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第167讲【告子章句下】(5)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内容简要:

各位学友,大家上午好,我们今天来讲《告子章句下》第5小节。

这一节记载了孟子分别采用不同方式和季子、储子交往的故事,启发我们如何正确的与人相处。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

孟子居住在邹地时,周围紧邻一个叫任的小国,有一次任国的国君出去朝会别的国君,就委托弟弟季任代理主持国政。恰巧在此期间,季任听说了孟子的德行和事迹,很想结交孟子这样的贤者,碍于公务缠身不能亲自前往,于是派人送了礼物去给孟子。古时候这种委托他人派送礼物结交朋友的方式,人们称之为以币交。当委派的使者将礼物带到邹地,孟子欣然接受了礼物,但是并没有回去拜访季子。

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

后来,孟子迁居到平陆,齐国的相储子也想结交孟子,于是派人送礼给孟子。孟子同样是采用受之而不报的方式,只接受了礼物而没有回访储子。

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

这两件事情非常平常,也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非议。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孟子从邹国路过任国时,他就特意去面见了季任;某天当孟子从平陆来到齐国的时候,却没有去见储子。

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 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

很多人对孟子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季任和储子心存疑惑,于是孟子的一个学生屋庐子就好奇的发问道:“夫子,你见季任而不见储子,是不是因为季任是世子,而储子只是一个国相,他们俩地位和职位不同而区别对待他们呢。”

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孟子说:“不是的。《尚书》中有讲解到:'人在祭祀的时候有很多的流程和礼节,如果你可以做到这些礼节而没有去做,那即便你有了贡品,鬼神也不认为你祭祀了,为什么?因为真正的祭祀需要诚意,事死如事生,如果你没有诚心诚意的去做祭祀这个事情,那是没有祭祀的效果的’”孟子引用了上述这一段话,屋庐子马上就明白了老师的意思。

周围其他的学生就来请教屋庐子,想探究老师说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屋庐子就说:“老师的意思是季任和储子两人都是同样的行为,但是他们俩背后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季任当时因为要主持国政,没有办法亲自来见拜见老师,他委派使者拿礼物过来拜见老师,这是他当时所有能做的事情了;但是储子就不一样了,储子是可以亲自来到平陆拜访老师的,但他只是派人送了礼物过来,这里头就表明诚意不足。所以虽然两者是同样的行为,其背后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由此可见,孟子对待朋友的方法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他能看人难处,并不会因为对方官职和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另一方面,即使自己的行为被好事之人误解而造谣,孟夫子也是不太在乎的,他仅仅是拿祭祀礼仪去简单的理清楚事情的本质,体现了君子不争的高尚风格。

我们要学习孟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也要提醒自己不要用小人之心去揣测别人,我们要多用一点慈悲之心,尽量能看到人家背后真正的用意。

相反,如果我们遇到事情一开始就拿自己的偏见去揣度别人,就会让我们失去客观公正的立场。这会让我们的内心慢慢的滋生很多阴暗的念头。我们学会这一点,那自己的内心逐步会走向光明,心量就会变大。

经典原文: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1]。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2]。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3]。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 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3]”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4]”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5]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