第11讲【梁惠王章句下】(4)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内容简要:

这一段是齐宣王和孟子在雪宫前的对话,雪宫是齐宣王的行宫,和梁惠王的灵台有点像,就像今天成功人士都喜欢带别人看自己的会所是一样的。

以前的国王看到了像孟子这样的名士,也喜欢带他们看看自己的行宫,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

但他并不知道孟子并不喜欢这些,孟子只想借这个机会来提醒一下眼前这位国王,他该行使自己的责任。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齐宣王带着孟子来到雪宫前,并且信心满满的问:夫子,你看这边环境如何,喜不喜欢?

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孟子说,我喜不喜欢不重要,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是喜欢的,可是喜欢不一定是好事情,大多数人喜欢就想得到,得不到就会抱怨,所以说有人不得,则非其上。

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心理:己有了,想有的更多,看到别人有了,就想得到,如果得不到就抱怨。

这是人性的缺点,人生而贪婪,而且生来不愿意承担责任,他习惯性的把责任推给别人,叫做有人不得,则非其上。(非:说坏话)

把责任推给别人很简单,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把责任推给别人,这固然是不对的,但作为国君,也不能把责任推给我们的子民。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作为一个君上,但却没有去与百姓同乐,这就是我们的过错。

孟子在谈论问题的时候,有一个很鲜明的特征,就是一码归一码,不会混为一谈。

百姓看到别人有的东西,自己没有就抱怨,叫非其上,孟子说这是错的。但不代表你君主做的就对,君主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这也是错的。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一段话阐述了一个深刻道理,是君主用先忧后乐的心来融化人心中的贪婪和怨气。

人有怨气是很正常的,不要因为人有怨气就束手无策,或者说厌恶别人,说人格局小,人格局本来就不大,格局大的话就不是普通人了,格局大也能够为士,为君了。

作为人君的要能够包容别人,然后以先忧后乐之心去融化别人。能够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样的人不称王是没有的。

这里孟子谈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点,就是作为君主,要很清晰的知道,百姓是有这种人性的弱点的,有贪婪、惰性和怨气。

但你不能因为百姓有贪婪、怨气和惰性,就不为他们考虑了,他们是你的子民,你得为他们考虑。

作为父母官,像我们对待孩子一样,哪个孩子都有惰性,有怨气,有贪婪,你不会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孩子,为人君也是如此。

孟子谈到的这种心,其实是跳了两个级别:首先是不去剥削百姓;

然后,不是因为百姓好,才对他好,百姓就是不好,也要对他好,因为你是君。

齐宣王好像一时不太能接受,觉得要求过于高了。孟子就说,不是我对你提的要求高,是你想要的比较多。

人想要什么,就得付出相应的东西,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二者之间一定是对应的,不可能什么都没付出,就要得到,天底下没有这样的道理;

也没有说我付出了,结果一无所获,也绝无这个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艮古不变的道理。

孟子跟齐宣王说,对一个君主来讲,你既然有王天下的大志向,就要承担相应的大责任,做相应的事情。处于君位则行君事,这叫素位而行。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孟子举了齐景公例子,齐景公是继齐桓公之后,齐国又一个杰出的君主。他的丞相叫晏缨,是我们所熟悉的身高五尺,但智慧超群的晏子。

曾经齐景公和晏子之间有一段对话,齐景公对晏子说:我有个比较大的志向,我想尊海而南,放于琅琊,从这里到南海都是我的领域和疆土。(齐国在今天的临沂、日照那一带,在内陆这边靠徐州,在东面是靠海,再往南是以前的吴国和楚国。)

齐景公志向比较大,他也知道要完成这样的志向,不是那么简单,得付出点东西,就问晏子应该如何做,才能够达到先王的功业。(先王就是齐桓公,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个出场的人物。)

所以齐景公和齐桓公中间隔了有100多年,这100年左右是比较混乱的。因为齐桓公当时的接班人没有定好,所以在齐桓公之后,就是王子之间争夺王位。

后来又几代人都很乱,一直到齐景公才拨乱反正。所以齐景公上位之后,就有一个夙愿,要把齐国重新拉回快车道,恢复往日霸主的荣光。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

晏子说,大王,你有此一问,说明你志向远大。

我先跟你说一说天子和诸侯是怎么回事,要遵海而南,地域极广,靠直辖是不够的,就等于要有很多诸侯国。跟你讲天子巡狩的事情,是能够有启发的。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天子巡狩,不是真的去封土之内转一圈打个猎,是去视察诸侯国的时候,看一看各个地方守卫国土的诸侯做的怎么样,有哪些需要帮助的。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述职报告,到年底我是什么职位,在哪个分公司当职,做了哪些事情,有哪些要改善的点,希望总部给予如何的支持。

无非事者。

一个巡狩,一个述职,无非事者。治理天下之事。

天子作为一个总部,诸侯国作为一个分部,大家在一定的纲领之内各司其职,把事情给做好,叫无非事者。此事即是安百姓,平天下。

天子巡狩并不是下来看看人文风光,诸侯朝于天子也不是去拍拍马屁。他们都是为了让天下治理得更好。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所以,他们在巡狩和述职的时候,在春天播种的时节,他们就来谈一谈在耕种上面哪些事情需要帮助。

在秋天收获的季节,就一年下来总结一下还有哪些需要提供帮助的。春天做计划,秋天收获之后做总结,一个开始,一个结尾,非常科学。

如此便形成了一个循环,春生、夏长、秋收,秋天开完会,冬天回去总结,来年春天继续做,一春一秋一年过去了,称之为春秋。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夏朝的谚语:假如君主不出来巡游,谁来帮助我们呢?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天子的角色是来帮助大家的。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话锋一转,晏子说现在则不是,天子出来就是游山玩水,收集奇珍异宝,如此一来,所到之处就不会人欢迎,而是希望他快点走。

因为你没有给我带来帮助,你是在消耗我,我不欢迎你;你来帮助我,我才欢迎你。

所以天子从原来的巡狩去帮助诸侯,变成现在的来消费诸侯,自然不得诸侯人心,不得民心。大家就凝固不起来。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诸侯不喜欢你流连忘返,不喜欢你流连荒亡,从流下而忘返谓之流,从流上而忘返谓之连,这都是玩物丧志的。(现在流连忘返这个词是中性的,去哪边游玩流连忘返。但在那个时候流连是一个贬义词。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不知道回去叫流连忘返,流连忘返不是君主该做的事情。

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幑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景公大悦,他开始做一个合乎天道的事情,损有余而补不足。大家都很开心,齐国走上了快车道。

总结:

君主要做君主该做的事,不要沉迷于物质的享受,一定要做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事情,一定得比普通人高出好几个层级的维度,不能跟百姓一般见识。否则君是做不好的。

所以,首先在格局上面要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忧,以天下为乐;然后要在行动上把自己作为君该做的事做好。

附原文: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幑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