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1章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内容简要:

《道德经》是我们中国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据传孔子一生曾多次向老子请教,并发出了“老子其如龙也”的感慨。这句评论表达了孔子对老子的赞叹,意思是说老子对“道”的领悟已然与道合为一体,像龙一样莫知其首尾,不能够找到它的端倪。那么作为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道德经》自然而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一部经典。

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与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讲解了《道德经》,我们这一次的讲解将力求探索“道”、“德”二字的原意,并从这个角度去探索老子想传递给我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四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是在讲解道的运用,因此,我们也会将《四书》与《道德经》相互佐证进行讲解,促进各位学友对《道德经》的理解与运用。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开篇两句话是道德经的核心,首先解答第一个问题,什么是“道”?

道德经开篇第一句话就说: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说,当你试图用语言去解释道的时候,你已然不能透彻明了的领悟“道”的全部内涵。老子认为,“道”是一切的本源,它是生化天地的源头。我们芸芸众生和宇宙万物都在“道”的中间,那怎么可能用片面的语言去把道讲清楚呢。“道”化育了万物,万物都有道的体现。虽然我们不能通过言语将道的内涵描述清楚,但是,别忘了人是万物之灵,我们每个平凡人都是可以体悟“道”并在生活中践行“道”义的,这是老子道德经的主要目的,也是孔子提到“吾道以一贯之”的原因。

《周易》也提出:“圣人明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同其光,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再将“道”化为德行,泽被苍生。意思是说大人的德性,要与天地的功德相契合,要与日月的光明相契合,要与春、夏、秋、冬四时的时序相契合,要与鬼神的吉凶相契合。再将道义化为自身的德行,从而泽被苍生。对比而言,普通人则没有这个能力。普通人不知道什么是“道”?他关注更多是自身能得到什么?所以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所以开篇第一句话,老子是要告诉我们,学道要学常道,要寻找恒常之道,不要走小道。不要因为自己在言语或文字上有过人之处,就自恃有才、不思进取,而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寻找恒道。

如何入道呢?要先明道。老子为了让我们明白什么是道,他也不得已用语言进行阐述。所以开篇讲述道的作用,是教我们入道的法门,让我们去领悟大道的真谛,引导我们立成道之志。

领悟到这一点,我们就不要过多在文字上打转。比方说“道”这个字也有多种解释、“常”这个字也有多种解释,我们究竟该听哪种解释呢?我们要学会顺着文章的结构去理解它的意思,领悟它的内涵,并在自身加以践行。

接下来老子谈了两个概念:“有”和“无”。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就是老子对于“无”和“有”在此处的定义。老子首先假设“无”表达为天地之始;假设“有”表达为万物之母。这里并不是说老子把“无”定义成天地之始,这一点是正确理解的前提,大家一定要注意正确理解。

那么我们顺着“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来理解一下,“无”和“有”它的内涵。天地未开之前是混沌的,混沌是天地之前的事情。所以当万物还是混沌一团,没有分出阴阳天地的时候,这个混沌状态称之为“无”。其实“无”是包含所有的。

那么“有”呢?“有”是万物之母。“有”了,你就看得见了。比方说我们“人”都有母亲;对于书本来说,书的母亲是谁呢?书的物体形式是纸张组成,纸张是由树皮做出来的,纸张上面被印刷了文字就成了书,而这些文字又是由具备一些思想的前人或哲人写出来的。所以书的母亲是形态转化前的树与赋予它意义的制作人。

也就是说,我们世间看得见的一切东西,我们都能找到在这些事物出现的上一步是什么状态?这称之为“万物之育”。所以“无”是混沌的一团,它包含一切;“有”是散落的形象,它是万物之母。一个无形是本源,一个有形但化育万物,这便是老子描述的“无”和“有”。

【2】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当我们正确理解“无”和“有”,我们可以通过探究观想混沌的根源,去体会“道”的妙处,这个过程可以把它理解为从实践中寻找规律。当我们掌握一点规律之后,我们可以在事情上进行推衍,发现事物发展之后会成为什么样子?无限的推衍,无限的延展,我们就可以看到未来可能发生什么,从而趋吉而避凶。

所以这两种思考方式:一个是向天地之始,向源头去思考,可以思考到“道”的妙处。另外一种是顺着规律,从有形有相的事物往后推衍,而这个推衍我们能够理解,它势必是会顺着规律去推衍的。这两种方式绝对不是分裂的,不是分割开的;观“无”的时候需要透过“有”来观。推衍“有”的时候需要顺着规律顺着“无”来推衍。

【3】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所以说“有”和“无”此两者它是一体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一个事物都是由“无”和“有”两个方面组成的。

这个道理我们可以用咱们“人”来做理解。“人”有“身”和“心”组成,实际上也是身心不二。一本书有实实在在的物质形象,但是它也承载着精神的传递。一栋房子,由钢筋、水泥组成,同样也有温度和人文关怀体现。所有的一切都是“有”、“无”相生的,所以此二者同出而异名。

我们要想论道,首先要学会将“有”和“无”二者不分裂,然后把这二者一体同观。同时观到“有”和“无”不起分别,又能够把真相看得明白,自己心领神会,这是入道之门,所以称之为众妙之门。

道德经在第一章讲解了人要修道的过程。

1、首先要明白有恒道的存在,人心与恒道是一体的;

2、接着提示大家不要被名相所束缚,名相是用来解释“道”的;

3、然后要懂得“有”和“无”之间并不矛盾,二者它是一体的,

4、还要学会通过“有”和“无”来探寻世间大道。

观是入道妙法,是静下心来思考,是客观的探寻,从正确的角度总结沉淀所感所悟。这样融会贯通下来,就具备论道之功夫。内在能够有道,外在化显为德,这便是“道”、“德”。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