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能想到的最廉价的城市宣传素材,就是千篇一律的写字楼

 山阴张侯 2022-03-09

郑州金融岛正式开始运营了。

为了讨喜,有关部门特意选了“二月二”这么一个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个好兆头。

联想到当年北京奥运会特意选在8月8日晚上8点开幕,我不得不苦笑着说:当今中国最大的迷信群体,就是某些口口声声喊着唯物主义的guan员们。

金融岛自初次规划以来就被誉为河南版“陆家嘴”,也是全球唯二两家在岛上大手笔建设金融产业集群的地方(另外一个当然是纽约曼哈顿)。

金融岛的对面,就是龙子湖智慧岛。公开资料显示,其中,高速发展的中原科技城,目前已经入住155个领军项目。

郑州版的“陆家嘴”虽号称金融岛,其实还是地方金融机构的菜市场,除了国资背景的银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外,就是省级的金融企业集聚地(比如郑州银行、中原银行、郑州农商行、中原资产、百瑞信托、豫资集团)等。

其次,就是一些虽然不是河南本土企业,但早已在河南建立分支机构,正好趁这个机会搬到金融岛,无非是施展腾挪术,换个地方而已。

产业要素的集聚当然非常重要,但任何产业集聚都不可能是人为规划出来的。目前来看,郑州金融岛还停留在靠基建拉动土地增值、刺激经济发展的老路子,后续发展如何,尚难以定论。

可以想见的是,此后,金融岛还会承担另外一个功能:作为郑州国际化发展的名片,频繁出现在各类城市宣传片里。

大玉米跑路了,咱还有北龙湖,北龙湖断供了,咱还有金融岛。反正,都是咱河南人的骄傲。

仔细想想,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考个名牌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攒钱买房子、结婚,然后再给孩子攒钱让他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到时候再给孩子买房(说白了就是把人生完全重复着再过一遍)。

越是同质化的东西,越是容易互相伤害。这种“互相伤害”的文化心态,在中国人和中国的城市上面都有所体现。

我们的城市互相伤害的例子,简直是不胜枚举。

A市建了一个某某名人故里,B市马上想方设法也要申请这个名人故里,没故事也要编故事;C市高规格建了一个金融街,D市马上要用更高的规格建中央商务区。

(这种“争风吃醋”式的城市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争宠”心态,争zheng策之宠)

城市既然是千篇一律的,城市宣传片也是大同小异的(如果都是请的同一家公司做的宣传片,那么相似性就更高了)。

于是,在眼花缭乱的宣传片里,我们看到的最多的,好像只有千篇一律、毫无美感的写字楼和各种新区(别管是已经建好的还是正在规划中的)。

我之前听一个新加坡的学者说:你们中国人一方面强调自己的城市有多么厚重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却不惜花天价甚至发债来建设新区,好像你们的文化能搬到新区似的。

如果说宣传片是一座城市的商业广告,那么广告也得突显差异性,才能让观众记得住。

人生模式完全是被复制出来的,那么城市规划和城市文化的塑造上,也难免摆脱这种“被塑造被复制”的影子。

上学、考大学、找工作、买房子,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这些都属于基础设施的层面。

如同城市发展一样,我们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基础设施上面,而里面早已是空荡荡的鬼城。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为基础设施建设埋单,又何谈去享受生活?

中国人常常说的一句话是,“骨子里流的都是中国人的血”(秦桧和岳飞骨子里流的也是中国人的血,可并不影响秦桧借皇帝之手杀掉岳飞)。用基建来刺激经济,背后流的又是谁的血呢?

血缘认同是最低级的认同,集体骄傲是最廉价的骄傲。

总体来看,我们还没有脱离“血缘认知”的层次。很多企业家一开口就是“弟兄们”(往往hei社会才用这种称呼),城市和城市之间要么是“兄弟城市”,要么是“姊妹城市”。

血缘认同是小农文化的产物,必然带来同质化,必然导致对创新的挤压。

建立在血缘认同上的文化,本质上就是不鼓励“与众不同”的。毕竟,大家都流着一样的血,所以别人怎么做,你也应该怎么做,否则就是“不合群”。

在这种文化心态下,城市发展千篇一律也就不足为奇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