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安、南外、金中四模联考作文评分细则

 钟楼语文 2022-03-09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方是矩,圆是规。

       方是坚持原则,是遵守规则,是按部就班……;圆是善于变通,是相互包容,是周到完美……

(海安、南外、金中四模联考作文)

 

陈可人(南京市金陵中学)

审题

       这是一则哲理类材料作文题,是关于“方”与“圆”内涵及其关系的哲思。如何形象表达抽象的概念,将两者的关系具象化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第一句话化用“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的古训,表明方与圆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象征着某种规范、某种法则,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二句话则将方圆区别开来,指出二者的不同内涵。从视觉形象的角度将“方”阐释为“坚持原则,是遵守规则,是按部就班……”,将“圆”阐释为“善于变通,是相互包容,是周到完美……”运用了巧妙的联想,由形及质,由器入道。考生还可以自己赋予方与圆更多的涵义,只要与前几个涵义谐调一致即可。单看方与圆的内涵,自然是各有合理性,基本正确的。但是只说方而不提及圆,或是只说圆而不提及方,则不应算作紧扣材料。因为材料明显是将方与圆比照对举的。

       如果将方与圆合在一处,则出现了矛盾的情境:注重坚持原则、规则往往就不能变通、包容,而强调灵活、通达又常常无法坚守规矩。考生若用一个否定另一个,简单说方比圆优越,或是圆比方高端,都可以算作切题。

       人们往往想要奉行中庸之道,兼得鱼和熊掌,但总是事与愿违,常常偏于一端,将坚守原则异化为狷介古板、不近人情,将变通包容异化为乡愿贼德、蝇营狗苟。古人的“从经”和“从权”之争,今人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之辩,都与此“二律背反”有密切联系。所以,我们从二者之间的关系入手展开思考,从“两难”的处境出发,论证如何将矛盾双方统一起来,或是阐发二者内在的本质融通之处,则容易把握材料的深刻内涵,写出精彩的文章。

立意

       基于以上分析,考生可从下面的角度立意:

1

非此即彼,二者选一

       认为方比圆更重要,舍圆取方:坚持原则,刚正不阿是传统文化最主流的价值观,无论是儒家、法家还是墨家都奉行不易,既有雄健刚毅之骨,又有育德批草之风。尤其在现今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尘世,更有道理不讲人情,明辨是非,弘扬大义。

‚       认为圆比方更优越,舍方取圆:随机应变,宽容和谐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孔子称圣之时者,孟子有从权之说,周易含变通之义,老庄尚和合万物,佛法贵破执圆觉,凡人崇练达圆通。“方”的境界知易行难,曲高和寡,坦然而言,人们更倾向“圆”的智慧。

2

整体融通,合二为一

       方才能圆,方为圆之体。方是圆的存在基础,只有真正敢于坚了原则,才能真正地变通和谐。君子固穷是方,君子豹变是圆,穷而后工,自然之理也;木讷近乎仁是方,文言行之远是圆,蹇而能达,圣人之训也。斗争是方,团结是圆,以斗争求团结,方才能圆。铁面无情是方,利惠众生是圆,不讲人情就是最大的人情,方为圆之体。

‚        圆必含方,圆是方之用。圆是对方的一种积极超越,是方的最终目的,坚持原则、按部就班,其根本目的在于和谐万物,达到尽善尽美的圆融之境。这样完美的圆中,是必然要有和谐的、永恒的秩序的。沆瀣一气只会带来杂乱无章,而不是真正的包容变通。君子群而不党、周而不比、和而不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无论哪个角度都不可脱离材料的范围。

判分原则

       考生能抓住“方”和“圆”的关系,二者取一或者合二为一角度立意,都视为符合题意,没有优劣高下之分。

       其他立意角度,考生能不脱离材料,言之成理亦可。

       特殊作文判分

       只谈“方”或“圆”,没有涉及二者关系,最高不超过四类判分;貌似只谈“方”或“圆”,其实隐含了二者关系,正常判分。

       评分须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学生写作基本能力。不唯立意定高下,要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文体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评分。

       议论类重在评判其见解、思辨和说理能力,用例能形象具体地体现二者的关系;记叙类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写作智慧,能在生活中体悟二者的关系。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你留言,我赠书

       本期微信,我们将从留言中选取一则最有价值留言,并向该留言者寄赠最近两期《金中作文选评》。大家畅所欲言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