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第40讲【公孙丑章句下】(6)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内容简要:

这一段里面讲的是孟子在做齐国的卿相这段时间之内发生的一件事。

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滕国国君去世,孟子作为齐国吊丧的使者去往滕国。齐王派了一个大夫叫王欢,跟随着孟子一起去。在齐国往返滕国的时间里,孟子和王欢朝夕相处;但是这一路上孟子和王欢却没有讨论过该如何做事。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

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对这点比较疑惑了。就问孟子说:“夫子,你作为齐国的卿相,这个官位也已经很大了,往返于齐藤之间的路程也是很远的,时间也不短了,但是为什么你却没有跟王欢讲应该如何做事?如果他有错误的地方,你有没有跟他提出来呢?”

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孟子说:“他对自己该如何做事情已经很笃定了,我为什么还要多说?”

我们从文章来看,并不能够看出王欢对于自己做事情的原则和方法很笃定,是指很有能力而笃定;还是因为不够谦虚,所以没有向孟子请教。

我们就单从孟子的“予何言哉”来讲一讲。

孟子他有一句话叫做“人之恶,在好为人师”,意思是说不要动不动就对别人去指点江山,别人未必需要你指点,别人也未必想听你指点。这就如孔子所说:“不可言而与之言,是失言也;可与言而不与之言,是失人也。”

假如现在有一个人,他想听你的建议,你却不给他建议,这是有点对不住这个人的成长;当然如果说以另外的方式去答复,这是另外一回事。

好比以前有一个赵州和尚,别人问他问题,他说“喝茶去”,别人说,为什么你总让我喝茶去呢?其实他是通过说喝茶去让你放下,不要太多的纠结,这是属于另外的回答,这并不是属于失人,只是有的时候别人不能理解,就会想为什么老师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呢?他其实是想让你通过另外的方式去思考。就像有的时候,我们有个问题不会做,去问老师。老师一看你这个问题其实是某一个公理不太熟悉,所以并没有跟你讲解题的思路,他就帮你巩固一下公理你就会了。

就像说我们胃痛的话掐一掐合谷穴,敲打一会儿足三里,就舒缓很多。没有说去捶捶胃的。这是医理中的表里之分。所以老师有的时候从根本上帮你解决问题,并没有从表面上回答你想知道的答案。

另外一个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

你确实是看到这个人有问题,但是他的心门是封闭的,你还偏要跟他提个建议。这个时候就会让别人觉得你好烦。所以如果别人并没有准备好接受你的建议,你不要去多说。

孟子他是深刻掌握这个道理的,在佛法里面叫禅机。禅机未到不用开口,开口也白开。这跟外在的身份、名声等等是没有关系的。

比方说孟子当时已经做了齐国的卿相,这个官位是很大的。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官大,就会指使别人该如何;仰仗自己的官位去压人,这叫以势欺人。这是不可以的。

人就是要逐渐的把外在的这些东西去掉,用内在符合道义的信念做事情,这样的话心才能平,才能做的正确,就像孟子这样“不可与之言,则不与之言”。从这当中可以看到孟子,他讲话的技巧以及内心的定力。就像孟子的学生说:“夫子,现在外面人都说你口才很好。”孟子说:“我不是喜欢讲话,我只是在需要我说话的时候说出我该说的话而已。”他是说出该说的话,他不是喜欢说话,这很关键。

这一段我们主要就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不要失人,也不要失言。去掉你外在的所有头衔,那些都不重要,内在是否中正平和,这是最重要的。这是修心之要,借事修心。

附原文:

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

  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