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A项诗句出自李白《月下独酌》,诗歌主要描写了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独斟独酌时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情。B项诗句出自陆游《游山西村》,诗中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C项诗句出自李煜《相见欢》,作者借“月”抒发了国破家亡之悲。D项诗句出自苏轼《水调歌头》,该词是苏轼在中秋节怀念弟弟子由时所写,表达了对远在他乡的亲人的思念之情。 2.【答案】B。解析:A项,《白洋淀纪事》是孙犁创作的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小说作品,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群象。B项,《湘行散记》是沈从文先生创作的散文集,该散文集中主要记录了作者返乡途中所遇之人与所见之事。C项,《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斯诺先生所写的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品重点描述了毛泽东和陕北红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D项,《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 3.【答案】C。解析:A项,鲁迅的《社戏》用抒情的笔语描写了优美的自然山水景致和淳厚的民风,赞美了农民子女的优秀品质。文中演社戏、看社戏的习俗风情散发出了浓厚的乡土气息,体现了江浙地区社戏的民俗文化。B项,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展现了黄土高原上的民俗文化。C项,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是作者对济南冬天天气状况以及自然风光的描述,没有涉及民俗文化。D项,汪曾棋的《昆明的雨》描写了昆明雨季中的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事物,穿插了对昆明风土人情的描写,体现了西南地区的民俗文化。 4.【答案】D。解析:题干诗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全句可译为“面对窗户和镜子,梳理我的头发,贴我的花黄”。A、B、C三项诗句均未使用互文的修辞手法;D项诗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全句可译为“将军和都护的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他们难以穿着”。 5.【答案】A。解析:题干例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紫藤萝花比作流动的瀑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的多与美。B、C两项虽然含有喻词“好像”“像”,但并没有把“父亲”“我”比作某一样事物,句中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只是介绍了风的变化,没有涉及比喻的修辞手法。 6.【答案】D。解析:A项,孙鸿的《枣儿》台词中“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爹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娃娃过年吃”融入了民谣元素。B项,老舍的《龙须沟》台词中“乖小妞,好小妞,小妞住在龙须沟。龙须沟,臭又脏,小妞子象棵野海棠。野海棠,命儿短,你活你死没人管。北京城,得解放,大家扭秧歌大家唱。只有你,小朋友,在我的梦中不唱也不扭……”融入了唱词元素。C项,魏明伦的《变脸》台词中“芦花丛,白头翁,娃娃敬我酒三盅。往日独叹黄昏冷,今朝笑看夕阳红。沾阳光,乘好风,老少有缘巧相逢。呼爷爷,唤公公,甜蜜蜜,乐融融”融入了民谣元素。D项,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属于西方戏剧作品,未融入中国戏曲中的唱词、民谣、快板等元素。 7.【答案】B。解析:A项诗句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意思是“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揭示了要想更全面、更深刻地看清问题的本质,就要学会站在更高的高度看问题或把握事物的大局和整体的哲理。B项诗句出自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描绘了诗人远在他乡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未涉及哲理。C项诗句出自陆游的《游山西村》,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揭示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在生活中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的哲理。D项诗句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意思是“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并不是无情之物,它能够化成春天的泥土,呵护花朵的成长”,揭示了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尽管道路曲折,但依然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哲理。 8.【答案】A。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可从中提取主要信息点如“书报杂志”“鉴赏”“精神世界”等。B项过度解读,题干材料只提及阅读书报杂志能够丰富精神世界,但并未体现出“影响更为强烈”等内容。C项无中生有,题干材料未涉及“写作素材”方面的内容。D项说法与新课标要求相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非“同样的个性化体验”。 9.【答案】B。解析:A项说法错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写作要求。C项说法过于绝对,写作评价可以用“书面评价”“口头评价”等多种方式呈现,且不一定要分等级呈现,评价中说明写作优点和不足,为学生后期习作明确方向即可。D项说法错误,写作评价过程应该做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 10.【答案】A。解析:题干练习思考题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探究“高超的箭法”背后真正的原因,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整合信息、质疑探究、思考讨论的积极性以及表达个人观点的热情,而不是让学生体味文言文语言、感受文章思想情感,故练习思考题的设置意图并不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 11.【答案】B。解析:题干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国”字字形及词义,明确“国”对杜甫的 深刻意义,但未做相关繁体字的识记、积累、拓展教学,A项说法错误。题干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从“国”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以及《说文解字》的相关词义解释入手,剖析“国”字的意义;通过参考相关研究资料等方式,统计“国”字在杜甫诗歌中出现的频次及其释义,有助于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同时,掌握解读文字、解释词义的方式、方法,B项说法正确。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以及学生学情,学生在第二阶段已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初中学段学生不必重复学习并“学会查字典方法”;此外,题干教师并未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理解词义,C 项说法错误。教师虽然对“国”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结构进行了分析,但并未提及造字法的相关内容,D项说法错误。 12.【答案】C。解析:题干教学反思中,教师重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梳理情节,加深对整部作品的主题、情感的理解,抓住这一关键信息,即可进行判断。A项,配画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名著的深入理解,材料中明确指出,“安排学生在周末选择作品中最打动自己的三个情节来配画”,说明学生只是给某一片段配画,并不需要梳理全书情节。B项,“阅读量必须有统一的要求”说法错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自行选择阅读材料、安排阅读进度。C项,名著阅读导读需要教师的指导,可以有限定,也需要自主选择,正确。D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 13.【答案】A。解析:教师甲侧重于讲解写作说明文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对事物进行说明,A项说法正确。教师乙则侧重于学完《中国石拱桥》之后的情感升华,并未总结说明对象的特征,B项说法错误。教师甲的课堂小结侧重说明文的写作,并没有诠释说明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乙的课堂小结只是针对《中国石拱桥》一课的情感升华,并不适用于所有说明文,C、D两项说法都有失偏颇。 14.【答案】C。解析:在材料中,教师针对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将习作方法简单罗列出来,并举出相关的例子,其中涉及一些习作的知识,如空间顺序、动静关系等;所举例子中,既包括课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提到了课外材料,体现了课程资源的互补,A、B、D三项说法正确。C项“教科书选文均可作为训练习作层次的典型材料”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中表述为“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剖析教科书选文中某些段落的层次关系。” 15.【答案】C。解析:A项,活动一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匾额中错别字的独特寓意,并未涉及识字写字任务。B项,活动二侧重训练学生的归纳对比能力,使学生理解不同场合应悬挂不同的匾额,并未涉及逆向发散思维能力。C项,活动三中学生小组讨论,结合了实际生活中见到的匾额,能够体现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理念,说法正确。D项,活动四重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非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案例分析题 16.【参考答案】 (1)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发挥教师在学习中的引导、点拨作用,结合上述案例,该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提问的目的具体有以下几点。 ①第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么多‘走’相关的动作”,引导学生得出孩子们爬山时不同的状态和心情,让学生深入思考,从更深的角度解读文本。 ②第二个问题“‘踏’字可以看出父亲的什么”,引导学生读出父亲的智慧。 ③第三个问题“在父亲的帮助下,儿子有变化吗”,引导学生借“探”“踩”,感受“我”在父亲的帮助下克服心理障碍、重拾信心,最终成功脱险的过程,也让学生体会到“我”在这件事之后变得更有勇气、更自信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会克服困难的方法,在今后的人生中学以致用。 (2)题干教师充分利用教育机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多样化的课堂反馈方法,通过积极肯定、提问引导、举例示范等方式开展教学,提升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探究研讨,达到本次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 ①教师通过正向的教学评价,如“也有这一作用”“是啊”等即时反馈,对学生回答进行肯定,有助于学生在保持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参与课堂教学,思考并回答课堂提问。 ②教师注重结合学生学情,通过步步深入的、具有引导作用的课堂提问,如“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么多与‘走’相关的动词?”“能分析一下吗?”“在父亲的帮助下,儿子有变化吗?”等问题,带领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并分析文本,掌握学习的方法,逐步读懂文中父亲的智慧与“我”所获得的宝贵人生经验,达到本次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会正确面对困难。 ③教师在本次课堂教学中运用了有效的课堂教学举例示范,如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动词使用的巧妙之处时,教师以“飞跑”一词为例展开分析,启发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进一步分析文中其他动词的丰富内涵,引出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特点的思考。 17.【参考答案】 错别字:“曲服”的“曲”改为“屈”,“振憾”改为“震撼”。 病句: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便是我所需要实现的能打动人心的旋律。 以上病句搭配不当,应改为: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便是我所要演奏的能打动人心的旋律。 18.【参考答案】 缺点:标题与内容契合度不高。该文标题为“读书·实践·收获”,而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贝多芬传》给“我”带来了收获,并没有强调与“实践”的关系。 改进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小作者可对阅读《贝多芬传》有所感想后的相关实践活动进行补充、丰富,如在叙述明白了音乐因情感而饱满的道理后,小作者应加入对之后参与的实践活动的描写,可针对某一与音乐相关的实践活动来细写,也可同时叙写其所参加的多个实践活动。在这一描写过程中,作者应逐步展现其个人所获得的情感体验、人生感悟或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再将实践中所获得的独特体验灌注于钢琴练习,指明琴声因在实践中积累的独特生活情感而分外悠扬,分外富有感情,分外动人心弦。 三、教学设计题 19.【参考答案】 语文课程是富有人文内涵的课程,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强化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一篇议论性说理文言文,其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逻辑严密。文章通过古代名人经历艰难困苦,磨练个人意志,个人才干增长而担当大任,终成大业的事例论证,指出贪图安逸享乐必招致灭亡。文章由小及大而谈国事,进一步论证“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论点。这对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具有重大意义。 在进行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时,教师应明确文言文教学的难度,在教学环节设计中,注意以下几点教学安排。①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恰当的教学导入形式,在激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人生道理。②文言文教学应强调读的作用。教师可安排范读、自读、分组朗读等多种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理解文本,体会学习文言文的乐趣,领悟文章深意。③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的教学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师应在带领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对文本所蕴含的人生道理进行阐述,使学生能够快速形成情感共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能在生活中正确对待困境,形成于己、于国的忧患意识,不贪图安逸享乐。 20.【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②过程与方法: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身处安乐之境时应具有忧患意识,而身处于艰苦之境时则应奋发搏拼的道理,学会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顺境与逆境。 (2)设计依据 ①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较为浅显,说理性强,学生在了解文章阐述的道理的基础上,还要学习文章的说理方法,即论证的方法以及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单元介绍对教学也做出了一定的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课程,要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③本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要有所成就就会有所磨炼,逆境中更应具备勇气和力量的道理。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语感以及文言常用语法的积累,但学生受生活经验限制,对文中所要表达的道理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并未建立完善、正确的价值观,也不能够在情感上完全树立直面困难、在磨炼中进步的意识,因此把“懂得人处于困境能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走向灭亡的道理”作为讲解的重点。 21.【参考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卧薪尝胆”“悬梁刺股”“胯下之辱”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什么共同点呢?(明确:成功的道路需要磨炼。)看来大家对这些故事都有所了解,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孟子的文章,了解他的思想主张,看看他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磨炼的。 (二)以读触思,感知全文 1.文章简介,作者简介。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 提示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可用“·”“△”“/”等符号标注。 (2)自由朗读课文,解决文言字词。 (3)再次朗读,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翻译全文。 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其他资料翻译全文。 (三)讨论探究,深入研读 1.文章开头部分主要叙述了什么呢? 2.这六位古代贤能的人有何异同呢? (时代不同,经历相似) 3.孟子运用他们的事例想要说明什么道理呢?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炼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2)在生活上经受磨炼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3)在行动上受磨炼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4)受磨炼的益处的句子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明确:只有经历了思想上、生活上、行动上的磨炼,才能受到激励,提升自己的能力。)4.除了这些事例之外,盂子还做了怎样的论述? (明确: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文章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点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6.经过刚刚对课文的分析,文章是怎样论证的?运用了哪些手法? 文章开头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摆事实) 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有重大作用。紧接着就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讲道理) 第二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正反面) 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正面论述生于忧患,反面论述死于安乐。 (四)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学过今天的课文你有何启示?对你以后的学生生活有什么指导作用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注意引导) 小结:回顾本课所揭示的道理,诵读课文,结束课堂。 (五)布置作业 作业: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并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感悟,题目自拟。
|
|