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重的地方 | 南京二模优秀作文点评

 钟楼语文 2022-03-09

       一位艺术家挑选了一些游客在柏林大屠杀纪念馆的搞怪留影,然后将图片中肃穆的建筑背景替换为大屠杀中真实的场景。背景一换,纳粹种族清洗的历史便瞬间来到眼前,累累白骨、层层尸墙,游客的搞怪行为特别显眼。这位艺术家说“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沉重的地方。”

沉默的遗迹

殷兆恒(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当历史的浪潮退去,岸边只留下这无言的沙滩。这遗迹沉默着,上面奔跑着后世的孩童们。

       当历史和我们有距离,我们中的很多人便难以再严肃。纪念馆幽怨的墙壁仅是少数亲历者或是反思者喃喃的低语;在他们那里,纪念才有关于生命和人性。而我们这些游客们,只能看见历史的符号,我们可以想象,却难以走进这沉默内容。

       这高明的艺术家并不只是批判了搞怪者,他揭示出了人与历史的距离感。其实我们时常疑惑,为什么我们对于历史中的生和死如此缺乏震撼感?在之前由声音认为是缺少量的概念。要“一个一个”数出那些受难者。然而“一个一个”只是让人对灾难的深重更清楚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一滴水”前,人们多也是浮躁地体验这数量感的冲击。图片虽然真实,却也仅在强调人可以多残忍。

       我们面对的不应是灾难之时的毁灭,而是灾难之前我们先人的价值,在灾难之时他们如何为生命的价值斗争,只有这时我们才能产生庄重和同情。我们才能明白这灾难的荒谬,才能在我们的生命面临挑战时挺身而出。我看过不少艺术家对于文革的回忆,如谭抒真提到自己的老同行,因为要保存乐谱的真迹被红卫兵一拳击倒在地,不仅是落得残疾,他还得亲眼看着自己的钢琴被砸碎,自己的手稿被焚为灰烬,最终又被人扔入化粪池中。后来,他又如何就无人得知了。“差不多,只有几个同行还知道有过这么一个人。”其实就算我知道了这样的事情,我亦很难明白这对于一代人究竟是怎样的痛,但听到这种事时,我的心远比在纪念馆时凝重,因为从那些老人不已的泪水中,我隐隐看见那沉默的遗迹里有什么。

       那里有恐惧,有哭泣,有绝望的挽留和告别,有慌乱也有求生的信念,仍有对旧日的回忆,仍有不停的渴望,可这一切都被灾难抹杀,又被我们遗忘,成为了永远的沉默。

       如果我们真正地愿意走进这沉默,便应当谦虚做一个静默的听众,就算不可理解,也亦应怀着努力和敬畏,伫立在这永远的遗迹前,那里有多年前不可诉说的昨日,亦有我们生命之明日。

点评:

       文章没有简单停留在对拍搞怪照片游客的道德批判上,而是理性分析造成他们错误的根源,是一种现代人与历史的隔阂。顺势从艺术家的角度切入,指出艺术家的高明之处在于揭示了人与历史的距离感。通过更换背景,将历史拉回现实,让人们明白纪念馆是个沉重的地方。

      更妙的是,作者在赞美艺术家的艺术手法上又前进了一步,论证了仅仅表现毁灭的残酷还不够,还要展现生命的价值,用美好去否定残忍,用光明去映衬黑暗。才能让人走进这沉默的遗迹,真正学会敬畏和铭记 ,而不是流于形式。

      文笔老练,论述自然、切实,不堆砌材料。语气平和淡定,讲道理的风度尤其令人赞佩,与很多人上纲上线、热血沸腾的诛心之论不啻天壤。

      第三与第四小节之间的过渡要是能再明确自然一点就更好了。

用艺术唤醒良知

董婉若(南京市金陵中学)

       曾见过南宋马远的一幅《寒江垂钓图》,浩渺烟波,独见一老翁,细看之,竟觉那空白之处皆为山水,满幅水天一色,正是以一种艺术的手段唤醒人们心中的绵绵情思,触发无限想象。

      游客看见那艺术家换过背景的图时,心中一定是沉重的,愧于自己无耻的行为,在血淋淋的民族历史、冤魂哭号中,满幅皆为罪恶,沉睡的良知顷刻苏醒,斥责已变味的心性。

      不禁忆起这个群起而攻之的网络时代。当一切有损形象、违背人性之图片公之于世人,人们更愿以更为粗暴的方式解决,责骂声、污秽之词如同洪水猛兽撕扯着残缺的人性,只不过是与之俱黑罢了。很少有人,像那位艺术家那般,将人类的良知艺术化,世人欣赏的同时,不由反观内心。

      那种艺术,以一种最温和的方式唤醒人性,像是慈母的双手,让人们察觉,但同时,它也是一把利剑,直击人类内心最深处的脆弱,揭开蒙盖事实的面纱,让世人审判自己。

      君不见那永和九年春色中酣醉时所成的千古兰亭,竟慰藉一世枭雄帝王,使他逝去时仍抱着那片温暖;君不见那锦绣中的绝世容貌,沈寿的针线人生告诉世人:精神明亮,能够击溃衰老;君不见杜丽娘的沉吟慨叹,汤显祖的《牡丹亭》让人看见的,是封建礼法约束中呻吟的古代女子,孤舟嫠妇的哀怨情思,江州司马的泣下沾襟之态莫不是听那洞箫之声、凄凄琵琶语而催生的。艺术化的现实,唤醒人们婴孩时的状态——纯碎、洁净、却又是百般令人肝肠尽断,将人的灵魂贴近温热的良知、人性。

      一个民族的潜意识里都是艺术的人性,良知便日日滋养于其中。但黑暗总会来临,并以此为源头进行失去理性的发泻。保持沉着冷静,以一种巧妙的方式留给人们无数的想象,便可留人满幅山水。

      柏林犹太人纪念馆中,没有音响照片,而是借以光影变幻引人深思那个时代,重返良知,这便是艺术相对于人的责骂声的优点。看似如涓涓细流,实则直接冲破黑暗,召唤光明。

      再次望向那满幅皆水的垂钓图,心中念想,只愿在众人嘈杂之时能有一股清流,群起而攻之时,能有一个人站起,用艺术唤醒。

点评:

       从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引出艺术的无限魅力,再接入游客与艺术家的公案,顿挫之法,有少陵遗韵。在别人都责骂搞怪拍照游客之时,作者与艺术家高风跨俗,以艺术的温和唤醒人性,以艺术的犀利直面惨剧。启人自悟,不落言筌。

       后用几例证明艺术的巨大魅力:让人的灵魂贴近温热的良知。再借人性中都有艺术的善因论证对待犯了错的人,不应无理性地谩骂,而是用艺术的手法冷静地点化蒙昧,在世间留下满幅山水。

       全文温柔敦厚,风姿绰约。大雅之音,沁人心脾。

伤痛为师

李宣(南京市金陵中学)

       和平年代的人们无论怎样思考,也无法体会当年的伤痛,从书本和文艺作品中感受到的似乎还是太平淡了。

      所以他们无法理解柏林大屠杀纪念馆前一块块黑色石碑的深意。只当作是随处可见的艺术塑像,才会作出类似于搞怪留影的荒唐之举。

这一片黑色的碑林,不正像艺术界中记录伤痛的部分吗?

      《辛德勒的名单》是电影里的一块碑,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的扭曲是绘画里的一块碑,策兰在《死亡赋格》中一句“死亡,来自德国的大师”是诗歌里的一块碑,《莉莉玛莲》的曲调是音乐声里的一块碑……

      从现实到艺术,我们在世界各地,我们在文化各界竖立了无数的纪念碑。但正是由于此中的真意为人忘却,为人忽略,这些“石碑”终逃不过被恶搞的悲惨命运。

      这不是竖碑者的失误,而是人们内容逃避伤痛的本能在作祟,我们自知无法感知这份伤痛,便抱着侥幸与庆幸的心理,处处回避伤痛,寄希望于“忘却”,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

      可是,就算我们真的决意忘却了,又真经得住考验吗?

      当艺术家把艺术的外衣脱去,展现出白骨尸墙,有几人能心安理得地忘却。伤痛终究无法回避!即然无法逃离,不如就以伤痛为师,以触目惊心的现实,为人们时刻敲响警钟。

      王开岭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犹太人屠杀纪念馆,它细致记录了几乎每一位遇难者的信息。参观者通过这一份份信息,常发出“有很多我的同龄人,他们却被屠杀摧毁”的感叹。这份感叹真是现实利剑刺中了人心最柔软处的体现。

      以伤痛为师,不是时刻用残酷折磨你的灵魂,不是要让每一个人都活在愁云之下,而是让每一个在和平阳光下成长起来的人不要忘却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伤痛。不要在艺术的修饰中忽略了艺术品的每一部分都是创作者含着血与泪完成的。

      要记住,在每一块漆黑的石碑中,都有用伤痛浇铸的亡灵。

点评:

       作者平时关注现实,对柏林大屠杀纪念馆的石块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没有简单迁移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她敏锐地感受到柏林大屠杀纪念馆的石块是在用艺术的方式祭奠亡魂,与之相似的还有绘画、诗歌、音乐等。而一般的游客无法体会这沉重,她将其归结于人类逃避伤痛的本能,比众生归因于游客的空虚、冷漠等要深刻,有自省的意味。

       具体的解决方式在于艺术家更换背景,将艺术回归惨痛的现实。化含蓄为直露,让你无法忽视,无处逃避。

       我们可以思考,含蓄的艺术究竟能不能起到教化世人的作用?直接的视觉刺激似乎更有效果,与董婉若的思考恰恰相反。两者都能自圆其说,堪称勍敌。

请摘下你的墨镜

杨泽凡(南京市金陵中学)

      一副墨镜,不仅遮挡了色彩的光线,也消隐了色彩背后的感情。艺术家换照片背景之举,与其说是“睹景思史”,不如说是摘掉了象征历史隔阂的墨镜。

       每一处丰碑和纪念馆,都是明眼人的历史。其中夹藏着精神的寓意。交错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感情。从美国波士顿中的轴线走过,每隔百米便是这个国家的百年。从华盛顿纪念碑到林肯纪念馆,一个异乡者当然不能触景生情,而唯有美国人,才能体会那段历史的血和泪。孟菲斯市的马丁·路德·金的雕像,白人不能理解,华人不能理解,只有黑人才明白那一声“让自由之声从国会山上响起”是多么撕心裂肺!历史都有其温度,唯有隔阂与无知,才能让纪念馆前的游客脸上洋溢着笑容!有些细节或许难以捕捉,但作为人的感情应该不异而同。

       孔子讲“三畏”,是古人的修养,而今人,却可以因为无知而无畏。在墨镜的遮掩下,犹太人的血或许看起来只像墨水,受难者脸上惊恐和极度痛苦的表情也只不过是黑白胶片时代的剪影。如果抱有这种愚昧,搞怪亦是难免。柏林大屠杀的纪念馆在他们眼中,只是同洛杉矶的“好莱坞”一般的梦幻旅游。无知是难免的,但其对恶与善的混淆,罪与罚的界线的模糊的作用是明显的。

       唯有知才能敬,唯有敬方能畏。日本“右翼”政治分子或许只愿去靖国神社而不想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稍留片刻。他们这种“无知”是“不想知”,或是“不愿知”。但其造成的影响,是等同于“无知”。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前西德总统勃兰特在犹太人的墓前下跪的一刹那,那一刻,历史的温度回升,人性的主题在升华。这种由“知”向“敬畏”的过渡,是德意志民族的担当,也是德国终究还是被世界接纳的原因。当一个国家或是民族能够通融一种共同的感情,他注定被世人景仰。

       “知”在“敬畏”之前,就好比在你摘下墨镜之前的冲动,便是你的人文关怀。

       请摘下墨镜,向历史深鞠一躬,你会感到历史的沉重。

       历史也会给你相应的温度与宽容。

点评:

       文章以墨镜象征历史的隔阂,揭示游客无法体会死难者惨痛的根源在于不能理解纪念馆的寓意。而艺术家的做法正是摘掉了人们的墨镜,从而直面惨淡的历史。还举了几个典型的例子证明隔阂的巨大力量。一直到这里都相当完美。

       后文转入批判人们的无知造成了无畏,对生命的苦难和历史的悲剧了无敬畏。这种无知又可以分为无意和有意两种。虽然也有道理,但如果从如何摘掉墨镜的角度写,或许更能出彩。这也是本文给我们的启发:在开头抓住材料的核心内涵后,如何顺势而下,中途不要易辙,这是我们写作的一个难点。

 

点评人:陈可人老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