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第36讲【公孙丑章句下】(2)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内容简要:

这一段里面讲述了孟子和齐王的一个故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这一天孟子原准备要去上朝去见齐王,但是就在他准备出门的那一刻,齐王的使者到了。

齐王的使者是来向孟子表达歉意的。他说:“我们大王本想过来拜访您,可是他感染了风寒,不能出门、不能吹风;但他又真的很仰慕您的贤才,不知道可不可以请您上朝去见他?如果可以的话,大王一定会很开心的。”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孟子对他说:“非常抱歉,我身体也不太好。麻烦你回去告诉齐王,这几天我也不能见风,不能上朝拜见。”使者就回去了。

难道是孟子真的傲娇吗

这段话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孟子本来就想去朝堂之上拜见齐王的,可是为什么他的使者来说了之后,孟子反而身体不适不能拜见呢?

其实这是两个不同位置不同情形下发生的事情。

这一段话应该是发生在孟子去齐国的早期,那时的孟子还不是一个名声很大的人,于是他准备在自己学生的引荐下去见齐王。

虽然说孟子当时的名声不是很大,但他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也已经崭露头角;所以齐王知道孟子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本来孟子的身份是一个学者,他想通过齐国完成自己的政治抱负,在学生公孙丑的引荐下去拜见齐王,这是应该的。

但是齐王派使者过来召见孟子上朝觐见,意义就不一样了。

如果你是真的感染了风寒,非常有诚心的过来拜访,你可以等吃两剂药身体好了之后再来拜访孟子,为什么要在感染风寒的时候,派人召孟子在朝堂上见?于是孟子也说身体有疾病,不能上朝觐见。

所以这里面大家要明白:虽然孟子本来就想去见齐王,但那个是他去拜访齐王;后面孟子听到齐王的使者说'齐王本来想来拜访他,但是现在因为身体不好,就变成了召见孟子’,性质就发生了转变。

那就说明齐王的内心并不是真的求贤若渴,他对贤者并没有一个真正尊重的态度。所以孟子并不是说清高、爱惜羽毛、一定要争这口气;而是他看到了齐王的虚伪,以及看到了齐王对待贤者不正确的态度。所以他才拒绝了齐王的召见。

如果说齐王能够领会到孟子不能上朝觐见的意思,过几天自己就会乖乖的带上礼物上门来向孟子请教。可是齐王第二天却派来了医生过来看孟子。这个就好像后来魏王派医生看司马懿一样,并不是真的关心司马懿的身体,而是让医生看看司马懿到底是真疯了,还是装疯的。你敢拒绝我,我就让你下不了台。这其实是一个傲慢的升级。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医生过来却没有见到孟子,因为孟子的朋友东郭氏家里面有丧事,所以孟子第二天吊丧去了。他的学生公孙丑还跟他讲:“老师,今天你去吊丧不妥。昨天你还跟齐王的使者说身体不好,不能吹风;今天你就去吊丧,这不是明显打齐王的脸告诉他:自己就是找个借口不去见。”

孟子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孟子却说:“对!我就是告诉他,我是故意的。再说了,我昨天生病,昨天我又没有出门;我今天病好了,去我朋友东郭氏家里吊丧,这不是应该的吗?朋友家有丧事,我不去吊丧,那是不符合礼节。”学生哪儿说得过老师。于是公孙丑不得已,只好陪着孟子去吊丧。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这边齐王派来的医生来到了孟子家。孟子的弟弟孟仲子赶紧说:是这样的,昨天齐王派使者过来,家兄虽然身体不好,但也是一个忧国忧民之人,心里面想着朝廷,所以昨天在家休整了一天,今天一大早就出门见齐王去了。你赶紧回宫,可能你们在宫中就能相见。医生被他说的一愣一愣的,只好返回。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人一旦说谎,后面就得说100个谎,把前面的谎给圆起来。所以孟仲子赶紧派一个人去路上截孟子说:你现在一定不要回家。刚才齐王派医生过来了,我谎称你今天身体好了,在去见大王的路上。他的弟弟也是爱之深责之切,可是他也确实不太能够明白孟子这么做的原因。他还认为孟子在跟齐王斗气。

对孟仲子以及大多数人来讲,都是这么想的,但孟子不这么认为。孟子知道,一开始的你的出发心错了,后面一切就都错了;心对了,一切才能对。所以这一点是我们要能理解的。并不是孟子事多,一定要争名斗气。

孔子周游列国到达卫国时,卫灵公很赏识他,子路问孔子接下来准备怎么做?孔子说:先要正名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此时孟子跟齐王的境况也是如此。“名不正则言不顺”,一开始没有摆正,后面一切都是白扯,所以一般人不太能理解。孟仲子不让他回家,他没办法扭头去自己另外一个朋友景氏家里。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景丑也听说孟子这个事情,就对孟子说:“我觉得你这个事做的不地道。我们都是学儒家学问的,儒家讲忠孝,在家里面对待父母要孝,出去对待君主要忠,但是现在我们都看到齐王对你的敬。昨天派使者过去请你,听说你生病了,今天派医生来看你,大王对你多好。可是我们没有看到你对大王的尊敬。”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孟子说:“你这叫什么话?我对大王是非常尊敬的.我对大王的尊敬体现在我对他讲尧舜之道,讲治国的大道。难道你们不知道尧舜之道的好处吗?为什么齐国没有人和齐王讲仁义之道?你不跟他讲仁义之道,你是看不起他,觉得他听不懂吗?我跟齐王讲尧舜之道。我是把他当成一个贤君明主来看待的,所以我对他是最尊敬的,没有人比我对他更敬。”

孟子的用心良苦

这虽然是孟子回景氏的一句话,其实值得我们去深思。所谓对人的尊敬是什么?并不是我们口头上或者肢体语言上对人握个手、敬个礼什么的,而是你把他当成谁。你把他当成谁,决定了你怎么去对待他。所以孟子对齐王讲尧舜之道,把齐王当成一个仁君;其他人不跟齐王讲尧舜之道,因为他们把齐王当成一个碌碌无为的君主。

所以孟子跟景子讲解,说明是大家误会了我的意思。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景子说:“你跟齐王讲尧舜之道,我们当然知道你对他的尊敬,我们今天不谈大范围形而上的尽忠,我们谈点具体的事情。齐王召你入宫,你却托病不见。《礼记》上面讲“君主召唤你,你应该立马就去。”为什么你得到了王的召命,反而躲着不见呢?你的行为跟《礼记》记载的有点不一致。我们不解的正是这个问题。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孟子说:“你这叫什么话?”曾子曾经说过'楚国、晋国很富有,很多国家都比不了,财富是他们所宝贵的;我的仁爱与仁义是我所宝贵的。他的富贵不能替代我的仁义,当然我的仁义也不能替代他的富贵。但是没有说他是一个有爵位的人,就能对我这个有仁义的人居高临下,我们各自其实是平等的。

各位注意这是孟子的平等观,你的爵位并不能够对我居高临下。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然后引用曾子的文章说 “说天下有三种是尊贵的人,第一个有爵位的人,第二个是年长之人,第三个是有德行之人。你怎么能够因为有其一而怠慢其二呢?齐王是有爵位的,可以统领齐国;但我孟子是有仁义的,我能治理天下。你因为你的爵位而对我的仁义视而不见,对我怠慢,我就没有必要去尊敬你,我要让你知道,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然后孟子举了例子说,当年管仲还是个阶下囚的时候,齐桓公都不会用召见的形式来见他,而是去请他。如此管仲才愿意为他出谋划策。连管仲这样的人都不愿意被召见,你让我愿意被召见,怎么可能。所以这是孟子的逻辑,他要让齐王知道如何对待人才。

所以我们通过这一章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也要学会对待人才,要用真正的礼节,不要虚伪。

虚伪是一切错误的开始,真诚是一切正确的开始。

附原文: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醜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