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第259讲【尽心章句下】(34)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内容简要:

这一节是孟子教学生游说诸侯王的心法,孟子所传授的游说诸侯王之心法很简单,两个字:藐之。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藐之,就是轻视。这个轻视不是表面上强行装出来的一种气焰去藐视别人,而是在心底看清楚诸侯王所处之道,以及自身所具备的王道,二者之间的差距,从而产生文化自信。

藐视是因为文化的自信而产生的,如果理解为看到别人要心高气傲的样子,就错了,那不是孟子的本意。

大多数人在诸侯王面前没有优势可言。诸侯王高高在上,富有一国,后车千乘,疆土万丈,自己不过是七尺之躯,三寸之舌,好像要矮很多。你比别人矮那么多,别人不可能听你的。

所以,孟子说,要想说服诸侯王使用王道,绝对不能用这种以卑视尊的心态,而要反过来,藐之,不要看它表面上宫殿富丽堂皇,兵车很多,而要看到本质。

本质有两点:第一,他是人,你也是人;第二,他行的是无道,他们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道,正是因为他们不懂王道,才需要你去跟他们讲王道,你有王道,自信就有了。

如果不自信,说明你对王道不自信。游说诸侯王的弟子自己不自信,说明功夫不到家。

孟子游说梁惠王时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争利,则国危矣。”就是告诉梁惠王,不要在那边拽,居安思危,你现在满口利,都是在给自己埋祸端,我是来救你,跟你讲王道的。

如果孟子不是这样的态度,梁惠王不可能听他的。所以作为讲王道的人,对文化要自信,非人不传,你德行不够,我不跟你讲。

所以这里面有个很微妙的点,就是自己到底有没有领悟王道,如果自己不领悟王道,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被富丽堂皇的皇宫,以及诸侯王的权势所吓住或者迷惑住,俯首为稻粮谋,求一官半职,养妻儿老小。

另一种,不明白王道,但是又想起来老师说过要藐视诸侯王,就强撑起来,尔等诸侯王不行王道如何如何,不尊重诸侯王,然后别人问什么是王道,又说不清楚,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所以藐之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把王道彻底弄明白;第二,有无往而不利的勇气去游说。

孟子说,要能做到不被权贵所诱惑或压迫,不产生精神上的压迫与恐惧,就看自己得志时会怎么做。

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

我如果得志,就会想到像尧舜的时候,利天下之百姓,亲贤好民,不会去整天想着修数仞宫墙。

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吃饭的时候,摆一个一丈见方的桌子,太豪华了,我如果得志也不会这样做,不用摆那么大的阵仗。满汉全席,都是民脂民膏,这个我得志弗为也。

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

有点空闲,不务朝政,就去打猎,这个我也不干。

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

这些皆我所不为也,堂高千仞,富丽堂皇,锦衣玉食,驰骋田猎,都不是我想要的。

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我不欲耳聋,不欲眼瞎,不欲心发狂,所以我自然得志弗为也。

既然你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我想要的,我就没有什么有求于你,但是我有王道可以给你,这就是自信。

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讲义利之辨,天地之道,四时运行之法,这些比你的锦衣玉食值钱,我没有什么好怕你的,因为我对你没有任何所求,这叫做无欲则刚,藐从无欲而来。

所以学问扎扎实实做好,欲望彻底铲除,才能成为善士。在任何时代,这都是我们读书人真正该做的事情,明道以利天下。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