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第67讲 【离娄章句上】(4)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内容简要:

'反求诸己’这四个字在我们的国学课程中,应该被无数次提到了。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所有事情都是自己的原因,这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的。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凡事都是双方或者多方形成的。但是问题来了,现在要如何去改变?双方也好,单方也好,多方也好,如果问题的结果是一个平均值,对方没有改变,你却在改变;这时平均值一定是在增加的。

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反求诸己’并不是指所有问题都是我们的问题。一定是共同参与这件事情的所有人的责任,是大家一起造成的。这是第一点。v

第二点:谁造成的和谁去改变,这是两回事。大多数人在造成问题的时候,是无意识造成的;但改变是需要有勇气有魄力的人去有意识下决心去改变的,否则扭转不了。这么一来我们就知道'反求诸己’首先是很清楚的知道问题是大家造成的;同时又能有担当,不推卸责任,甚至于说是揽责任。

人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跟随的,你说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一种是抱怨者,把责任推卸出去;第三种,是改变者,会主动承担与思考。

我们把'责任’和'改变’二者切开,是让大家去思考清楚,虽然不都是你的责任,那么你是要做一个改变者,还是做一个跟随者或者抱怨者?能解决掉问题,带给大家利益的人一定是承担者、反求诸己的人。

结合我们前面所说的人生只有两条路,一条上行,一条下达。你如果走跟随或抱怨的路,你是不会上心的,是在下达;当然如果跟随了正确的人也能走上行的路,但是没有那么快;承担者就不一样了,他能成长的非常快。所以'反求诸己’的前提,是要做一个承担者,敢于把问题揽在自己身上。

《论语》【尧曰第二十】有记载一段话叫做'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意思是尧对舜说整个天下的兴衰全在你一个人,真诚地执守中正之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困苦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

天下的事情是天下人共同的责任,不单单是舜德责任。因为舜是天子,所以要承担起天下人重大的使命和责任。这就是上古圣主贤君的表率。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你可以不承担这个责任,没有人说你什么;但如果你去做了,别人会为你点赞,这就是在承担中成长,这就是' 反’!刚才我们讲这么多,就是要把责任和承担两者说清楚。

开始承担只是'反’的第一步,信念要打牢。承担就意味着会遇到很多的挑战与问题;问题多了,人就会委屈。因为自己开始做改变,对他人的态度越来越好的时候,这些人不一定能做到理解你。结果可能还是乱的,没有得到回报的。这时候怎么办?

还是前面所说的人生两条路,向上走还是向下走,取决于你每一个当下的心念和判断的选择。

你觉得受委屈了,就去抱怨;这就是往下走,这时能做到内省的话,摁住自己躁动的心,然后转念,沉静的思考解决方案,态度要对事不对人,就是在上行。转念的功夫贯穿于我们整个人格提升的全过程,一个人愿意承担的越多,遇到的挑战就会越多;遇到的挑战越多,越需要转化自己的心念;这时候是在和过去的自己做对抗,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不要认为现在在承担了,在做好事了,努力修行自己,那么天下所有的坏事都不要过来找我,这个想法是偏颇的,不要怕坏事来找你,坏事可能是来锻炼你的。

爱人不亲反其仁

人的成长都需要历练与检验。有诗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这个道理。也在告诉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正是我们去转念的时候。

所以孟子说:“你对别人很有仁爱了,但是别人就是不能和你交心,怎么办?不要抱怨,去转念,去反省自己的仁爱到底够不够?我在对别人好的时候,有没有从真正帮助他的角度去做?我有没有贴他的心?我有没有趾高气扬?有没有神情傲慢?我给他的是不是他想要的?这些思考与检点都属于'反其仁’的范畴。

所以只要不抱怨,然后心念一转,首先是转向自己,扪心自问自己有没有哪边做的不对?这时候就很容易找到问题点,然后去攻克这个问题点,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就是'爱人不亲反其仁’的表现。

治人不治反其智

治人不治反其智,如果你现在要治理一个企业或者一个部门或者治理一个地方,结果不尽如人意怎么办?也要去'反’啊!效果不好就是做的不够多,反思不是坐在办公室空想,是到现场去反思,拿数据来反思,从自己的战略规划去反思有没有头顶天,取法乎上?有没有脚踏地抓细节?不抱怨就是在和自己死磕,就是在'反其智’。

《中庸》里面也有一句话,叫做'以人治人改而止’,说的是同样的道理。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所以治理企业、国家要一步步去治。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会转。往内反观就能转念,转念就能产生智慧,智就能产生仁。

礼人不答反其敬

礼人不答反其敬。意思是你对别人很有礼貌,别人不理你;此时你要去看看自己内心到底有没有真正的诚敬之心。人心很敏感,内心有隔阂而表现出的言行,对方很容易感觉到。所以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这三个都是在告诉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不要想着找一个人诉诉苦;做了很多事情,也不要去邀功;这些通通是往下面走的,要警惕。尧、舜说'人心惟危’,意思人心稍不注意就会放肆,或偏苦或偏乐;所以在每一次遇到问题的时候,都要会去'反’。反多了,人逐渐的就一身正气了。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这就是反求诸己。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所以'反求诸己’是把所有的希望放在自己身上,做好自己去影响他人。反求则生智,用智慧可以制定一套方略有序推进。推进的过程当中有问题,还是要反到自己身上来。立定仁德的一脚,像圆规一样把人生之圆画起来,这就叫永言配命,自求多福。随着我们自己脚立得越来越正,外面这个圈就能画的越来越广,这是仁的维度和深度。

附原文: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