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溯游》,部编本时代的古文教学观止

 钟楼语文 2022-03-09

《论语》:公西华侍坐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史记》:鸿门宴

《荀子》:劝学

《庄子》:庖丁解牛

李斯:谏逐客书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韩愈:师说

苏洵:六国论

杜牧:阿房宫赋

苏轼:赤壁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蒲松龄:促织

姚鼐:登泰山记

简介

本书配合部编本教材上下册文言课文编写,旨在落实课文中的实、虚词义,辨析疑难字句,梳理文言知识,提供教学参考。

现奉上本书序言,向大家介绍本书内容。欢迎大家对本书的思路、体例等提出批评意见。

书稿将于一月内完成,届时将向需要的老师提供试读本,以期进一步讨论完善。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言的。我们的直觉感受是其文句与我们的口语相去甚远,所以常称之为“古文”。但本书仍强调“文言文”这个说法。因为从语言特色而非时代差异去把握文言文,才能避免简单的以今译古,而真正领略这种传统书面语的独特而恒久的魅力。

“文言”之称,与孔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格言有关,强调这种语言有修饰成分。对于崇古的国人而言,第一等的修辞,就是仿古。一般认为,先秦散文,尚以当时口语为基础。而唐以后所谓“古文”,主要就是指以先秦散文的语言写作的文章。先秦散文及历代仿作,即使在体式上又有骈、韵等类别,但在词汇、语法上统一于文言。可以说,文言并非某一具体时空的语言系统,而是依托于历代经典文言作品逐步积淀、稳固的。所以,文言文教学应该充分重视文言名作的研读,并需注意文言于模仿中生变化的特色。

就模仿对象而言,历代文学虽各有崇尚,但作为儒学入门的《论语》《孟子》和史学范本的《史记》《汉书》,一直是文言的根基。从《文选》开始,历代都有选本从仿作中筛选一定量的精品,通过评注使之经典化,以便后人效仿。而从南宋吕祖谦《古文关键》至清代《古文观止》,以及民国以至今日现代化语文课本,所圈定的文言作品多有重合。可以说,文言的圆心和半径,千年未变。所以张中行先生说:“文言难,有个边际,而且绝大多数可以遵循老路走通。”

最近,统编语文教材出版并付诸教学。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两册课本中,共编选了十五篇文言课文,涉及了经典文言作品的几个重要来源,必将塑造一代人的文言语感,并形成对古人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共同印象。

仅观察这十五篇课文,就可以发现文言的模仿、变化规律。

一方面,文言名作往往在词句上有对以往经典的传承。比如《赤壁赋》中,“桂棹”之歌熔铸先秦两汉爱恋之诗,客之哀辞则用魏晋隐逸之句,水月之辩虽自出机杼,但“逝者”“盈虚”皆根植于古典。更深层的是字句借用所寄托的精神追求,比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多用《尚书》语典,以求致君尧舜,而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则暗引《孟子》,自诩佐君王道。

另一方面,文言名作又因经典性的获得,确立了一些文言词的新义。有时,新义的产生是因为作者对词语的创造性使用。比如“空明”原指湖水,因为苏轼《赤壁赋》将之与表示月光的“流光”连用,后人遂用以描绘月色。“抱薪救火”在《战国策》中有其独特的喻义,因不同作者将之与扬汤止沸、以汤止沸、扬堁弭尘等比喻连用,遂发展出舍本逐末、积重难返、以暴制暴等含义。有时,新义是出于后人的误解。典型的如“解惑”原指纠正迷误,韩愈《师说》亦如此使用,但宋末学者出于对教师职能的不同理解,将之理解为解决疑难,从而影响后世对“解惑”的使用。

所以,文言文中的一些难词,很难说清它相当于我们现代汉语的哪个词。因为它不是在指称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沉淀了历代传承的某种观念。这种观念既靠经典定格,又随时代流变。逝者如斯,逝者已矣。从现有的文言作品去逆推上古汉语的实际,是极其困难的事,属于专业领域的学术问题。而顺着经典作品的传承轨迹,则不难把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指,由此领会文言句子的表里含义,进而发现文言文章形神之美。这恰可喻以《蒹葭》之句:“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本书拟通过注释教材里的这十五篇文言课文,帮助大家顺其流,识其变,会其意,通其神,故书名曰:“文言溯游”。

先将课文按内容和文体归类,再以时代先后为序。前三类论孟、史传、诸子,时代较早,是文言文的源头。之后的疏奏、论辩、文赋、书信四类,主要是唐宋作品,代表了文言文的极盛阶段。最后小说、游记的选文虽然晚至清康乾时期,但蒲松龄以唐传奇法志怪,“异史氏曰”取法《史记》,而姚鼐编《古文辞类纂》,追步唐宋八大家,他们的作品可以说是对仿作的成功再模仿。需要说明的是,《窦娥冤》和《与妻书》两篇课文,一为元杂剧唱白,并非文言,一为清末家书,半文不白,故本书不再收录。

为实现研读经典和掌握文言的两大目的,本书对课文进行详注。首先是对大量不存在于现代汉语系统的文言实词、虚词、语法做了行内夹注。特别是一些教材仅作意译的词句和虚词,我们追求字字落实其含义和用法,以便迁移至其他文言文的阅读。由此,将教材原有的约七百条注释增补至一千七百多条,基本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课文和夹注时,直接口译出白话句子。

有些夹注的词义比较偏僻,普通古汉语词典难以查找到相关义项,我们通过页下注补充了一些例句。对例句的选择,注意内容的相关和时代的相接,以便读者观察词句的传承关系。多数情况下,读者通过比照课文原句和这些例句,即可明了难词的含义和用法。一些比较复杂的,我们在例句后作简要的说明。

遇到释义存有争议时,夹注一般采用教材注释,而把异说以页下注的方式提出。教材注释确有失误且已为方家撰文指出者,我们直接夹注纠正后的解释,页下注出纠正的理由及相关论著。有时,持同一观点的论文多达十余篇,我们仅列举发表较早且论证较详的,或新近发表且对之前论文有概述的。限于见闻,难免疏漏,尚待增补。

一些较为后起且根据不足的异解,我们暂不予收录,以免纷扰。在教学中,我们当然鼓励学生对文言词句做出自己的理解,但对于他们的新说,则需慎加辨识。因为对于高中生的文言学习来说,这些课文是基石,是源头,学习它们是为了积累基本的古汉语词汇。我们必须尊重由来已久且能与其他文言文章相印证的解释,以保证学生积累到的文言知识是准确且可迁移的。同时,我们组织学生讨论词义,除了关照上下文,也要强调向其他文章拓展求证。因为单纯从一句一文入手去猜测字义,或许可以得出新鲜的理解,但很可能是在替古人改文章,泯灭了文章的时代特征,错失其原有的生动与深刻。

我们在笺注课文的过程中,也对一些疑难词句有了自己的理解。慎重起见,在笺注中将通说与新说同时列出,把相关论述撰成短文列在课文之后的“辨疑”部分。这些辨疑文章的基本研究方法,是排比相关的文言材料,而在具体分析上,又各侧重于词义、句读、虚词、修辞的某个方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言词义流变的规律。

关于《师说》“解惑”和《六国论》“抱薪救火”的两篇论文因为篇幅特长,排在全书最后。他们分别涉及了对词义发展起作用的读者理解与作者创作两个方面,恰可作为本书的总结。

我们是怀着授业解惑之志,去完成这些笺注和辩疑的。但到成书时,又担心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会增添新的误解,成为抱薪救火。希望读者把本书当作渡海之船,而不是停歇之岸。“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希望本书能成为大家进一步探求的基础,即使一时难以达成共识,也可以聚焦讨论,把思考引向文章和语言的更深处。

公众号ID:jlzxzwxp

 

钟楼语文

    为学生立心,

    为教师立命,

    为语文继绝学,

    为教育开太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