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第202讲【尽心章句上】(24)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内容简介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东山是鲁国的一座山,孟子说登上东山之后,整个鲁国就可以尽收眼底;而当登上泰山之后,则整个天下都尽在眼底,正如杜甫所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鲁国和天下会自己变化而缩小吗?应该不会,变化的是我们所处位置的高度。当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小了,是因为我们站得高了,所谓“山高人为峰”。孟子提出登高望远的例子,是要指点我们如何修身养性,提高自己。当我们沿着儒家里仁义礼智四条路攀上心性的巅峰,就会达到修行静心的目的;在佛教里,也很注重教导佛弟子们翻越贪、嗔、痴三座大山,是一样的道理。

当我们翻越这些大山后,我们才能够站在人生的顶端,反观自己一路修行而来时的路,这些也是孟子对尽心章句前面一些文章的总结。在前面一些文字里,孟子讲到了治国、修身之道,也提到了良知良能等具体内容,孟子担心我们对这些简短而重要的文字不以为然,所以在这里他重点强调,鼓励我们沿着这些道路勇于登攀,最终达到人生修行上的高峰。

大家要注意,孟子讲的是大规律和大道理,对于具体细节的方法往往一带而过。比如治国大道,孟子提出要“易其田畴,薄其税敛”,那么怎么薄其税敛呢?孟子往往忽略不讲,并非是孟子不懂。对于孟子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坚定君王“薄其税敛”的决心,至于如何实施,让精通财务的人去制定薄其税敛的政策与方针。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君王与官宦能坚守为民的初心是最关键的。所以孟子只讲鼓励我们等高峰,而并不具体教导我们如何攀登,道理是一样的。

【2】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海是整体,圣人之门是全体,面对整个大海去谈水,面对整个圣人之门而仅仅用语言去描述,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仅仅从一瓢海水去描述大海,简单应用文字描述圣人之门都非常片面,如盲人摸象一般难以全面。于是孟子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这一段是教导我们不要让某一些语言、文字局限住自己的思维,千万不要皓首穷经而死读书,要看到书里面的精华和精粹,否则我们就成了大海里取一瓢水的那个人。

那么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我们如何才能观其澜得其精华呢?我们与上一段回应一下,只有站得高才能观其全面,而不会错失海水的波澜壮阔。修行路上,只有立意高远才能体会到圣人言行的精髓,而不会陷入迷信或误解的错误境界。这就是孟子在前面反复提醒我们的,要站的够高去看世界。

但是,在修行道路上,仅仅站得够高是不是就可以了呢?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孟子继续讲解了下面一段文字。

【3】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认为,在修行道路上立意高远至关重要,与此同时还需要我们保持谦卑务实的心态,踏实勤奋的去践行道义。

孟子用水流的例子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一滴水如何才能永远留存?涓涓细流,最终汇于江河、归入大海方得永生。在从源头出发到达大海的过程中,水每经过一个丘壑,都得将丘壑填满后才能继续前行:将小溪填满,流入河流;将河流填满,流入江海。这种特性,孟子就称之为“不盈科不行”。

孟子认为,君子志于学也是这样的道理,目标确定后,在执行过程中每一步都要踏实前行,不可浮夸,如一滴水一样最后汇到大海。君子从开始修身养性,到最终达到目标成为圣贤的过程,孟子称之为“成章”。

在这一章节中,孟子教导我们,修行路上要立意高远、踏实精进,大概就是诸位大德提出来的: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在这里,我们要感谢孟子对我们的勉励,力争做一个成章而达的君子。

好的,这一节我们就讲到这里。

经典原文: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1]。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2]。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3]。”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