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试题规定话题的两种方式: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

 钟楼语文 2022-03-09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考场作文轨范》这个书名是致敬宋末名儒谢枋得选辑并加以评点的古代散文集《文章轨范》。《文章轨范》的选评目的在于指导士子科举考试,这与《考场作文轨范》相似。不同的是,《文章轨范》选评的是古代名家散文,而《考场作文轨范》主要包括试题解析和优作选评。具体设想见《序言》。

随着编写的进展,我们会将部分书稿的内容通过本微信号发布。今天发布的是书稿总论部分的第二节,请大家批评指正!

已发布内容

序言

总论:考场作文的性质及类型

一、作文试题约束写作的三个层次:话题、观点、素材

二、作文试题规定话题的两种方式: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

考场作文总论

二、作文试题规定话题的两种方式

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

1

 话题作文

如前所述,能做到限定话题的,不只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的名称,是就其试题形式而言的,即试题直接用语句提出要求考生写作的话题,其基本用语是“请就……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典型的如2003年全国新课程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在这道试题里,对于写作的限定落实在最后一句给出的话题上,寓言故事只是引出话题的材料。

寓言往往借故事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其主旨是明确的。材料寓言出自《韩非子·说难》,本就是想说明“非知之难也,处之则难也”的普遍现象。但是,材料后的引导语说“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并给出了“有没有关系”、“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开放式设问,都在把考生的思维从一个观点明确的寓言引领到角度无限的待写作的话题。

话题被表述为“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只有连词没有谓语,没有作出任何褒贬,甚至没有确认感情亲疏一定会对认知产生影响。所以我们说,话题作文只限定话题而不限定观点。

如果在试题中不点明话题所在,也没有寓言之后的一段说明,只向考生展示这个的寓言故事,这样的试题形式就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又分传统材料作文和新材料作文两种,其区别就在于提供的材料是意在锁定唯一观点还是圈定话题范围。

2

 传统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为了说清新材料作文,我们先要说说传统材料作文。

“传统材料作文”或“旧材料作文”的说法,是在2006年新材料作文出现以后才通行的。之前,一般称为“供料作文”(意即提供材料的作文)。这类作文试题提供的材料一般是一段完整的文章或者一幅现成的漫画。我们知道,一个成文的语段,无论记叙还是议论,都会带有作者的主观判断。比如上述智子疑邻的寓言,在创作时就寄寓了一个明确的道理。如果试题仅提供这样的材料给考生阅读,即使没有直接提出对于观点的要求,也会束缚了考生的思想。如1980年高考以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为材料,1981年高考作文副题以爱因斯坦做三只小板凳的故事为材料。因为两则材料的主人公都是名人,对其行为我们一般向积极方面理解,这样就只可能存在一个合理的立意了。1981年高考以短文《毁树容易种树难》为材料,无论是标题还是结尾,都点出“毁树容易种树难”这一观点。1983年漫画题“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因为画面明确表现了挖过坑的正下方不远处就有水,所以主人公行为的错误性毋庸置疑,漫画以及要求学生写作的主题也成了唯一。

之后,这种照搬现成图文的材料作文沉寂了一段时间。80年代后期的作文题以限定话题为主(见上节)。90年代又出现了一个以记叙文要求为主导的时期, 只有两个年份可以写议论文,并提供了寓言性质的材料:一是1995年高考,要求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写议论文;一是1999年高考上海卷,要求阅读寓言故事《回声》之后,以“'回声’的启示”为题写一篇文章。

可见,使用现成材料从而限定单一观点的作文试题一直未成为主流。究其原因,主要是“给材料作文的立意范围比较狭隘,考生要做到准确立意要有敏锐的眼光与思维,对考生具有相当难度。” 另外,教师指导学生备考这类试题时,会强调抓准“核心立意”。为了防止游离“核心”,有人甚至提出写作这类作文时,不能抛开材料行文,在文章的开头要复述材料,在论述当中要把材料当作论据。这就是连素材(论据)和文章结构一并限定了。

总之,传统材料作文束缚学生的思维,不是其凭借材料约束写作的形式决定的,而是其所选材料的表意方式决定的。至于传统材料作文让考场作文越来越模式化,则是作文试题限制观点后的必然结果。

3

 新材料作文

一般认为,新材料作文是指比传统材料作文提供更广阔材料的,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的,给考生留更大发挥空间的作文。但这是就结果而论的,没有说清新材料作文的本质。

其实新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意图一样,都是把对写作的限制定位在话题的层面。 一方面,新材料作文在试题中一般会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另一方面,新材料作文会注意编写不带倾向性的材料,或在现成材料后加提示语,以破除原材料包含的核心观点。

一般把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题作为新材料作文的起点。我们就以此为例来分析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作文材料: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

材料出自《伊索寓言》中的《鹰与穴鸟》。原寓言以牧羊人的话作为结尾,表达对乌鸦行为的否定,形象化地道出了“贵有自知”的观点。试题在原寓言后加上了孩子的话,表达了对乌鸦的喜爱,引导我们去思考乌鸦行为的可取之处。 这样就取消了寓言原本的单一主题,同时构建了两人共同讨论一个话题的叙述模式,而这个话题明确指向了乌鸦模仿老鹰抓山羊这一行为。如果再作由特殊到一般的提炼,本题要求考生写作的话题就是:不自量力的模仿。

当然,如果以牧羊人和孩子的不同观点作为着眼点,讨论他们对乌鸦行为的评价背后的不同观念,那又能得出“以成败论英雄”之类话题。这就是新材料作文比话题作文更为广阔之处,也是新材料作文命题和审题的复杂之处。

总之,话题作文是用语句点出明确、单一的话题,而新材料作文是用材料展示话题,话题需要考生自行提炼。有的作文材料对话题的展示过于隐约,也有的材料内容过多,可以得出多个的话题,这加大了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和阅卷难度,甚至造成了一些不适合考试使用的材料作文题。

下期内容

江苏考试作文的两个阶段:从点出话题的命题作文到展示话题的材料作文

1

待续

1

您的关注与转发,就是我们笔耕的动力!

把我们设为星标公众号

就不会错过我们的推送啦

公众号ID:jlzxzwxp

钟楼语文

    为学生立心,

    为教师立命,

    为语文继绝学,

    为教育开太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