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第178讲【告子章句下】(16)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内容简要:

这一节是非常简短的一句话,表达了孟子对于教育方法的观点。同时,这一节也是呼应《告子章句下》第二小节孟子与学生曹交的对话:曹交曾经对孟子说:“老师我来跟在你后面学习。”孟子直接回绝曹交说:“我不收你作为学生,你回去吧。”正好在本节中,孟子也回应了为什么回绝曹交的原由。

【1】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孟子认为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种形式,通过表扬可以达到教化对方的目的,批评他人同样也可以;学生遇到疑惑,老师直接告诉答案是一种方式,通过引导他去思考自己寻找答案,当然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

那么接下来一句就非常有趣了:孟子说有些我不屑于去教导他,也就是对他一种教诲。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我们尝试转换一个视角来看待这句话,孟子的学生也非常多,那么他愿意教导什么样的学生呢?我们试着分析一下,孟子一定愿意教导那些态度诚恳、勇猛精进和虚心进取的学生。那么孟子不愿意教导的学生可能会是什么样的人呢?有些人表面上非常好学,也很勇猛精进,可是内心深处的傲慢和偏见却很大,这种学生该怎么去教导他呢?那一定是先要教会他去除贡高我慢,把态度端正诚恳起来,自然而然,拒绝收他为学生、暂时不要教导他是最好的方法。

所以这一章节孟子告诉我们,对待教育也要抓住实质对症下药,而不要从表面上去判断。与此同时,关于教育也充满了辩证关系,就像《道德经》里面所说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意善之。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所以孟子说有的时候别人过来求学,但是我看他根本就没有求学的态度,他也不是想学完之后去认真行道的。对这一部分人我就不教他们.

但是孟子然后又加了一句话说: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他说那些我不想教的人,其实我在和他们聊的过程当中也是在教他们,只是教的不是知识而已。教的是如何让他从内心上面去产生一些触动。

《六祖坛经》也有类似的一句话: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这句话是慧能大师对他的学生交代该如何与他人相处,留下的一个方法。慧能大师非常有智慧,他觉察到文人之间对待教义和道理,由于并不是完全透彻和明白,存在偏见时就特别喜欢争论。实际上这些争论意义比较有限,往往是为了展现个人的高下而产生的争论;真正像孔孟这些大德,他们会从道义的角度看待这些差异,学道并非是为了与人去较量个高低,而是运用自己所学之道去改变世界,造福大众。所以当他们看到与自己同见同行者的时候,就会深深的感到很亲切,然后就会一起来交流,乃至一起前行。这种情形就叫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是这样,也有很多人他在修行的过程中,容易在道理上进行争辩,遇到这种机缘不到的情形,我们最好的做法,也就是慧能大师说的: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这种合掌令欢喜不是敷衍,而是让人在内心上面不至于变得更加偏激,也是从自己行为上教导对方应虚心低调,去除自己的贡高我慢。

所以孟子在这一章中提出的教育方法,是他深通人性之后所总结出来的,这样来我们大概就能理解孟子所说的,不屑之教诲是亦教诲,一切都是在等待合适的机缘而已。

好的,我们这一节就讲到这里,谢谢。

经典原文: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1]。”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